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宋劍奇
摘 要:我國近年來蔬菜價格波動較頻繁尤其是大蒜等小宗蔬菜價格波動極大,,對我們居民的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也對我國經濟穩定帶來不利作用。由于日本農業和我國小農經營有相似性,本文擬利用日本控制蔬菜流通和價格的經驗,尋找對我國控制小宗蔬菜價格的可行方案。
關鍵詞:價格;日本;小宗蔬菜
2016年2月底,原本平穩的大蒜價格扶搖直上,短短十幾天的時間每市斤蒜價竟然創下了近20年來的最頂峰--6.5元。但當經銷商都等待更大驚喜到來時,他們迎來的卻是急轉直下的局面,大蒜價格又回到了4.5元左右。
山東的金鄉縣是全國大蒜的主產區之一,金鄉及周邊幾個縣市的大蒜產量占到了全國大蒜主產區產量的一半以上,庫存量更占到了全國大蒜的六七成之多。金鄉的大蒜價格影響著全國甚至世界大蒜行情。短短20多天,大蒜價格落差達到4000元/噸,過山車式的行情,對整個行業都無益處。2010年、2012年、2016年是大蒜價格的高峰,2008年底,大蒜價格一度跌至只有8分錢/斤。價格波動會自動引導資源分配,但是,由于農產品生產的特殊性,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對生產和消費都是有害的。按照農產品生產遵循蛛網理論,當期產品的產量由上期產品的價格影響,本期價格又影響下期產量。農產品生產很容易受到天氣等原因的影響,如果出現產量的變化,供求波動就會蔓延開來。本文意圖從日本控制蔬菜價格的經驗中尋找到應對我國小宗蔬菜價格波動的啟示。
一、日本蔬菜的市場流通狀態
日本是人均土地稀少、資源缺乏、土地細碎、小規模農戶生產和城市居民消費的國家,這一點與我國類似。日本的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在2000年(平成12年)以后逐年下降,在2012年(平成24年)蔬菜種植面積為43萬公頃,生產量約為1200萬噸左右。北海道、關東、九州等地占全部產量的70%,特別是北海道和九州減少其他作物生產蔬菜。不過,近年來日本的土地經營規模有所擴大,農業經營主體個數有所減少,參與農業生產人數也有所減少。2011年(平成23年)農業經營者數量為161.76萬個,2012年(平成24年)農業經營者數量為1564.2萬個,數量下降了3.3%,專業生產蔬菜的有12.6萬戶,其中從事設施蔬菜為4.67萬、從事露地蔬菜為7.93萬戶。日本蔬菜生產極為注意生產的地域廣度和蔬菜供應的全年性,在全國各個地方均有蔬菜生產。日本蔬菜流通分為市場外和市場內兩種方式(見圖2),市場內方式由中央批發市場和地方批發市場組成。
1.市場內流通方式
以中央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市場內”流通模式。根據日本《中央市場法》的規定,在省一級政府或城市居民人數超過20萬的府、縣政府所在地必須建立農副水產品的中央批發市場。日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是銷地批發市場,在批發市場配置運輸、貯藏、冷凍、檢測等各種設施。而且,以銷地中心批發市場為基礎進行質量檢測,不符合標準的蔬菜產品不得進入消費市場。批發商進入中央批發市場門檻很高,須獲得從事批發業務的許可證,而許可證的頒布是由日本中央政府農林水產大臣批準。進入地方市場內從事批發業的批發商,需經都道府縣知事許可。批發商在經許可后,并向批發市場繳納開設者一定保證金后,方可開業。一般來說,每個批發市場僅有2至3個批發商主持農產品的拍賣,就可以有效的防治惡性競爭或者壟斷。
日本批發市場無論是中央批發市場還是地方批發市場,交易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央批發市場中蔬菜拍賣、投標方式的比例由1985年的77.5%降為2000年的52.3%。2009年(平成21年)在中央批發市場的交易比例下降為15.9%。地方批發市場也一樣,同期蔬菜拍賣、投標方式的比例也由79.0%降為56.2%。
2.市場體系外流通
市場外流通體系發展是在1970年前后,通貨膨脹引起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生產過剩而價格波動激烈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穩定農產品價格成為政府首要任務。為了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費用、穩定物價,建立了不經過批發市場的流通渠道,即市場外流通渠道。日本政府1971年將《中央批發市場法》改為《批發市場法》后,將地方批發市場管理納入該法。此后,每五年修改一次。1974年通過了《農業組織協同法》依靠農協組織進行計劃生產、計劃出售與生協組織等消費者團體或超市、零售店對接,形成產地直接的市場外流通體系。
