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信心是一個人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心理品質,但筆者發現很多外來民工子女缺乏數學學習的自信心。筆者專門對此作了調查研究,對如何培養外來民工子女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提出了一些策略,望能幫助外來民工子女重新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關鍵詞:缺乏自信心;原因分析;對策
自信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然而筆者發現外來民工子女有些在數學課堂上求知欲不強,課堂上不積極思考問題;有些見到老師采取回避、退縮的態度……他們普遍表現出缺乏自信心的現象。那么怎樣培養他們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呢?我覺得要弄清他們缺乏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原因并制定、實施相應的對策。
一、外來民工子女缺乏數學學習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外來民工子女大多缺乏數學學習自信心,根據筆者的調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卑心理較強。
外來民工子女大多來自偏僻、貧困地區,父母收入較低、家庭條件相對較差,使得他們覺得低人一等,對自己評價過低。
(二)家庭教育嚴重缺乏。
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大多文化素質不高。對待子女的要求相對較低,能認得幾個字,會算簡單的帳他們就滿足了。
(三)外來民工子女家長工作不穩定。
外來民工子女家長為了生活四處奔波,他們子女用的教材的版本,教學進度與當地有著較大的差別,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四)一些教師的行為不當。
一些教師缺乏耐心和愛心,他們對待外來民工子女的發言不是耐心地傾聽,恰當地引導,積極地鼓勵,而是隨意地打斷,輕易地否定。他們對待外來民工子女的提問不是耐心地解答,而是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對待外來民工子女不是給予更多地關愛,而是鄙夷,或者是冷嘲熱諷。極大的挫傷了外來民工子女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二、對策探尋。
那么,我們應從哪些方面幫助外來民工子女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呢?筆者根據自己的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搭建舞臺,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外來民工子女有著他們自己的文化習俗、特色,有著他們自己喜歡的歌謠、游戲。為了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唱一首家鄉的民歌”、“制作一件家鄉的民間工藝品” 、“說幾句家鄉的方言”、 “介紹一下家鄉的習俗”等活動,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嘗到被尊重的喜悅,產生自豪感,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二)注重引導,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結合教材介紹一些科學家特別是數學家成長成才的故事,學習他們遠大志向和執著精神,贊揚他們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介紹外來民工子女身邊優秀學生刻苦學習的先進事例。讓他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學,比如:買東西算帳,看地圖估算兩地的距離,銀行存款算利息等等都要用到數學。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娛樂、交往等無處不有的廣泛性和實用性,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表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外來民工子女大多肯吃苦,心地善良,樸實。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我開展 “每月之最”評選活動(最關心他人的人、生活最樸實的人,最文明的人、體育成績最突出的人、課堂紀律最好的人、最愛發言的人、學習成績進步最大的人等)。通常我讓學生在每周之末總結自己在學習、生活、日常行為等方面的表現,確定出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我每月統計一次,評選出“每月之最”。并把獲得“每月之最”學生的照片貼在宣傳欄里,還對獲得“每月之最”的學生發放一些小獎品,如:一枝簽字筆,或一本本子等,以此來激勵他們。
(四)傾注愛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主動關心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外來民工子女,對他們的發言做到耐心傾聽,恰當地引導,積極地鼓勵,對他們的提問做到耐心細致地解答,對他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我有時還買一些學習、生活用品送給外來民工子女。漸漸地我發現他們都愛上我的數學課了,漸漸地我看到在我的數學課堂上他們能自信地舉手回答問題了。
(五)家校合作,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因此,我經常通過電話、家訪等方式和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取得聯系,請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在家督促、指導他們孩子的數學學習。但是,在我和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的溝通中,我發現有些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不太關注,認為子女只要能認得幾個字,會算簡單的帳就可以了。為此,我通過召開家長會和家訪,與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面對面的交流與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促膝談心。請優秀學生家長介紹好的家庭教育經驗,請有關專家做《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家長》等專題講座,并定期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進行培訓,幫助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掌握指導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和培訓后,很多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感慨地說,以前不關注孩子數學學習的想法和做法真是太荒謬了。今后,一定要和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抓好孩子的學習。從那以后,很多外來民工子女的家長不僅堅持每天檢查孩子的數學家庭作業,還根據孩子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幫扶措施。同時,我也注意與外來民工子女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課間或活動課經常和他們一起打籃球。有時候,他們沒吃早飯,我就買早點給他們吃,對他們取得的一點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另外,我還堅持每天放學后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輔導,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補上因教材版本、教學進度不同所欠缺的知識。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我發現他們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地提高。
我相信,只要教師、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就能逐步提高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成績,就能逐步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頁
[2] 關穎:《青年外來民工子女如何對下一代負責》,青年研究2004年9月
[3] 孫曉云:《習慣決定孩子命運——孫曉云兒童教育12講》,廣東新世紀出版社2001年6月
作者簡介:葉小祥,男 漢族 1963年2月 江蘇南京 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