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藏族地區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以它的“法律文化”為核心,詮釋了當地“法律文化”的社會基礎:物質資源匱乏、精神需要強烈。文章從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自然環境多個因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鄉村法律文化;川藏邊境;社會基礎
一、序言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凝聚和激勵民族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法治文化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先導和靈魂,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保障力量。川藏邊境,以金沙江為界,這里蘊含著原始文化,他們解決民間糾紛的方式主要依靠當地民間社會組織,而不是依賴于司法機關。這就是當地的“法律文化”。要實現中國社會的法治轉型,必須充分認識傳統法律文化的現代價值并繼承和發揚其中的優秀部分。由于這里大部分地區都是鄉村,因此本文將其稱為鄉村“法律文化”。本文試圖探討它的社會基礎,為此,選取當地一處地名為“三巖”的地方說起。
二、川藏邊境藏族人的物質生活
研究發現,三巖人的物質生活可以從其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描述。
衣:三巖人的服裝以羊皮袍為主,他們喜歡在羊皮袍上用虎、豹皮作領,黑色燈蕊絨和一道兩寸寬的花氆氌鑲邊。這種皮袍寬大肥長,耐磨保暖。白天束帶為衣,夜晚可解帶當被。夏天多穿棉布衣和氆氌長袍,這種衣袍也是大領大袖,無紐扣,長及腳跟,在羔兒皮衣袍外用各色燈蕊絨、平絨、緞子或毛呢封面,用錦緞和花氆氌、水獺皮鑲邊,尤以后者居多,藏語叫做“查日桑”,一般這種服裝都是有錢的人家才縫制。三巖一個年已六旬的長者告訴我,三巖歷史上十分貧窮,主要原因是如同你們漢族人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在三巖,山上的植被并不值錢,即使采摘了有關植被,也因山巒阻隔了交通,難以到其他地方進行交易,因此,只好三巖人自己消費使用,形成三巖地區經濟十分困窘,為此,在他年小的時候,常常看見一群人衣不蔽體,有病無錢醫治的情形。
食:三巖人的食物主要有青稞,用來制作糌粑。小麥制成面粉,做饃或酥油果點,蔬菜以白菜、圓根、土豆、蘿卜為主,尤以圓(元)根居多,三巖人喜歡用青稞釀成青稞酒或藏白酒,每逢年節或者招待客人,用以待客,所以三巖人普遍善酒。他們的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制品:將炒熟的青稞加工成面粉、食用時,一般先在碗底放一小勺糌粑面粉,稍微壓一下,然后放少許奶渣或酥油,再往碗里倒上茶水,用手慢慢捏揉,調和均勻后就用手吃,有時也往里面放一些小塊狀生牛肉或羊肉摻和著吃。肉有牛肉、羊肉,偶爾也吃獵獲的野生牲肉。一般都以風干的生肉為主,吃時一手持刀,一手抓肉,削著吃。他們常愛吃的還有血腸和肉腸,也有三巖人吃豬肉。三巖人的這些飲食習慣與藏區其他地區大致相同。
住:三巖人的居室舊時主要以帳蓬為主。由于世代游牧生活,所以帳蓬是三巖人最為理想的住室。帳蓬具有耐磨、防風、冬暖夏涼,便于支拆的特點。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多,帳蓬不能容納新增加的人口而被迫轉向修建新房,帳蓬轉變為人們臨時使用的休息場所,三巖人說,大約早在一百年前就開始修建房屋居住,房屋一般分三、四層,第一層用于圈養牛馬,第二三層供人居住使用,還有的房屋有四層。各層之間有獨木樓梯可以上下。房屋主要是用土夯建而成。
行:女子一般都留在家里做家務,較少外出,一般在送親的時候會外出,因此,外出多數情況下是男子。男子喜歡在腰上掛一腰刀(又名藏刀),一般較長,約在7—8寸至兩尺多不等。女的腰刀一般較短,約4—5寸左右。腰刀藏語叫“打久織”,它是農牧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一種防衛武器。歷史上,三巖人習慣于步行和劃船(渡江),也有的時候騎馬。近年來,還購買有關交通工具,如摩托車,少數家庭還購買了汽車。
此外,三巖人還喜歡“耍”,譬如,唱歌、跳舞、比賽、喝酒、聊天、打牌以及參加宗教儀式活動。
三、三巖人的經濟來源
三巖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經濟來源,如前所述,進出三巖要翻越多座大山,交通十分不便,不可能從事商品交易,只好就地想辦法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為此,采取以農牧業為主生計方式。