日本蔬菜市場外流通采取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日本農協組織大力推廣產地與消費者團體之間架起直接流通方式,通過專業運輸公司或郵局的包裹傳送,將蔬菜直接從產地送到消費者的手中(其中有機蔬菜配送最為典型)。其次,以“早市、直銷所”方式的直銷形式,其形式豐富多彩,不僅有個人(團體),還有農協及消費者參與。此外也有采取農戶庭園銷售、地頭銷售、合同銷售、特約店銷售、超市附設專柜銷售等方式。據日本琦玉縣農林水產部食品流通課的調查,在不同的直銷方式中,早市及直銷所是主要方式,占總銷售額的82.1%。イオン(株)、(株)セブン&アイ、ワタミ(株)、JR東海グループ等公司都在經營自己的農場生產的蔬菜。雖然在2005年左右,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蔬菜中檢測出農藥殘留后,減少了進口。但是,近年來天氣變化導致本國蔬菜減產,又增加了從中國的蔬菜進口。隨著日本進口新鮮蔬菜劇增,以大型連鎖超市與日本海外生產基地實行蔬菜直銷方式也日趨增多。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食品安全事件,令消費者極度不安。在各發達國家都出現了農產品直銷或地產地銷的需求。不僅歐美諸國,也包括日本等亞洲國家。日本茨城縣筑波市的“水穗”農村市場,是日本比較著名的農產品直銷市場。這個市場是以銷售時令蔬菜為主,其銷售價格和附近的市場和超市相比較要高出20%-30%左右。盡管如此,每年依然有25萬人游覽采購,其顧客不僅是茨城縣的,還包括東京和千葉縣的人群。該市場銷售額逐年上升,自1990年成立以來到2008年為止,凈銷售額從最初的1億日元/年,增長到5億9000萬日元/年。不過,目前來看其銷售的比例占整個經濟的比例還是不多,大約在10%左右。農產品直銷在產地比較興盛,在東京都等大城市中心還比較罕見,大部分出現在城市中心的20公里到40公里的城市圈內。
二、日本的蔬菜零售流通模式啟示
如果說美國代表了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流通的典型,日本則代表了小規模生產和流通的特點。
1.提升城市自給能力,降低蔬菜運輸成本
考察日本模式可以看出,日本追求的是盡量減少蔬菜運輸,立足當地或者短途的蔬菜供給。按重量為標準來看,日本的蔬菜自給率為80%。蔬菜流通通過市場體系內和體系外兩條途徑進行,近年來為了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市場外流通比例逐漸增大。蔬菜供給在大量依靠進口中國的產品同時,為保證蔬菜自給率,甚至在繁華擁擠的大城市中保留了許多農田作為都市農場,種植大量的農作物。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地擴大城市面積和規模。農民變市民,城市周邊土地價格不斷上升,農作物種植的成本也越來越高。為了經濟利益,忽視了城市的基本生活需求,引發了蔬菜等農產品流通的問題。國外現在所關注的農產品地產地銷,這一點應該在我國以后的城市化過程中予以重視。
2.建立公益交易市場,減少蔬菜交易費用
日本的中央批發市場和地方批發市場都是由政府出面建設,按照交易額繳納費用的,實行的是收支相抵的政策。
我國城市化進程催生了高昂的地價,提高了市場的租金。馬克思說過: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市場的運營當然要求回報,由于高昂的土地價格,其成本中必然包括高昂的地租。超市、農貿市場等流通場所,也必然會將高額地租計入蔬菜的銷售成本,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也會因而提升生活成本,加重生活負擔。我國應該學習建立公益性市場,降低市場流通的費用,降低蔬菜價格,從而降低一部分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只為提高GDP,將在市區的市場拆遷搬走,甚至關閉。
3.提高市場進入門檻,控制市場參與人數
