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春
《甲午戰爭史》是“甲午戰爭研究第一人”戚其章先生的代表作。在《甲午戰爭史》中作者以嚴謹的態度,對戰爭的前因后果、后世影響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整合。書中引用的文獻種類繁多,如《袁世凱致李鴻章電》等電報、《謝增口述》等口述型資料、《東鄉平八郎擊沉高升號日記》等日記史料、《沈陽縣志》方志史料,不勝枚舉。研究本書內容,能夠對甲午戰爭有一個更加全面而透徹的認識。《甲午戰爭史》大致有如下幾處值得學習的地方。
一、用事實說話
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本前提,史料的真實性將直接影響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若想獲得真實的史料,就必須保證“對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實的記錄是正確的”,以及“對這些記錄的理解是正確的。” 在日本戰前的小學教科書中,就經常使用錯誤的史實誤導學生的價值觀。例如聲稱在清軍在豐島海面上向日軍進行炮擊,日軍奮起還擊最終得勝,將戰爭的責任推給中國。我國雖欲反駁日本的說法,但苦于歷史研究力度弱,且證據不足。戚其章先生在《甲午戰爭》中,先引用了《中倭戰守始末記》中丁汝昌的言論:“兩國既未言明開戰,豈有冒昧從事之理?若果倭國首先開炮,爾等亦豈有束手待斃之理?縱兵回擊可也。”表明清朝海軍不可能主動出擊。他又在《濟遠航海日志》中找到了豐島海戰發生的確切時間:“(7時)45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從而推翻了日本學者一直以來宣稱的濟遠艦首先開炮挑起戰爭的說法,揭露的甲午戰爭的始作俑者。
二、詳述戰爭,不乏生動
《甲午戰爭史》第一次嘗試系統而詳實地研究中日甲午戰爭,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細節處理上都十分嚴謹,向我們展現出氣勢磅礴的戰爭畫卷。以第四章“日本擴大侵略戰爭和遼東戰役”為例,用“鴨綠江岸清軍布防”、“日本攻占安平河口”、“虎山激戰”、“清軍鴨綠江防全線崩潰”四個框題介紹鴨綠江防之戰,用“日軍登陸花園口”、“日軍攻陷金洲”、“大連灣棄守”、“旅順口的防御”、“土城子迎擊戰”、“旅順口的陷落”、“旅順大屠殺慘案”七個框題介紹金旅之戰。僅從言簡意賅的標題上,讀者就可以清晰地把握文章脈絡,并且將戰爭進行的過程、日軍侵略順序表達出來。書中不僅對每一場戰役的起因、經過、結局、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印證,更對作戰雙方的兵力部署、戰術方針、成敗原因進行了頗有見解的分析和論證。除此之外,戚其章對細節的刻畫也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操江被擄和高升之沉”一節中,細致地描寫了一起清軍在信息傳遞上產生的巨大失誤。“操江西駛約一小時,忽見濟遠由一海島后傍岸駛出,向西北而行。11點30分,濟遠駛近操江,并超出操江船頭駛過,此時兩艦相距僅800公尺。” 而此時的操江號并不知道,濟遠號身后還緊緊地跟著日艦吉野號和秋津洲號,而濟遠號在倉皇逃跑之際,既沒有懸掛示警旗幟,也沒有任何通知的可能。操江艦作為一支木質舊式炮船,早已改裝為運輸艦,難以任戰。所以當濟遠號遠遁,吉野號出現的時候,操江號只能降下龍旗,表示并無戰意。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高升號身上。逃跑的濟遠號全速駛近高升號時,懸掛日本國旗,經過高升號時“把旗降落一次,又升上去,以表示敬意。”結果高升號船長誤以為濟遠號是毫無戰意的日本軍艦,對接下來的局勢產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不久,日本浪速艦發現了毫無防范的高升號,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最終,高升號被日軍擊沉,245人幸免于難,其余871名官兵全部壯烈殉國。文中雖然沒有在敘述過程中直接評價濟遠號,但是,濟遠號向友軍屢次發出錯誤的信號的種種事例,足以令人扼腕。清軍在戰術上的疏忽以及平時訓練上的松散暴露無遺,充分地引起了讀者的反思精神。
三、史論結合
史論結合是歷史研究中重要的原則。“我們知道了方法以后,必須帶著方法鉆進史料中間去,由簡而博,由博而確,由確而約,最后又從史料中帶著更正確的原理原則跑出來。不鉆進史料中間去,不能研究歷史;從史料中跑不出來,也不算懂得歷史。” 本書前七章提綱挈領地展示了日本蓄謀發動侵略戰爭、甲午戰爭的爆發、中日正式宣戰、日本擴大侵略戰爭和遼東戰役、日軍侵犯山東半島與北洋艦隊覆滅、馬關議和與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割占臺灣與臺灣軍民的反割臺武裝斗爭等等一系列事實,最后又對戰爭的結局和影響做了認真的反思。他認為,在中國近代史的前80年中,甲午戰爭失敗所造成的影響最為深遠。甲午戰爭的爆發,并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明治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產物。戰爭共進行了8個月,中國雖然頻頻失敗,日本也贏得十分艱辛。從中國方面看,雖然有愛國將領前赴后繼,民眾自發反抗侵略,但都未能挽回敗局。日本方面則享受到了侵略戰爭帶來的經濟政治利益,促進了本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和軍國主義的膨脹。第三,在三國還遼的過程當中,日本與俄國結下了仇怨,列強在遠東地區的角逐愈演愈烈,時局動蕩不安。戚先生的論述,為甲午戰爭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甲午戰爭史》中有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也有一些可以改進之處。例如,在一些事件的敘述上,文章采用了中日視角交替進行的方式。這樣保證了論述角度的全面性,同時也難免出現一些思維上的跳躍,容易打斷讀者的思路。其次,全書對于戰爭事件結果的描述令人稍有困惑。尤其是在描述陸戰時,有時僅僅描寫了“清軍敗退”,而敗退的具體原因并沒有體現。筆者嘗試在書中尋找答案:“與其說是敗在力量不敵,不如說敗在戰爭指揮者缺乏堅強的戰斗意志和敢于勝利的勇敢精神。” 那些結果被一筆掠過的敗績,多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戚其章:《甲午戰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2]王德朋:《論影響史料真實性的若干因素》,《江海學刊》,2004年04期
[3]翦伯贊:《怎樣研究中國歷史》,《史學理念》,重慶出版社,2001年10月
[4]郭墨蘭:《豐碑屹立 精神長存——緬懷戚其章先生》,《東岳論叢》,2013年09期
[5]劉光永:《甲午戰爭史研究的開拓之作》,《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03期
注釋:
1.翦伯贊:《怎樣研究中國歷史》,《史學理念》,重慶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6頁。
2.戚其章:《甲午戰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7頁。
3.王德朋:《論影響史料真實性的若干因素》,《江海學刊》,2004年04期,第206頁。
4.戚其章:《甲午戰爭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