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復增
摘要: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要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小學語文家庭作業如何進一步改變現狀,在有效性作業的設計上有突破性進展,關鍵是在設計常規性作業的同時,根據新課改要求更應設計自主性作業。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分析了當前語文作業設計的弊端,并從六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了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作業設計;探索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它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怎樣的作業設計才最有效呢?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談一談做法。
一、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弊端
(一)作業(問題)提出的單向性
在傳統的作業中,問題都是課本(或教師)提供的,而不是學生自選的。這樣的作業在訓練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方面無所作為。
(二)問題答案的絕對性
在傳統作業中過于強調作業的甄別與選擇功能。對作業質量的評價中只是與事先的“標準答案”作對比,“扣字不扣意”,非對即錯,這就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三)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傳統作業幾乎都局限于書面答題,沒有其他形式。
(四)作業內容的重復機械性
許多老師經常布置的語文作業就是讓學生抄寫生字新詞,查查字典,抄抄解釋,課后練習或配套練習不分青紅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紙上,諸如此類單調乏味的作業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壓制了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的發揮,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語文作業失去了興趣。
(五)作業完成的封閉性
傳統作業片面強調獨立思考,從來不把“合作”“探究”當作一項必要的素質來進行培養,唯一像“合作”“探究”的東西只限于偶爾的、非組織形式的課堂討論。
(六)作業評價的片面性
作業評價單調,作業評語刻板教條化。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方法探索
(一)作業形式多樣化,調動多種感官參與
實踐證明,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如在學習完《春筍》這一課后,我布置學生觀察春筍,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可以用畫筆畫下來,可以用照相機拍下來,可以去買一個春筍觀察,還可以讓媽媽把春筍做成菜嘗一嘗。結果,孩子們興致高昂,有的畫成水彩畫,有的是攝影,還有的用簡單的話語描寫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最后,我們搞了作業展評,學生們很高興,老師也很樂意。通過這次作業,不僅豐富了課文內容,也讓學生走進了大自然,感受到了春天的腳步,了解了春筍的品質。
(二)動手體驗式作業
學習課文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演一演,做一做,強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例如給古詩《草》配畫。學生筆下的草兒長勢茂盛,搖動的姿態優美,由此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中草兒“離離”,被“春風”吹拂的意境美,達到了“以畫代講,盡在不言中”的效果。又如學習《撈鐵牛》,做做小實驗;學習《春蠶》后,養養蠶,寫寫觀察日記;學完《中國石》,讓學生用陶藝做中國石,標明祖國的名山大川。
(三)情感體驗式作業
體驗使學習進入精神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成為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如在教師節、母親節或特殊紀念日,要求學生用贈送小禮物、唱歌、寫兒歌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或把自己做這件事的感受,母親、老師收到禮物時的神態、動作、語言等寫成一篇好文章,讀給父母、老師聽,或用書信、談話等形式與父母或他人進行坦誠交流;學了《誠實的孩子》,讓學生大膽承認隱瞞過的錯事,并把感受寫下來,這樣,給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他們不再為無話可說而感到苦惱,使做文與做人達到和諧統一。
(四)社會實踐活動作業
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實用性、價值性,才能轉化為實際的能力。社會處處皆語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運用語文的天地。我們結合“3.15”消費者權益日,讓學生搜集劣質的“產品說明書”,進行分析、批判、改正;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大街小巷開展“錯別字大掃除”活動;學習《只有一個地球》后,布置學生在世界環境日,為電視臺“廣而告之”欄目想制作一檔集音樂、文字、圖畫為一體的公益廣告,寫下創意,學生表現出研究新事物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成為社會的積極參與者。
(五)面向差異,機動、靈動地設計作業
設計作業時,應靈活地面對不同學生,從數量、難度、形式等方面給予不同的分配,滿足不同程度的學生需求。例如學完了《2008北京》后,學生應懂得北京申奧的意義,激發學生從小為體育事業出力的熱情。理解“中國贏啦!中國贏啦!”字里行間表達的中國人民的自豪感!于是,對于一般水平的學生,可讓他們關注2008奧運情況,用一兩句話寫寫自己的感受;而對于語文知識能力水平較高的學生,就應讓他們查閱資料,掌握數據,了解2008北京奧運的知識。例子:如奧運吉祥物、綠色奧運,奧運火炬手等,寫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作業的批改及講評
作業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作業的布置上,更體現在作業的批改反饋上,只有進行有效的批改反饋才能實現作業布置的價值,才能為一下次的布置奠定基礎和設立方向。作業批改分三種情況:教師批、學生批、集體訂正。教師批。這里指的是教師只批不改,而且盡量做到面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從而調整課堂教學,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和練習;學生批或集體訂正。采用這兩種形式批的作業一般是家庭作業或課后常規訓練。這些作業屬于鞏固作業,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批或集體訂正。
總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優化設計,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豐富他們課余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作為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優化多樣,精心設計,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和滿足的心理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