農業:主要是種植糧食作物,有青稞、小麥、馬鈴薯、豌豆、胡豆、茭子。其中,青稞是3、4月份種植,7、8月份收割,小麥分為春小麥(每年4月份種植,10月份收割),冬小麥(每年8月到次年7月,約300天收割),茭子是一年一熟(每年3、4月份種植,8、9月份收割)。上述其他的糧食作物通常是4月份種植,40天左右收割。蔬菜有:豌豆、付豆、元根、蘿卜、馬鈴薯、小白菜。一年四季都可以根據氣候適時種植,40天左右即可收割。除了從事農業生產以外,三巖人還在蟲草采挖季節上山采蟲草。我將他們的活動歸納如下。
牧業:在三巖,90%的家庭都有牛(牦牛和犏牛),一個家庭有牛是財富的象征,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個家庭有9頭牛,每年要吃掉1.5頭牛。一個家庭以10頭牛計算,就有5萬元。牛奶可以用來做酥油粉,蛋白質含量高,一年四季可以喝酥油茶,但很少用牛交換商品,只在賠償時用牛來抵價或者牛的數量特別多時會在市場上交易。牧業要在村里的牧場范圍內,否則會引發沖突。
林業:當地森林資源豐富,水土保持好,保留較為完整,基本沒有人為的破壞,森林覆蓋率達36-38%。當地政府允許人們砍伐條木,用于日常生活,而且這種木材生長較快,因此砍伐不會影響到它的再生。如果需要建房用木材,經政府批準允許砍伐杉木。白玉和貢覺政府在縣城設置了木材流動檢查站,這是唯一的通往其他縣城的通道,在這里堵住了木材的出口,也就導致三巖人沒有將木材轉移的空間。因此,三巖人除了上述建房和生活所用之外,不會砍伐過多的林木。林木由此也不會成為人們經濟收入的直接來源。
副業:在三巖,沒有民營企業,也沒有集體企業,更沒有國有企業,只有個體經濟,有商店、桌球服務、飲食服務、修理店以及少量的交通運輸服務。從2000年以來,由于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蟲草價格持續走好,它成為三巖人最重要的副業。
三巖位于橫段山脈區域內,從外到里要翻越大山,山勢陡峭、坡度較大、道路彎曲,造成地勢險要、交通不便,當地人利用資源的條件十分有限,人、地關系緊張。
四、山川和交通
在今天的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中國的地勢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西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海拔高達4000米左右,第二級是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海拔約1000—1500米左右,第三級是東部的低山、丘陵、平原,海拔約500米左右。青藏高原地帶山脈、河流眾多,其中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云南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向有一著名的山脈——橫斷山脈,介于北緯22°~32°05′,東經97°~103°,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達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抵中緬邊境的山區,面積60余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自東至西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寧靜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貢山,山脈和河流均呈南北走向,山嶺間為深切河谷,其中,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奔流而下,氣勢恢宏,金沙江虎跳峽谷深在3000米以上,形成“三江并流”的獨特地貌。
貢覺縣地處橫段山系中北部組成的一部分。縣境內山體均呈西北—東南近似南北向,相對高差很大,最低處木協鄉則達村斜曲河入金沙江的江合處,海拔高2570公尺;最高屬阿旺鄉的阿益村東邊勒潑山峰海拔高5443公尺;相對高差273公尺。全縣地貌東部呈高山峽谷地貌,包括則巴、克日、羅麥、沙東、敏都、雄松、木協七個鄉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區內由古生代泥盆系、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夾碳酸鹽巖、華力西期巖漿巖、花岡閃長巖和中生代三疊系灰巖夾火山組成,經地表侵蝕和金沙江、則曲、董曲、斜曲等江河長期強烈向下切割,形成縱橫交錯、大小相易的峽谷,谷深坡險,山體支離破碎,山高峰銳,山勢十分險峻,海拔高3500公尺左右,是三巖六鄉群眾聚居和農業生產活動場所。
