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
一、個案描述
三年前,我被安排帶高一(4)班。在班里,我很快發現了小俊,除了那頭短發、皮膚黝黑、身材頎長的特征外,一臉的麻木和不屑足以令我印象深刻,這種年齡的孩子不應該有這種表情啊。于是,我加強了對他的觀察。半個月后,他就慢慢的展現出一些“與眾不同”:作為內宿生的他早晚自習遲到,上課眼神游離空洞,作業不能按時按質完成;而體育課上,他又像換了一個人,生龍活虎,積極亢奮。于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在新學校遵守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快速適應高中生活。但兩次走廊談話,他都口頭上答應,行動上卻毫無改變。九月月考,他的成績排在班級倒數第二名。十月下旬開始,就有室友前來投訴,說宿舍熄燈后小俊才開始洗澡洗衣,時常還用手機放著音樂,響動太大,影響其休息,雖有提醒,但他依舊我行我素;英語老師也說小俊上課不專心聽講,明目張膽地看課外書,在老師沒收課外書時,其雙手緊握,眼神憤怒……在短短兩個月里,這么多的劣跡,我不能再輕描淡寫,必須要好好謀劃,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走近他,努力改變他。
二、分析原因
通過與小俊父母、初中班主任的電話聯系,找小俊現在的朋友聊天,全面了解他的情況,對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做出恰當判斷:
1.親情淡漠
小俊是江西人,父母在他讀小學時就離家外出打工,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與父母交流極少。初中時,父母把他接到了惠州與他們一起生活,但父母為了方便做早點生意,吃住都在小店鋪,小俊還是孤單地住在出租房里,與父母陌生的關系沒有多大的改善。父母為了彌補親情的缺失,盡可能滿足小俊的要求,因此,小俊沒有規矩約束,有大把的時間自由揮霍。直到中考,父母才“突然”發現小俊沒有考上他們理想的學校。父母坐不住了,覺得不可以再讓他這樣放肆,于是嚴格控制他的作息時間,給他制定高考目標,為了約束他要求他內宿等等。顯然,小俊不可能在無限自由之后,馬上適應父母給的嚴厲,最后一點學習興趣也蕩然無存,與父母的關系更加惡化,表現出嚴重的抵觸逆反心理。
2.家庭經濟困難
雖然小俊父母很早離家外出打工,但因為沒文化,找不到高薪水的工作。2000年左右,他們決定拿出所有積蓄在橋東租下一個小門市做早點生意。靠著這一份收入,他們既要贍養在老家的爺爺奶奶,又要撫養上學的小俊兄妹,經濟上較為拮據。小俊處在一個生活不易的家庭環境里,父母很難有心思有時間關心他的成長和學習。
3.自卑與自尊相交織的心理
自小的農村生活經歷,家庭經濟的不寬裕讓小俊產生了自卑心理,但他又想與現在的同學建立穩定的朋友圈,學習成績不理想的他就花大部分時間在打籃球、玩游戲等事情上,以此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滿足他的自尊心。
三、轉化策略
1.深入了解走近他
鑒于前兩次與小俊的談話成效,我能明顯地感受到他對老師教育的對立情緒,我決定改變策略,采取以情動人的方式走近他。在11月份的高一年級籃球對抗賽上,他作為主力率領我們的男生以2分優勢戰勝首輪對手。比賽結束,我夸獎他的傳球穩當、投籃準確、指揮恰當,緊咬對手不放棄,主動掏腰包讓他帶領所有隊員去外面吃了晚餐。之后幾天,他明顯對我客氣了很多,主動微笑著打招呼。基于這些情況,我和他爸爸通了電話,希望他多與孩子溝通,關注他的真實想法,發現他身上的發光點。打鐵還需趁熱,在一節體育課后,我在操場上找到他,與他進行了一次談心,他告訴我:他學習基礎不好,學習興趣不濃,但很喜歡體育,想在高二分科時選擇學習體育,考體育院校,但父母不聽,要求他必須好好學習,不讓自己學體育,規規矩矩地考個好大學。
2.搭建平臺賞識他
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能,所以我相信小俊也有他的潛能,也會發出他自己的光芒。機會來了,一年一度的校冬季運動會拉開了序幕。小俊積極報名參加一百米、二百米,還參加了集體項目一百米接力賽。運動會上,他竭盡全力完成參賽項目,獲得一個第一名,一個第三名的好成績,并為班級集體項目出謀劃策,這與課堂上的他判若兩人,同學們都對他刮目相看。
3.家校合力改變他
一學期過去了,小俊的成績穩步上升,脾氣慢得緩和,父母也很欣慰他的改變。期間,我與小俊的父母一直保持著電話聯系,密切溝通他在家和學校的情況。為了實現對他的約定,第二學期開始,我便與他父母交換關于高二選學體育的意見。一開始,父母表示強烈地反對:認為學體育就是苦差事、不學無術,即便學了將來也不可能有好的就業……家長的擔心不無道理,在與小俊的溝通中,我轉述了父母的意思,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體育夢想,毫不動搖。于是,利用期中家長會,我與小俊父親就他考大學的概率、學體育的態度、將來就業的形式等方面當面交換了意見,父親在認真思考后,表示可以考慮小俊的選擇。見父母的態度有所緩和,我持續給小俊鼓勁,鼓勵他加強自律,同時讓同桌和室友時刻監督他,讓專業體育老師給他體育上地指導。兩年后,小俊如愿考上了惠州學院體育系。正是家庭和學校相互配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讓小俊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想。
當然,“問題生”的情況各有不同,轉化方法也各有千秋。但就我而言,愛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是第一步,探究他們的成長環境,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寬容他們的不小心,轉化他們才有可能性;賞識尊重他們,細心觀察他們的表現,捕捉其閃光點,為他們搭建展示自身的平臺;通過家長微信群、和教育、電話聯系、家長會、家委會等渠道,建立良好的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形成教育合力;他們的很多問題容易出現反復,班主任要不厭其煩的做瑣碎工作,所以多一些耐心,學會期待。問題生的轉化是一個良心活,潤物無聲,靜心慢等,終將花開。
【文系省級課題《城鎮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及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DJY-2015-A-b014】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