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政素養是指一個人對時事政治即近期發生的國內外大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發生的大事的關注度、敏感度,還有分析、辨別時政是非的能力。近年來,我國教育越來越以社會熱點為載體來檢測學生,這就需要作為新時代的學生,在關心自身學習的同時,時刻關注時政熱點。但是農村學生消息閉塞,不管是在升學考試還是自身觀念的形成過程中,都嚴重缺乏時政素養。
關鍵詞:農村 初中生 時政 素養
一、問題的提出
亞里士多德在其名著《政治學》中對人與政治的關系有精彩的解釋,他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人是必須過政治生活的,只有在政治生活中人們才能實現最終的“善”。可見,政治和社會的關系難以涇渭分明,社會是政治的社會,政治也是社會中的政治。而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位的人,人的政治化就是人成長為社會人的必經階段。中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讓他們認識到政治的重要性對將來走入社會有莫大的幫助。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和教育部辦公廳2012年2月23日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時事教育的意見》,文件指出,必須充分認識加強中小學生時事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時事教育。然而,我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學生時政教育非常欠缺,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清楚如今農村中小學生的時政素質現狀。
2017年8月,在西北師范大學2017年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的支持下,在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精心策劃和領導下,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組成社會調查小組并進行了以“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為主題的暑期社會調查活動。我有幸通過選撥加入了這一隊伍,針對農村學生如何提升時政素養問題,我做了關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紅旗鄉紅旗初級中學生對時政學習的情況的調查研究,通過調研總結并發現其中的問題及原因,為加強農村中學生時政素養提供有效的建議。
二、調查內容分析
(一)調查方法、過程
8月9日調查小組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調查地點臨洮縣紅旗鄉紅咀村紅咀小學,開始了為期10天的社會調查活動。在進行正式的調查之前,我根據自己調查課題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資料收集工作,設計訪談問題,訪談的問題主要從三個方面設問,分別為學生問題、家長問題和教師問題。主要詢問學生“平時看不看新聞、報紙?”,“會不會在手機上瀏覽新聞?”,“與同學們討不討論時政新聞?”。主要詢問家長“觀看新聞聯播的次數?”,“有沒有要求孩子觀看?”。主要詢問教師“有沒有要求學生看新聞?”,“在課堂上會不會講時政新聞?”,還包括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和他們對提升時政素養的看法。
在調查的頭幾天,調查小組走訪了鄉政府所在地紅咀村,我所要調查的紅旗中學就在紅咀村,離鄉政府100米左右。正值暑假期間大部分初中生正好都在家,也為我的調查提供了便利, 接著調查小組走訪了鄉鎮郊區的茨攤,調查方式和上述相同,也是先尋找人群聚集點,然后挨戶走訪的形式。由于地處農村小城鎮的郊區,所表現出的現代農村的問題也更加突出。在走訪的過程中,有時也深入田間地頭,可以更直觀的感受現代農村小城鎮郊區的農村狀況。為了獲得更為詳細和全面的資料數據,調查小組步行至10里外的出卜啦村進行走訪調查并參觀了紅咀村的新農村。最后成員們走訪了村委會和鄉委鄉政府,他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我們的調查準備資料,并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詳細而認真的回答。從村委會和鄉委鄉政府獲取的資料數據更為全面和準確,更有利于調查分析。
(二)調查結果
紅旗中學今年經過小升初考試,總共有48名同學被錄取。其中35名來自臨近的紅咀小學,6名來自何家灣小學還有其他7名來自上堡子小學。可見,紅旗中學的大量生源還是來自紅咀小學,他們大都住在紅旗村并且學生大多都在家中。通過這些學生的回答發現這些學生平時并不會主動去關注時政新聞,有的偶爾在父母看新聞聯播時一起看看,并不會主動和同學們討論。還有的同學平時看學校提供的一些報紙,但是只瀏覽自己的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航天新聞、軍事武器等等。一部分今年剛升到初三的學生說他們要準備初升高考試,沒有時間看新聞和課外書,而且考試也不考時政新聞,家長也不讓他們看課外書。通過調查發現他們對提升時政素養是沒有認知的,很多學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時政素養。