日本的蔬菜生產和流通在批發市場和流通中介組織方式上,均為規模比較大的組織。日本是由政府對蔬菜市場參與者的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其資產規模、經營范圍、繳納保證金等,是審查的主要內容,獲得認可后才能進入市場進行交易。這樣的方式減少了中間商人數。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我國應著力進行規模化生產,發展農民合作組織,這樣能增強農民的抗風險能力和駕馭市場信息能力。尤其是大蒜這種小宗蔬菜產品,產地相對集中,在生產環節組織好,才能在流通環節更有效的組織“農批對接”和“農超對接”,才能使農民利益和消費者利益得到平衡保證。
4.健全產銷信息網絡,改進蔬菜流通效率
日本的蔬菜流通信息系統極為發達,在上世紀80年代,就建立了農業信息的互聯網絡。該網絡包括:全國農產品價格分析經營系統(NAPASS);果蔬百科(關于果蔬產品的信息庫);農作物資源庫。另外,還有各層次的信息系統,農林水產省信息系統、農協信息系統、農林統計協會信息系統和經濟新聞信息系統四大信息系統共同服務于農產品流通,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縱橫交錯、相互配套的體系。
我國可以借鑒此種信息網絡建設,收集蔬菜等農產品信息,提供參考。對于可能出現的蔬菜生產和流通的波動給予信息支持,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損失。
5.完善流通冷鏈設施,降低蔬菜流通損耗
日本的田間低溫設施,在產地將蔬菜等生鮮產品低溫儲藏,運輸到貨物火車站再運輸到目的地,再通過真空保溫車運到用戶手中,全程低溫保護降低蔬菜的損耗。
目前,我國的蔬菜等農產品由于成本原因,沒有采用冷鏈物流運輸的方式。蔬菜等生鮮在常溫下運輸,損耗過大。蔬菜產品運輸進入城市,常溫腐壞變成垃圾運出城市,垃圾處理和運輸運力造成資源的無效使用。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自主創新研究既節省成本又能減少蔬菜等生鮮的腐壞的方法,降低蔬菜流通成本。
6.實施生產者補貼,完善消費價格調控制度
日本對國民生活上非常重要的蔬菜實施價格穩定政策,當價格明顯下跌時對生產者給予價格補貼,以緩解農民的生產經營的影響,確保下期的蔬菜供給。蔬菜品種為指定的有,洋白菜、黃瓜、蘿卜、西紅柿、白菜、茄子、胡蘿卜、柿子椒、菠菜、大蔥、元蔥、萵苣、馬鈴薯、芋頭等品種。特定的蔬菜35個品種(不在指定品種之內),在產地對市場有比較重要平衡作用的也給予補貼。以過去六年的蔬菜批發市場價格為基準計算平均價格,在價格低于平均價格的2/3時給予補貼。而且,為穩定重要蔬菜供給,制定蔬菜供求方針。蔬菜生產者基于此方針,制定供給計劃,按照計劃進行生產和銷售。在蔬菜價格下跌時推遲上市由政府給予蔬菜平均價格×0.3的補貼,如果深加工后再銷售,給予補貼額=蔬菜平均價格×0.4-加工銷售額+加工銷售經費;在蔬菜價格高漲時提前上市蔬菜給予平均價格×0.3的補貼。
日本通過法律等政策力圖將蔬菜的價格波動控制,以減少供求波動影響居民生活值得學習。近年來,我國的上海、北京等地也開始了蔬菜補貼,以政策調控熨平蔬菜供求波動,調控價格變動過大,降低波動對農民和消費者的不利影響,但對于全國性的蔬菜補貼調控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7.注重產品質量,推廣直銷和地產地銷形式
日本在最近幾年的蔬菜消費中,都更加注意蔬菜質量問題,組織蔬菜種子的研發,組織農戶進行減農藥種植,治理蔬菜病蟲害的有機化作業。反觀我國近年來,蔬菜等農產品頻頻出現質量問題,毒韭菜、毒四季豆、甲醛白菜等等輪番上演。我國應學習別國的長處,以立法形式規范蔬菜生產及運輸標準。雖然,我國已設立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但是,也只是對于使用農藥等殺蟲劑、使用化肥等肥料的規定。不同蔬菜只有外觀要求,沒有產品長度、重量等要求。應盡快建立蔬菜生產規范,建立產品等級制度,完善生產標準。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對蔬菜等農產品進行管理和監督。
8.建立農民合作組織,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
