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蕾
摘 要:隨著教育領域被揭露的腐敗現象逐漸增多,教育腐敗已成為社會強烈關注的熱點。我們應當在道德義憤和聲討之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教育的腐敗及反腐倡廉工作進行理性的深入思考。從教育腐敗的概念及表現形式、教育反腐的特殊性、教育腐敗存在的根源以及教育反腐傳播的重要性四個方面探討教育反腐工作的特殊性與傳播的關系。
關鍵詞:教育反腐;特殊性;傳播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1-0171-02
隨著教育領域被揭露的腐敗現象逐漸增多,教育腐敗已成為社會強烈關注的熱點。特別是從教育現實出發,教育腐敗正赤裸裸地挑釁社會公平的價值、粗暴地侵犯著公民的受教育權利。教育腐敗對教育公平的傷害顯著而巨大,是當前教育領域民憤最大、民怨最甚的惡性現象。我們應當在道德義憤和聲討之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教育的腐敗及反腐倡廉工作進行理性的深入思考。
一、教育腐敗的概念及表現形式
(一)教育腐敗的由來及概念
近些年來國內媒體頻繁使用“教育腐敗”這一提法,主要源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家長和教育系統工作人員感受教育系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不公正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媒體對各級教育部門存在的腐敗問題的大量曝光。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不再是一片凈土,并且教育腐敗已成為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熱點。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所關注的教育腐敗的形式多樣,主要表現為教育亂收費、考試舞弊、招生黑幕、教育管理人員的濫用職權等。但是媒體和公眾所提出的教育腐敗是約定俗成的非理論化的概念,泛指教育系統中存在的各種非正常存在的或是異化的狀態。然而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教育腐敗不能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腐敗現象,而是要賦予它學術上的含義,且早已有學者嘗試對教育腐敗的概念予以界定。
早期研究教育腐敗問題的專家美國田納西州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h University)國際教育政策學的知名學者斯蒂芬·海尼曼(Stephen P Heyneman)認為,由于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公共商品,它的內涵不僅僅包括物質商品;因此,教育腐敗的定義包括為了個人利益和物質利益而濫用權力[1]。然而這個界定從理論理解上略顯狹窄,在教育腐敗中,很多主體并不是擁有某些權利的個體,有些甚至是一般的教職人員等。此外,很多公認的教育腐敗行為并不是對公權力的濫用,如學術欺詐、教師品行不端等,是因為由道德偏差和個人品行不端造成的,非法律范疇內腐敗行為。在國際上和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規劃所界定的教育腐敗的含義:“系統地使用公共職權為個人謀取利益,對教育入學機會、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造成嚴重影響的行為”[2]。這個定義不僅指出了教育腐敗的行為特征,同時也概括了教育腐敗所造成的影響,但也僅是在濫用職權的范圍內對教育腐敗的概念進行界定,可以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國內也有研究者指出“教育腐敗”是指從事教育事業的公職人員在履行公務時,濫用職權,浪費、貪污、欺詐公共財物,給教育及社會帶來消極影響的行為[3]。
總而言之,從廣義上講,教育腐敗的實質也是一種以權謀私,利用公共權力獲取個人利益上的滿足。教育腐敗的主體是教育系統的管理者及教職人員,客體是公共權力,手段為濫用公權力,表現形式則因腐敗主體的訴求不同而表現為多種形式。
(二)教育腐敗的形式
課題組通過對新聞媒體中所報道的教育腐敗事件進行歸類總結,將當前教育腐敗的幾種形式總結如下。
1.考試舞弊。包括國家統一組織各類考試過程中的舞弊行為,主要方式有與監考教師串通放任舞弊行為、使用高科技通信工具、雇傭“槍手”替考等等,而其中尤以高考舞弊造成的影響最大。如2015年江西南昌“6·7”高考替考作弊案,是近年來社會影響較大的高考舞弊案。
2.權學交易和錢學交易。利用社會關系、權力和金錢獲得重點中小學、高等學校的入學資格,即通過逾越制度規定獲取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在高校中,這種逾越國家規定的行為則表現為:“假的真文憑”,如以官員、企業領導為對象的博士、碩士學位班,少數教育機構與公立高校合作濫發文憑等。
3.學校亂收費。各級各類學校巧立名目亂收學費,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亂收費現象以及所收費用的使用情況,已成為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其中“擇校生”的贊助費因其數額巨大、使用渠道模糊不清,屬性最敏感而成為其中最難以把握的問題。
