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農村文化是廣大農村、農民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叭齻€臭皮匠一個諸葛亮”、“一雙筷子容易被折斷,十雙筷子團成團”、“夫妻同心,其利斷金”等是老百姓用最樸實的語言對凝聚力做出的最好的注釋。那么,凝聚力究竟是什么呢?專家學者的解釋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為實現群體(群體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單位、集體、階級、民族、國家等等)活動目標而實施團結協作的程度,凝聚力外在表現于人們的個體動機行為對群體目標任務所具有的信賴性、依從性乃至服從性上。而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人類只有創造力才能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創造力的具體表現,也使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據統計,我國的農村人口是美國的8倍多、日本的7.5倍、韓國的18倍、歐洲的1.2倍,這是一只多么龐大的隊伍,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發揮文化的宣傳、教育及積極引領作用,逐步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增強他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下,勁往一處使。
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增強綜合國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血脈。在當今社會,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在目前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逐步成為一個民族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相對經濟而言,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當今世界的競爭激烈,除了經濟的競爭,文化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比如,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韓國政府對電視劇為主體的廣播電視業采取強力干預與扶持政策,通過立法保障、政策引導、資源協助等方式管理、保護和扶持電視產業。有特色風格的韓劇逐漸在整個亞洲地區廣為流傳,韓劇中滲透出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在較為正式的場合,穿傳統韓服,吃傳統韓食,吃韓牛、韓國大米、面粉、大醬湯、泡菜、涼面等,孩子結婚舉行傳統的韓式婚禮等等,并引發人們對韓劇、韓國文學作品、韓語學習、韓國風格的服飾、韓國旅游、韓國風格飲食等的哈韓熱潮,被稱作“韓流”。韓劇中我們經??吹街貜统霈F飲食、旅游、時尚、服裝、科技等內容,從而帶動了韓國經濟。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了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的格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文化發展也處于弱勢地位。怎樣去保持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力發揚民族精神,積極汲取世界其它民族的優秀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很嚴肅的問題。而中國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農村,廣大的農村又有我們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只有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提高我國的文化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文化軟實力,從而增強我們的綜合國力,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村文化越來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是人類。當今世界范圍內,文化與經濟相互融合的趨勢,使經濟增長中的文化推動力越來越突出,經濟競爭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國際文化競爭日漸激烈呼喚農村文化建設提速。文化作為世界經濟競爭的軟實力,日益成為國際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跨國企業的競爭中,國外許多大企業,進入中國并取得競爭地位就是依靠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優勢。盡管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但隨著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國際文化競爭日趨激烈,我們的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文化競爭優勢。農村是中國發展的難點,又是中國發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國政治經濟安全的大后方。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在農村,農村不僅要抵抗國際競爭的強勢沖擊,要在強大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穩定并贏得發展機會,更為重要的是要建設具有我們民族時代特色的農村文化,增強中國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實力,抵御國外強勢的文化侵蝕。只有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增強農民的凝聚力,激發它們的創造力,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凝聚力、親和力、生產力、創造力的作用,9億農民在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造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新技術,能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文化對農村經濟的推動力,使文化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豐富9億農民文化需求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幾十年,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體現在廣大的農村,農民從過去的吃不飽飯到今天的衣食無憂,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一個人在吃飽穿暖以后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個需求就是有關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即對文化的需求,這也是我國憲法賦予每個人的權力。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同樣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才能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不斷激發農民的文化創造力,使農村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憲法賦予的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全面提高,從而提高9億農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水平,從而提高中國綜合國力,發揮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滿足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熱切盼望。
五、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緊迫性
改革開放幾十年,廣大農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民的溫飽問題基本得以解決,但農村文化建設相對城市而言顯得滯后,農民在擺脫物質貧乏之后出現了精神貧乏的現象,廣大農村農民文化生活的缺失導致無法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成為廣大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由于公共文化產品提供不足,農民自己又無經濟實力購買文化商品,因此文化生活貧乏、孤單、枯燥,給農村小計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留下了時間和空間,各種低俗和消極文化趁虛而入,侵蝕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幾近消失,(下轉第143頁)(上接第108頁)在新的現代價值觀沒有建立的情況下,農民幾乎必然會被其它力量所吸引,其中一種強大的力量就是各種邪教,如法輪功,2012年底的全能神等等,黃賭毒等各種社會現象卷土重來,封建迷信活動日趨猖獗,這些現象,嚴重扭曲了農民的價值觀。造成一部分人片面追求物質享受,認為有錢就是一切,為了掘取金錢,不惜采用違法手段,結果斷送了自己。一部分人缺乏信仰,造成道德失范,人與人之間缺乏應有的信任等等不一而論。
在當今社會,文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強大、更美好,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農村,由于缺乏健康、優秀、科學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一些封建迷信、淫穢、賭博等不良文化活動乘虛而入,不斷侵蝕著農民的文化生活,基層政府對這些不良社會文化現象往往采取“堵”的手段,堵來堵去的結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用健康、優秀、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豐富它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荒漠現象,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應該如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這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黨和政府已經高度關注農村農民文化生活,也采取了多項措施,近年來,黨和政府在廣大的農村實施農家書屋工程、信息資源工程、文化站建設、文化館文化站免費開放,為維持農家書屋運轉、信息資源運轉、開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等,并且為此投入巨資。由于我國的9億農村人主要生活在縣鄉地區,因此,作為基層的領導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切實認識到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對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際上為我們如何開展文化工作提出了要求,那么應該怎樣去加強農村文化工作呢?
首先要調查了解當代農民的文化需求,只有當文化工作者知道了農民的各種文化需求之后,才能急它們之所急,供它們之所需。
其次,要積極引導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文化是與人的生命、生活血肉相連,不可分割的存在。文化建設是圍繞著人來進行的,人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因此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缺乏基礎的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要想方設法去啟發、誘導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要積極引導它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發揮它們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用健康的、優秀的、科學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再次,豐富文化活動內容。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的陣地活動的示范、導向作用,認真開展圖書閱覽、科普培訓、體育健身、娛樂休閑等公益文化活動;要面向廣大農民群眾、利用方便農民參與的文化設施和場所,開展農民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
第四是因地制宜的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我國農民人口眾多,分布地域廣泛,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文化需求差別大。因此,必須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地域文化特征、當地文化發展狀況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