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目的和手段,是反映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觀和客觀之間關系的一對哲學范疇。所謂目的,是主體依據外界情況和主觀需要而提出的行動目標,即事先存在于主體頭腦中實踐之后的結果;所謂手段,是為達到目的,實現目的主體所用的工具、操作方式和方法等一切中介之總和。本文結合企業基層管理中推行“工分制”績效管理實務,進一步探究目的和手段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的內在作用,以及如何合理運用此二者的關系實現企業的和諧發展。
一、目的和手段的關系
(一)目的和手段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
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各自以其獨立的形態存在著,目的就是目的,手段就是手段,界限不容混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目的是主觀的,手段是客觀的。人們利用外界的規律、各種物質及其屬性、他人的經驗教訓作為手段,將如何滿足人的主觀需要,實現主體目的轉化為各種設想、意圖,在對象性的活動中,通過客觀手段將主觀意圖傳導給外部加工對象,不斷揚棄主觀目的,改變手段的存在狀態,以滿足人們的主觀需求。
2.目的必須服從自然界,而人們憑借手段,可以支配自然界。人因自己的工具而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來說,他卻是服從自然界的(注:轉引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02頁)。
3.目的是易逝的、暫時的,而手段是長久的。作為一個具體的目的形態,一旦實現了,人們的需要得到滿足了,它也就完結了,而作為實現其目的的手段,尤其是物質手段,在目的實現的過程中,雖然有所消耗,但它的消耗是緩慢的。它總是和目的相分離而存在下來,保留下來。
(二)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人們提出目的和實現目的,依賴于一定的手段。手段是提出能實現的目的的現實條件,又是保證目的得以實現的現實力量。人的目的總是反映某種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但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在具備了一定手段的基礎上,人們根據需要提出目的,為實現目的而奮斗;目的又推動、促使人們去創造新的手段;新的手段又引起新的需要,人們又提出新的目的。手段和目的互相制約,互相推動,構成了人類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史。
(三)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規定、相互制約的
目的規定手段。首先某一具體的手段,是在某一現實的目的產生之后而產生的。手段,不是自我規定的東西,它的規定性、職能,是以其所要實現的目的為依據的。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孔丘《論語衛靈公》)要想妥善地完成任務,實現目的,必須嚴格地按照目的要求,選擇好器具、手段。手段因目的而生,目的的狀況,規定著手段的狀況。做人的思想工作,更要嚴格地按照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去做,方能做好。手段的狀況,必須依據目的狀況的需要而定。不服從于、服務于目的的手段,即失去了其應有的規定性,它就不是一定目的之手段。
(四)目的和手段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因為客觀世界范圍極其廣大、發展的無限性、聯系的廣泛性,所以在一定場合、一定關系體系中為目的的東西,而在另一場合、一定關系體系中,則變為手段。同樣,在一定場合,一定關系體系中作為手段的東西,在另一場合、一定關系體系中則變為目的。
二、目的和手段在企業基層管理中的應用
在企業基層管理中,人是核心要素。為了實現基層管理水平提升的目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手段促進基層員工提高工作質效。2017年,公司從適應變電站無人值班模式的目標出發,在推行績效管理過程中,于變電運行部探索實施“工分制考核”,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提升變電站管理水平為目的,實施新的激勵手段
要實現變電站管理水平提升這一目的,現實的難點在于變電運行工作有其特殊性,運行人員長年身處于“旱澇保收”的暖房中,干多干少一個樣,養成了“標準不高、要求不嚴”的散漫習慣,最終導致變電站整體管理水平不高。
圍繞這一目標,2016年,公司通過“變電站安全經濟技術指標承包”的手段,增強了變電站人員的自主權,使運行人員感覺到既有安全生產上的壓力,也有經濟收入增長的動力,參與各項工作的積極性明顯增強,提高變電站管理水平成效顯著。可見,手段是因目的而生。
然而,2017年變電運行實行無人值班模式改革后,過去由20多名班站長管理的150多名職工,歸口整合為4個隊長進行管理,管理幅度突然變大,事故隱患排查和安全文明生產壓力倍增,迫切需要實現員工的自主管理。新形勢的需要產生了新的目的,新的目標管理又推動新的手段。
(二)以員工自主管理為目的,實施“工分制”手段
為了形成“工分量化、閉環執行、自我考核、群眾監督”的員工自主管理體系目標,現實的難點在于變電站實行無人值班改革后,小站管理變成了大隊管理,容易出現隊內職工之間工作量多寡不均而薪酬一樣的不公平狀況,影響職工工作的積極性。
為了消除這種人為不利因素,公司通過“工分制”績效管理,把基層員工的日常工作內容全部轉換為相應的工分,按照員工完成工作任務的數量和質量進行薪酬兌現,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實現“多勞多得”、“公平公正”。
(三)以科學評價工作成效為目的,實施“質效獎”手段
工分制解決了工作量的問題,但又缺乏對工作質量的考核。為了科學評價基層工作的成效,完善“工分制”措施,客觀上又有了新的手段需求。
公司在工分考核之外,新設了“質效獎”,對現場工作質優的員工進行現場評定,進行額外獎勵,有效彌補了“工分制”中對工作質效無法核定的缺陷。
由此看來,目的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在具備了一定手段的基礎上,人們又有了新的目的,新的目的又推動、促使人們去創造新的手段。
就最終目標而言,實際上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是手段,我們要實現的是人和企業的共同和諧發展這一終極目的。由此看來,手段也內含著目的,也會轉化為目的。
在企業管理中如何合理運用目的和手段
目的和手段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它是推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在企業管理中,我們應該順應規律,合理利用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系,以達到人和企業和諧發展的終極目標。
首先,要訂立長遠目標,也就是企業愿景。有了長期目的,才能樹立正確的方向,不至于把企業引入歧途。然后,就是探尋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哪些手段。
其次,目的的設定應以客觀手段為依據。我們所確定的目的、計劃,雖然有主觀需要的成分,但它決不是主觀想象的東西。它應該建立在客觀手段所允許的范圍內。否則,這個目的所預示的內容,充其量只能給人以美好的想象,而不能給人們帶來實際利益,最終成為“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