艾明令
摘要:本文從生態經濟的特征入手,簡要介紹生態經濟模式建立的思路,旨在將生態經濟模式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發展層面,提升我國生態經濟建設水平,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經濟 生產 環境保護
生態經濟(Ecological Economy,ECO)是在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從而在保護和改善當前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來提升經濟發展水平。通過構建生態經濟模式,能夠使社會、經濟與自然之間和諧共存,共同發展,因此,生態經濟是當前各個國家關注的重要發展方向。
一、生態經濟的特征
生態經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長期的堅持與努力才能看出成效。同時。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經濟模式后,使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實現可持續利用,也就是說,生態經濟不僅會對當代人造成影響,同時也能造福于子孫后代,這種時間性是生態經濟所獨具的特點。除此之外,生態經濟還具備空間性的特征,即在生態經濟模式中,各個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并不是獨立完成,而是各個區域之間需要不斷的協同合作,從而達成全面發展。因此,一個區域的生態經濟發展水平失衡,將會直接影響整體生態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在生態經濟建設過程中,應全面考慮合格區域之間的差異性,進而促成區域整體生態經濟發展。
二、生態經濟模式建立的思路
(一)重視全面防止生態環境惡化
發展生態經濟的首要工作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改善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質量,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模式。因此,防止生態環境惡化、保護水體、土壤、空氣質量成為當前生態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首先,應加強水土保持方面的工作,通過種植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水源保護林等來避免水土流失問題。在人工林種植方面,應加強生態林與經濟林的管理,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及平衡,從而達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其次,應重視興水戰略目標的落實,我國當前的水資源極其匱乏,尤其是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較低,根據權威數據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1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資源量的28%,并且這一數字仍然在不斷遞減。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發現,我國是一個貧水大國,因此,必須要重視興水戰略目標的貫徹與落實,采取節水、蓄水等有效方案來調配國內水資源,從而達成興水目標。最后,還應提升潔凈生產力度,眾所周知,工業生產與農業生產是造成廢水、廢氣和廢物的主要原因,但是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工業與工業產業。鑒于此,應加強對廢水、廢氣和廢物的治理工作,使工業生產與工業生產的排放指標趨于潔凈化,最大程度上保護我國水體、土壤和空氣環境,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特色農業生態經濟模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農業理論被各個國家所深入認識,傳統農業生產過于依賴土壤中的礦物質,造成土壤生態環境惡化,為了改善這一問題,美國、日本、德國相繼提出綠色農業與生物農業,也就是通過生物手段來提升農業生產產量。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必須調整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建立特色農業生態經濟模式來完善農業生產水平。建立健全的農業生態經濟制度,使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之間保持平衡,改變傳統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建立生態型農業發展體系,提升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收益,使農民獲得農業生態經濟的成果,從而加強農民的信心,促進特色農業生態經濟模式的發展。
(三)建立綠色生態工業經濟體系
工業生產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這一點是民眾所有目共睹的,例如,工業生產造成最為嚴重的“倫敦煙霧事件”,就是由于上世紀50年代后,倫敦及周邊地區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煤炭燃燒造成的廢氣促使環境問題加劇。在“倫敦煙霧事件”中,當月直接因煙霧致死人數高達4000人,隨后間接死亡人數高達12000人,使“倫敦煙霧事件”成為20世紀以來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當前全球生態問題不斷凸顯,世界各個國家均十分重視工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1991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首次提出生態可持續工業概念(Sustainable Industrial Development),這一理念中,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通過建立綠色生態型工業經濟體系,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大力發展工業,從而促進生態工業經濟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應加強工業技術創新,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工業生產之中,從而確保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物在合理范圍之內,降低“三廢”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
(四)構建生態化的第三產業體系
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但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較猛,已經成為我國潛力最大的產業。因此,必須要加強建立生態化的第三產業體系,形成綠色、生態的第三產業結構,在保障生態環境不遭受破壞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我國第三產業,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發展。以旅游業為例,旅游業是當前第三產業中的支柱,作為我國龍頭型產業,旅游業不僅極大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也存在促進作用,使旅游區當地居民的收入得以提升。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防止旅游業發展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保護旅游區當地的生態環境,并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和應用,從而管理和調節當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生態化的旅游產業。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峻,各個國家均在不斷探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點,生態經濟成為當前最為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通過建立生態經濟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環境的基礎之上,保障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浩.生態與經濟互動關系分析對生態經濟耦合評價模型的應用[J].生態經濟,2016,(03).
[2]王玉.生態經濟背景下資源依賴型地域經濟發展轉型研究——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5).
[3]王雅霖.我國區域生態經濟治理的軟法之需——以制度設計為視角[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4]清福華.產業系統經濟與生態經濟動態變化分析——基于動態因子分析模型[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02).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