日本在1947年制定并通過了《農業協同組合法》,以此為基礎和準繩組建了農業協會,以及地方和全國的聯合協會。成立了四個全國性的合作社組織:農業合作社、漁業合作社、生活合作社和中小企業合作社。農協是農業生產者的組織,是農業生產者為提高自身社會經濟地位而設立的聯合互助自治組織。注重農業生產者的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提高,更注重農業生產者在農協發展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的提高。
這些組織為從事農業的農戶提供各種服務。包括提供農業技術和經營方面的指導,還進行金融服務;對農戶提供信貸,供應農業物資,改良土地,建設農業生產作業和日常生活的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水利設施,社員生產的物資的搬運、加工、儲藏和銷售;農村工業設施、保險設施、醫療設施、老人福利設施、農村生活文化設施等的設置和管理。農協組織對收獲的農產品進行分級、加工(甚至是深加工)、包裝,然后委托給批發商拍賣,提高了農產品流通的附加值。農協與農戶之間不是買賣關系而是委托關系,農協與農戶委托農產品時是以數量計量,而不是事先協商價格,農協在收到批發商支付的農產品款項后,扣除一定相關費用后,直接返給農戶。
農民組織起來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在我國開展的還不夠。2010年還不到70萬個,覆蓋人群也比較少。如果能推動開展的話,會使農民減少許多不當的損失,建立起和下游市場對話的實力。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沒有合適的方法,將不同批次、不同規格的蔬菜進行合適的界定,將蔬菜運輸途中的損耗合理分攤,將合作社的普通社員與法人社員之間的利益合理的協調等的問題一直存在。鄭鵬,李崇光(2012)在實際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合作社的管理制度(特別是決策機制和財務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普通社員被排斥在合作社盈余分配的決策之外。應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把這些問題以合適的方式解決。
三、我國控制小宗蔬菜價格的政策建議
1.建立小宗蔬菜儲備制度
小宗蔬菜產地集中,需求地域廣泛,價格波動引起的影響面廣。由政府組織訂立對居民生活影響較大的小宗蔬菜目錄,建立儲備制度。用于在價格高于小宗蔬菜近三年平時價格的30%的時候平抑物價,利于生產的指導。
2.發布生產信息,指導理性生產和消費。
利用信息網絡建設,收集小宗蔬菜的農產品信息,向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參考。對于可能出現的蔬菜生產和流通的波動給予信息支持,減少價格非正常波動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日本農林水產省.野菜の生産流通の現狀[EB/OL].http://www.ma ff.go.jp/j/seisan/ryutu/yasai_zyukyu/y_h29_mitosi/pdf/yasai_genjyou.pdf,2012-11.
[2]日本農林水產省.http://www.maff.go.jp/j/tokei/kouhyou/noukou/ gaiyou/index.html##14.
[3]鈴木聖一.大都市中心部における農産物の直売システムについて[J].野菜情報,2011,(07).
[4]鄭鵬,李崇光.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中國流通經濟,2012,(05).
[5]宋劍奇.我國大中城市蔬菜流通模式研究[M].經濟日報出版社,2016.03.
[6]姬生輝,賈凌煜.山東鮮蒜將上市蒜價回落 炒蒜的有人一單就虧幾十萬[N].2016-04-19,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 2016/0419/2754004.shtml.
作者簡介:李凌(1982.08- ),男,上海市人,經濟學博士,工作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農業金融;宋劍奇(1973.11- ),男,吉林省臨江市人,講師,經濟學博士,工作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農業經濟、文化與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