4.學術腐敗。教師、學生在研究中抄襲、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編造研究數據。雖然學術腐敗不僅限于教育領域而涉及整個學術界,但高等學校是我國學術研究的主體,當前媒體揭露的學術腐敗事件又大多發生在高校。
5.學校在各種評審、申請高校學位點、博士生導師資格、院士資格評審、科研項目申請、各種達標檢查中弄虛作假、暗箱操作的違紀違規行為。
6.教育系統少數領導干部和教職工貪污、受賄的犯罪行為。辦學過程中的不規范不公正行為,如招生、考試過程中的違規操作等。
由此可見,我們大致地辨別出“教育腐敗”由淺及深的基本形式:行業性的不良風氣、不規范行為、各種潛規則的存在等;辦學中的違規違紀行為,如大規模的亂收費行為、文憑造假、學術腐敗等;嚴重損害公共利益,影響教育公平公正的考試舞弊、貪污、受賄等違法犯罪行為。可以說教育腐敗的形式涵蓋了從行業性的不正之風,到違規違紀的不規范行為,再到違法亂紀的犯罪行為。
二、教育反腐工作的特殊性
教育的發展關乎社會的未來,一直以來人們都將教師比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這樣一片被認為應該是最純凈的領域確因媒體不斷爆出的各類腐敗案件使得人們對未來教育的發展憂心忡忡,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教育系統的反腐敗工作的緊迫性日益加重。因此,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教育反腐工作的特殊性,通過對教育腐敗概念及形式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系統的腐敗問題不同于其他領域那種赤裸裸的公權力與私權利的交易,而更多是很難用法律法規來判斷的道德行為,認清教育系統反腐工作的特殊性對于我們有效開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教育系統腐敗行為主體復雜化。教育系統的腐敗問題因主體訴求的多樣化,而不同于其他領域的以經濟利益為主要訴求的腐敗形式,是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既有為了經濟利益而腐敗的管錢、管物部門的行政領導,也有因濫用挪用巨額科研經費的科研人員,更有利用職務之便盜取國有資源的一般工作人員,可見教育系統腐敗和不正之風的行為泛化到學校內部的諸多機構,且呈現出由個體向群體發展的復雜化趨勢。
第二,教育系統腐敗的犯罪行為發生的領域較為集中,與經濟利益緊密聯系。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系統的辦學規模越來越大,與社會的關系也日益緊密。一些與經濟領域密切相關的單位和部門,如基建、財務、固定資產及圖書采購和招生等部門,已成為教育系統腐敗問題頻發。因此與系統具有相似性,即以權謀私、以職牟利的貪污賄賂類案件,長期居于發案量的首位。如“人大招生處長蔡榮生被查”事件就是近年高校招生領域發生的影響最大的腐敗案件。
第三,隱性腐敗成為教育系統腐敗的突出特點。教育系統的腐敗問題除了顯性的以謀取經濟利益為主的腐敗行為外,還有一些隱性的腐敗問題影響著教育系統的純潔度。教師收受家長饋贈的禮品禮金,以便為學生在學校的各項評比中獲得關照;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學術委員會成員接受職稱評審者的饋贈、宴請等;以及普遍存在于教職人員和學生中的學術不端行為。諸如此類的教育腐敗問題更多是道德層面的問題,很難用法律來判斷是與非,但是因為其影響到教育公平問題,因此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忽視的。
第四,教育系統腐敗多發生在高學歷、高職級、高職稱群體。黨的十八大以來僅高校系統就有近一百名負責人因違法亂紀受調查或是受處罰,其中既有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管理人員,也有擁有高級職稱的各類教授、博導等高校的中流砥柱。但是在金錢與誘惑面前,這些專家學者早已將仁義道德、黨紀國法拋在腦后,而淪為權力和金錢的奴隸。有數據顯示,教育系統腐敗問題發生群體的學歷背景和職稱水平遠高于其他領域。
第五,高等教育階段學術腐敗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科研項目管理混亂,科研經費流失嚴重。科研經費使用不當甚至是濫用,給學校、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給學生造成了惡劣影響。此外,在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申報、科研成果評定中都存在著學術腐敗問題。
三、教育腐敗存在的根源
教育反腐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人們對高校反腐工作更為關注,并不斷探索教育腐敗滋生的源頭,以期望能夠有效遏制教育腐敗蔓延的勢頭,從根本上治理教育腐敗還教育一片凈土。