白玉縣從地質分區上看,屬青、藏“歹”字形構造體系,經歷了長期的地槽發育階段,形成強烈的褶皺和沖斷,并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巖石類型復雜,活動方式有侵入和噴發兩類,而以侵入為主,并具備期次特征。位于全縣南部的山巖鄉山勢陡峭、河谷深切,高差懸殊。
無論是白玉縣還是貢覺縣都有一部分地域位于三巖境內,從當地地形和地勢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金沙江兩岸的落差大,V型狀的模型,足以看出兩岸三巖人交流困難,同時可以看出同在“江”的一邊,地勢起伏明顯,由此造成兩岸三巖人雖然一江之隔,但是較少互動起來。一年四季只在七八月份會聚集在一起唱歌和跳舞,具體的地點一般在較大的寺廟里,如敏都鄉的臺西寺。這時,白玉山巖人會主動來到臺西寺娛樂,而到達臺西寺的不僅有敏都鄉人,還有敏都周邊的人群,如雄松人、沙東人。由于三巖人具有獨特的語言,有著獨特的來歷(有關三巖人的來歷,將在后文中細說)。舉辦這些活動,常常能夠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和感情,達到認同“我們都是三巖人”的效果。但是,三巖人與藏族人群一樣,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相互之間很想多舉辦這些活動,但是,由于道路行走艱難,常常是以鄉為單位舉辦,而很少幾個鄉聯合舉辦。如果一江兩岸的人群參加這些活動就更少了。
盡管如此,三巖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相互往來。譬如,閑暇的時候,會你來我往,相互喝酒、聊天,談論“戈巴”和“帕措”。但是,由于跨江行走艱難,常常需要騎馬。
五、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礦產資源有金、銀、銅、鐵、鋁、鋅、鹽、煤等,現已探明儲量的有色嘎村瓦達塘金礦、阿旺金礦和覺龍煤礦等。其中,阿旺金礦除沙金外,還有儲量相當可觀的巖金礦。野生動物有豹、熊、小熊貓、狼、獐、鹿、狐貍、滇金絲猴、野豬、野牛、巖羊、魚、蛇等,鳥類有鷹、雕、麻雀、啄木鳥、畫眉、白馬雞、灰鶴、白鸛、黃鴨等10多種,植物有松、柏、楊、樺、青杠、葡萄、核桃、蘋果、花椒等十多種經濟林木。筆者在三巖調查發現,由于交通不便,上述礦產資源沒有外來人員開采,而當地人由于接受的教育有限而不知道識別,因此,很少有人去采挖本地礦床。幾十年前,本地的野生動物也不少,但是,由于三巖人普遍會打獵,至今所剩不多,現在要到較遠的地方才能打獵了。植被不值錢,所以,采挖植被也主要是供家庭消費而幾乎不進行交換,主要原因是三巖交通不便,形成不了交易市場,所以打獵或者采集植被都主要歸家庭使用。由此看來,三巖資源匱乏真是不無道理。可見,三巖由于山脈較多,地勢險要,行走不便,造成交通困難,而且當地資源匱乏,造成三巖人的經濟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
小結
本文以“法治文化”為核心,初步探討了川藏邊境法律文化的物質基礎和生存的地理因素,本文認為,研究西南少數民族的“法治文化”必須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著手,并深入研究二者的互動,這樣才能正確解釋它的實質。
參考文獻:
[1]王運聲、易孟林主編:《中國法治文化概論》,群眾出版社,2015年
[2]中國法學會法制文學研究會編:《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群眾出版社,2015年
[3]季衛東:《法治秩序的建構》,商務印書館,2015年
[4]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5]凌斌:《法治的中國道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作者簡介:廖建新,男,1969年生,江西贛州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組織和區域文化領域方面的研究。
注: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4年)規劃項目“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川藏邊境民族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4SH1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