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銓銓 高殊雅
摘要:中國畫注重傳承,新媒體傳播注重創新;中國畫依傍畫家的繪畫技藝而生,新媒體傳播依傍高科技而發展,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當踏入新媒體傳播時代時,中國畫的發展必將受到傳播方式變革的深刻影響。基于此,文章將淺析中國畫進入新媒體傳播逐漸成為主流的時代所遇到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畫是深厚中華傳統文化積淀沃土上開出的美麗鮮花,輝耀華芳,它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體系上在世界藝術苑壇上都獨樹一幟。但是近年來許多人在叫囂中國畫已死,中國畫沒有大師,甚至講中國畫將會被基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數字媒體藝術所取代。其實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看似已經舉步維艱,但是新媒體的出現使中國畫在遭遇挑戰的同時,也獲得了機遇,它在保留了傳統藝術精粹的同時獲得了創新與發展,甚至借由它由區域化走向全球化。在變化中革新,是中華文化傳承千年的秘訣。“幾乎沒有一種藝術能保持純粹,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固守自己純傳統之根。不同國度的藝術 都在吸收別國的營養,它們無一例外地會接受外來文化的融合和嫁接,改變自己的陳舊面目?!?因此,探究中國畫進入新媒體時代并與之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新媒體和中國畫的聯系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是否有某些默契點?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想要探究中國畫和新媒體的聯系,首先明確一下新媒體是什么,“所謂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新相對‘舊而言。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通常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和影響的媒體形態?!?新媒體之所以“新”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那么在當下,新媒體應是指已經比較成熟且應用最廣的互聯網,它被稱為繼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之后的“第五媒體”,而且互聯網的輸出終端正朝著便攜化、智能化和嵌入化,也就是更“新”的方向蓬勃發展。新媒體的核心是依托于互聯網發展的舊媒體很難實現的個性化。從個性化這一點來看,似乎與評價中國畫精品的標準是驚人一致的,每一位國畫大師、每一副傳世名畫都要有其獨特的靈魂。
其次,如今是一個“讀圖時代”,圖給人以最直接的視覺刺激。顯而易見,中國畫是早期的圖的傳播媒介的一種。而新媒體之所以能夠發展,正是因為它使人能夠更便捷地“讀圖”,乃至可以將圖變成更加生動的視頻,也衍生出了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藝術。所以,當中國畫進入新媒體傳播時代時,必將會借助新媒體之勢進行更廣泛的傳播,使更多人能夠感受中國畫的獨特魅力。而新媒體也需要 當然凡事必有兩面,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也必會對中國畫的發展造成沖擊。這便是接下來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二、新的傳播方式帶來新的生機
新媒體衍生出的數字媒體藝術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新奇的體驗,不僅僅是藝術家,還包括工程師、數學家、建筑師、音樂人等跨學科人才跨界合作,共同創作出挑戰傳統的藝術作品。比如你現在想看《清明上河圖》不必一定要去到博物館,你動動手指就可以借助新媒體在互聯網上一覽其全貌,甚至在上海世博館可以看到用頂級投影等技術制作而成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多維度、多層次地了解這幅世界名畫。新媒體技術使國畫的傳播手段不再單一,不再受地域的局限,達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目的。新媒體技術讓中國畫從中國走向世界,可以讓更多沒有機會去博物館的人了解中國畫乃至引起興趣去進一步了解它甚至是學習它。走新媒體與中國畫是相互作用的,許多新媒體藝術家也很熱衷于使用中國畫元素來進行創作。
其次,國畫不僅僅需要繼承和弘揚,更需要的是創新與發展?;ヂ摼W無疑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寶庫,新時代的創作者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到更多知識,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談論創作心得,從而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也能更便捷地博采眾家之長,創作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藝術精品,在中國畫的文化積淀上添磚加瓦。
當然,走向平民化的中國畫藝術也遭遇著挑戰,隨著新的傳播方式的發展,大家更傾向于選擇觀賞電子化的藝術作品,而不是走進博物館或者美術館展覽館看原作。至于用中國畫元素再創作的新媒體藝術作品,并不能合理地表達出國畫藝術中所蘊含的韻味。群眾的藝術審美理念開始向數字化方向轉變,傳統的藝術韻味已經鮮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因此中國畫的創作要尋求變革,摒棄“曲高和寡”的審美,創作出既繼承傳統又符合時代潮流、能引起共鳴的藝術精品;而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則要依賴與政府、學校及父母鼓勵和帶領青少年走進博物館、展覽館去親身體會傳統中國畫藝術的魅力;藝術家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時更要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同時多維度、多層次地展示中國畫藝術之美。
三、新的傳播方式帶來新的傳承方式
中國畫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的藝術技藝往往是父傳子或是師傳徒,這樣的方式在當代早已不適用。當代的國畫教育要想發揚光大必然要依靠學校教育,比如在學校里開展興趣特長課程。新媒體技術必將成為國畫課堂上調劑無聊教育方式的新方式,它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畫藝術。不僅僅是學校里的青少年,甚至是社會大眾,新媒體為其提供了良好的中國畫文化和技藝的學習和交流平臺。通過網絡視頻課程,普通人可以耗費極小的代價看到國畫名家的創作過程以及其傳授的技巧,也能在網絡中找到同道中人交流心得。把龐大的網絡信息和強大的傳輸速度整合到國畫教育中,新媒體為中國畫傳承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總結
當中國畫踏入新媒體傳播時代,當藝術與技術開始融合,新媒體時代的道來給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中國畫可以借助新媒體走進千家萬戶,中國畫可以借助新媒體走向世界。也不必擔心新媒體藝術會取代傳統中國畫,也不必擔心中國畫與新媒體結合的產物在藝術性上與真正的中國畫差太多導致人的審美退步,只要借助新媒體做好中國畫的普及教育,一切都將走向正軌。順應時代潮流,借助新媒體之勢,使中國畫時代性與傳統性協調發展,中國的國畫藝術必將會更上一層樓。
注釋:
1.毛翔先,“傳統國畫現代化透視”,《新美術》,2007年,04期
2.熊澄宇,《新媒體與文化產業》,人民網,2005年2月1日
作者簡介:
林銓銓(1997-),女,漢族,廣東汕頭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在校學生。
高殊雅(1990),女,漢族,吉林人,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實驗室主任,學士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