第一,教育系統內部權力監督不到位。黨的十八以來,教育系統內部建立的權力監督和制約機制盡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與當前的反腐倡廉的形勢要求仍存在較大的距離,主要表現在紀檢監察部門職能虛化、系統內部媒體輿論監督不到位。其一,紀檢監察部門職能虛化是長期以來受歷史因素影響,作為系統的內設機構,直接處于被監督對象的領導之下,工作中的束手束腳在所難免,其獨立監督的職能難以發揮。其二,系統內部媒體輿論監督不到位。各級媒體是開展思想教育宣傳、輿論監督的主要載體。而從目前看,教育系統內部的各級媒體普遍存在重輿論引導、輕輿論監督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教育系統內各類新聞報道以宣揚成績居多,批評類報道明顯不足,這顯然不利于輿論監督,不利于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開展。
第二,教育系統外部權力監督乏力。系統外部的監督一方面來自上一級管理部門的監督,另一方面則來自社會監督。由于上級管理部門的監督具有階段性、突擊性的特點,而無法對教育系統內部各環節的運行進行全面的監管和監控。此外社會監督力量滲入教育系統明顯不足。“社會團體監督、輿論監督在推動反腐倡廉、防止權力濫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當前社會監督在對高校教育政策、決策程序、干部任免、師德作風等方面的介入十分有限。”[4]
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就會導致權力走向腐敗,一方面制度法規建設是反腐敗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輿論監督則是反腐工作有力的抓手。在教育系統的反腐敗工作同樣要緊抓制度建設與輿論監督這兩把利劍,因此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教育反腐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育反腐傳播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反腐傳播對教育系統反腐倡廉工作發揮著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教育系統是一個深知教育基本規律,熟練掌握教育基本手段的領域,因此傳統的教育引導方式難以在教育系統的反腐敗工作中取得實質性的成效。而反腐敗的傳播使得教育系統的工作人員獲得了直觀而且真實的反面案例,由此而促使相關的人員認真思考自己所處的環境及所面臨的問題與傳播中的內容有多大的相似性,自己應該從中獲得哪些教育。
新聞傳播的最重的作用不僅是向公眾傳遞信息,也是希望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從正面對公眾予以引導,特別是反腐傳播更是要幫助公眾樹立法治道德觀念,從根本上杜絕腐敗問題的發生。
第二,教育反腐傳播對教育系統腐敗問題的發生起到了威懾遏制作用。教育反腐傳播對于教育系統的腐敗分子有巨大的震懾力。教育系統的腐敗分子多為知識分子,盡管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他們沒能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但是一旦他們所犯下的罪行被公之于眾,他們不愿意被公眾貼上“斯文掃地”“道貌岸然”的標簽,相比于受到的法律制裁,輿論的評價也會成為擊倒他們驕傲內心的最后一棵稻草。因此,充分利用教育反腐傳播對教育系統的威懾作用,有效加強傳播的力度和廣度,對預防和遏制教育腐敗問題的發生有著明顯功效。
第三,教育反腐傳播有助于重塑教育的社會形象。教育一直被公眾視為陽光下事業,教育腐敗問題的發生使得公眾對教育形象蒙上一層丑惡的陰影。媒體對于教育反腐敗事件的傳播不應再是令教育主管部門恐懼的“揭丑者”,而應是教育主管部門反腐工作的推動者。教育主管部門在社會輿論中掌握了教育反腐傳播話語權將極大地提升教育系統的社會形象。
教育反腐傳播在重塑教育系統的社會形象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門發布的反腐相關信息,通過多種媒體平臺進行報道,獲得了公眾對于教育主管部門治理腐敗決心的認可,提升了教育主管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社會形象;二是教育反腐敗傳播是教育主管部門獲得公眾對教育反腐敗行為支持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反腐敗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公眾廣泛地參與其中,而教育主管部門獲取的輿論信息也將成為下一階段反腐工作的著力點,雙方的有效互動推動了教育反腐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
[1]STEPHEN P HEYNEMA . Education and corrup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4(4): 637-648.
[2]張家勇,張家智.聯合國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教育倫理和教育腐敗”專題研究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6(5):17-21.
[3]高洪源,梁東榮.美國教育中的腐敗問題透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6,192(5):1-2.
[4]舒婷瑋.高校行政化傾向下權力監督機制構建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