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
摘要:在“微文化”背景下,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文章從研究意義出發,探討了“微文化”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性形式,分析了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長效機制建設,希冀對在“微文化”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有所裨益。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實效性 長效機制
當前,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各種層出不窮的“微文化”背景下,我國國內諸多學者將其研究的關注點集中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來,尤其較為關注的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也形成了許多新的觀點、思維與共識。然而,糾其研究本質而言,其研究仍然較為分散、系統性缺乏乃至片面,同時此領域研究者大多數是來自于基層組織尤其是大學的基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在其研究中存在明顯的一些缺陷:對目前較為成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系統性梳理、理論提升,而且在目前職業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應有的涉足。本文試就此予以分析,希冀對在“微文化”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有所裨益。
一、研究意義
當前,在“微文化”背景下,我國社會的經濟利益沖突、組織方式以及就業方式多元化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較為活躍,其道德品格出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尤其表現較為顯著的就是其特有的個性化。這種顯著變化同樣對以往傳統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伴隨著挑戰同在的是“微”產品不斷風起云涌,大大吸引了高職院校學生,影響力巨大。“微文化”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其也存在著雙面性,“微文化”帶來的“碎片化”閱讀背后其實是各種價值的內隱和文化的重建,是學生對于媒介閱讀習慣的養成和信息接收方式的固定。很顯然,“微文化”“碎片化”的存在其實加劇了傳統是思想政治教育難以吸引高職院校學生的困境。“微文化”“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在其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低頭率”,也減少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注意力,這種危害是潛移默化的。
基于此,系統研究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形式”和“長效機制”的建設方式,有利于延伸傳統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時也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針對性,促使高職院校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個人能動性、自覺性、投入度、注意力,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二、“微文化”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性形式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在“微文化”背景下更趨于復雜化,因此,基于這種狀況,對于新時代的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致力于結合、探討“微文化”背景下的特點,因時、因地制宜,尋找更加便利、有效的教育形式。
(一)結合“微文化”,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
當前,“微文化”背景下,社會的進步加速,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方式也在日益變化,因此除了采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授課之外,也可以探索通過網絡課程、公開課、共享課程平臺等多種網絡課程教育形式,與時俱進,更新思維,探索新的網絡教學方式,從而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二)深耕“微文化”,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得益彰
中華文明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精髓所在,尤其是歷盡千年智慧沉淀的“儒家文化”,它是解決當前社會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值得深入研究。在“微文化”時代,中國的傳統文化會更進一步與“微文化”緊密融合,有效促成建立和諧社會。對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如果能夠與傳統文化相得益彰,深耕之,則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生的接受度也會更好一些。
(三)探索“微文化”, 多元化發展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
當前,應努力探索“微文化”,以使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多元化發展,期教育機制內容、形式、手段都可以更加多元化發展。除了在課堂上的講授之外,也應重視、利用目前校園里多種學生社團在思想政治教育普及中的作用;可以利用“微文化”、青年志愿者等多種渠道,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帶領下,開展有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由多個學生參與的社團活動,這對高職院校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度有著積極的意義。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學青年志愿服務隊等青年志愿服務隊,為本地社區開展服務實踐,通過這種思想政治的實踐活動來探索深入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顯而易見。
(四)延伸“微文化”,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機制
“微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導向機制也在通過各種方式予以延伸,如運用傳統的校園廣播、電視臺、校報、黑板報、宣傳欄、條幅等傳播形式之外,在“微文化”時代,高職院校的校園網、校園APP、貼吧、微信公眾號、微博、QQ群、微信群等多種“微文化”生態系統都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成為傳播國家政策、落實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新興平臺,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了穩定、和諧、安全的思政學習氛圍。因此,“微文化”需要延伸、疏導,需要將其更好地應用于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育人當中,促使新操作模式的開展。
三、“微文化”背景下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長效機制建設
如何適應“微文化”建立長效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促使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有著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愛崗敬業,在各個行業做出貢獻,這是個長期以來大家比較關注的思想政治領域關鍵課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了新思想、新制度的優越感。十九大提出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這些年在各個領域的成績的取得,都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才取得的,顯示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執政能力,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優秀案例,鼓舞學生,提高吸引力。
努力提高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學識、政治覺悟和工作有效質量。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嚴格要求的基礎上,定期培訓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高標準的進行教育培訓,可以通過“微文化”的新媒體教育方式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培訓,使得教師隊伍可以安心于思政教育,從技術層面能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簡言之,只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嚴于律己,把思政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當成自己的愛好來做,才能實現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宏觀大計。
多層次、多元化、系統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保障,可以多層次進行推進,相互之間是互相促進,互相幫助的,然后交叉后形成一個系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首先,第一層是高職院校文明建設,穩定推進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優良的學風、健康有序的教學秩序得以保障;其次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通過定時開展系統性的高雅校園文化多層次活動,有利于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學生的文化素質,間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最后是完善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應該是愛崗敬業,愛國奮進,服務于產業,服務于人民。由此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微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通過多方舉措,落到實處,在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和多年學習力慢慢由淺入深的予以貫徹。同時,要了解“微文化”,結合“微文化”,延伸“微文化”,由此建立長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服務于各個產業,為國家經濟的騰飛培養合格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張崇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謝明.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長效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9.
[3]孫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06).
[4]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王海燕.高校志愿服務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2.
[6]郭憲鵬.紅色資源對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6
[7]余紫云.共青團組織多樣化活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云南大學,2015.
[8]汪馨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
(作者單位:洛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