紅旗村在家的大部分是60歲左右的老人,通過訪談發現,老人們尤其是爺爺們非常關注時事,他們沒事的時候聚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互相交流看法,對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比較了解。但是他們并沒有意識到了解時政對孩子們的影響,對于孩子們時政素養的提高并不關注。還有一部分30歲左右的年輕家長表示,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手機的大眾化,他們已經很少在家看電視,經常在手機上看新聞、看電視劇、玩游戲等等。家長對提升學生時政素養的態度分為兩種情況。文化程度高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們閱讀課外讀物,了解熱點事件。而文化程度相對低的家長只要求孩子關注課本知識。
紅旗中學的老師來自臨洮縣的各個地方,在調查走訪期間只找到了一位老師。通過對這位老師的訪談發現,時政新聞學校會以貼報紙和訂閱課外讀物的方式給學生們提供,但是并不是每門課的老師要求學生觀看新聞,主要是思想品德課的老師在課堂上為同學們講一些時政熱點。關于提升學生的時政素養這位老師認為很有必要,但是鑒于農村地區的種種條件限制和家長們的重視程度等等原因這一目標暫時沒辦法得以實現。雖然只是對一位老師進行了訪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來鄉村老師對提升學生時政素養這一問題的基本觀點。
三、對策和建議
(一)弱化“經濟人”,強化“政治人”
“經濟人”假設是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于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動機就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財富作為評價人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的標準之現實生活中得到了較高的認可。“經濟人”價值的普遍推廣和認可使得人們只關注財富,而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就直接影響到能不能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一價值觀對中學生提高時政素養無疑阻礙重重。相比而言,“政治人”假設最早是由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這個假設通常的表達是:“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一假設的基本內涵就是: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具有利益協調能力的,并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會的至善和諧的動物。事實上,政治并不神秘,也并不、,政治就在人們身邊,是存在于人們中間的、具體而實在的東西。必須強化“政治人”意識,引導人們關注社會、關注政治。
(二)弱化考試分數,強化時政素養
學校應該不以學習成績論高低,多形式推進中小學時政教育。把新鮮的時政教育內容及時深入地融合到初中《思想品德》等學科課程教學中去,促使學科教學聯系實際、生動豐富。在校園里顯眼的地方設置時政宣傳欄,時政宣傳欄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關注點,以新聞摘要的形式突出宣傳國內外重大新聞、黨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社會重大事件等。內容選擇要讓學生看得懂、感興趣、多受益,時政宣傳內容最好至少每周更新一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在學生上學、放學、就餐等課余時段播出時政新聞。每個教室的讀書角要配置一定數量的報紙、時政刊物,供學生閱讀。同時,鼓勵師生開展時政演講、征文、討論、知識競賽等活動,各個班級利用國旗下的講話、班(團、隊)活動等向學生開展時政教育,積極吸引廣大師生關心時事政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開展時政教育尤其是時政宣傳欄設置情況的日常檢查和指導。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將中小學開展時政教育情況作為督導評估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到中小學德育工作年度考核指標體系。
(三)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的支持對于學生時政素養的提高至關重要。通過社會和老師的宣傳開導,讓家長認識到關心時政,了解社會發展對孩子以后學習和生活的幫助。開導家長和孩子一起關注時政新聞,利用吃飯時間觀看新聞聯播,一起討論分析國際大事和國內熱點。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才能幫助他們養成關注時政的習慣。通過學校提供的平臺,讓學生挑選自己感興趣的時政話題做一篇演講或者辯論等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更客觀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認識社會和世界。深入了解發生的重大事件本質,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打開學生思考問題的視野,培養學生法制觀、政策觀、創新精神以及分析國內外大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2]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4.
[3]陳貴志.淺談農村中學生的時政觀[J].內蒙古:文理導航,2011,(08).
[4]張冬梅.農村初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時政素養[J].考試周刊,2015,(67).
(作者簡介:周璐,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