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忠,楊春敏,王身相,盧琳敏
(廣州工商學院,廣州51085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今各產業的發展都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特別是農產品市場,據統計,農產品的網上交易額在不斷上升,其中物流配送體系在特色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中扮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特色農產品網絡活動中的物流配送尚未能形成一個能夠高效運作、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配送體系,而通過優化,使物流配送能夠快速、高效、靈活的運作是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節約運輸成本、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實現高效交易渠道的重要保證。
自營的配送模式在傳統的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較為廣泛運用見圖1所示,農民或者產品生產地根據市場的需求量,將產品采集完畢后送至包裝加工廠,直接配送到市場上,再由消費者進行購買消費,在此過程涉及的物流環節繁多,而產品沒有經過分類、流通加工等環節處理,產品的冷藏保溫沒有得到保證,交通運輸的設施設備不完善,當產品到達市場時,往往出現農產品的品質受損,供應不及時等現象,使得農戶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圖1 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配送流程
互聯網環境下為農戶、企業與消費者進行農產品交易提供了一個方便的網絡運營平臺見圖2所示,使得農戶與企業、經銷商之間,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之間的信息實現有效銜接。在網絡平臺上,農戶或生產基地不像傳統的配送模式那樣,等待需求方的訂單一級一級傳遞到供應商手上再進行生產,在互聯網環境下,網絡服務平臺的主要職責是收集和整理全國各特色農產品市場信息并提供市場報價和市場行情分析等內容,農戶只需根據網絡平臺上的客戶需求信息提前安排生產即可。消費者通過在網絡平臺上選擇所需的特色農產品,發出訂單后,農戶接收訂單并處理,開始安排農產品的生產計劃,生產完成后對農產品進行一系列的采集、揀選、分類、包裝、裝貨等環節后委托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并將配送環節的信息反饋到消費者手中,整個配送體系以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以網絡平臺作為信息的控制中心,以物流和信息流作為整個配送體系的驅動力,由原來的等待接單轉為主動獲取,確保了農產品的送達時間,使得交易順利完成。而農產品的特殊性質使得其對物流配送有了一定的要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的生產量龐大、種類繁多。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地理等環境作用下形成的,種類的多樣性、品質的特殊性使得該農產品對物流配送過程有特殊要求,再加上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趨向于多樣性的現代社會,農產品沒有經過特殊加工環節就直接進入農貿市場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這就對物流配送有了更加高的要求。

圖2 互聯網環境下農產品配送流程
農產品的種類繁多、品種豐富,農產品分布在不同的區域,而這些區域大部分都在道路交通發達程度較低的一些農村里面,導致物流配送具有相當的難度。一般在陡峭的山坡道路上對配送車輛有特殊要求,如果車輛的緩震能力不足以抵消山坡的阻力,這很有可能會導致農產品損壞,進而導致腐爛、變質。
農產品具有季節性的特點,而特色農產品在這點上體現更明顯,受到氣候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和數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要求物流配送需要根據產品的季節性和周期性靈活調配資源,在農產品生產短缺前,要提前協調好產品的庫存量,在農產品生產過量時,要減小產品的儲存量等。
所以在“互聯網+”環境下,配送體系的運營者可以根據農產品自身特點,更好的利用網絡平臺,優化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
隨著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消費者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憑借著特殊的區位、氣候地理的特殊條件,使得某些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具備了發展優勢,再加上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促使了各地區特色農產品市場進一步擴大,提升了當地農戶和農產品企業的經濟收益。特色農產品具有多樣性、廣泛性以及季節性,使得其對物流配送的服務有著更高的要求,從目前農產品物流的配送體系來看,部分地區的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平臺等條件已基本具備,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據統計,我國部分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銷售量,以西部地區為例,我國西部地區農業資源十分豐富,西部的12個省、區、市主要農產品的產量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使得其特色農產品在線上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對物流的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符合農產品配送要求的物流設施設備還尚未能得到滿足,主要體現為,運輸設備的基礎條件不完整,往往農產品的運送必須采用專門冷鏈設施設備進行抑菌、預冷、保溫等步驟下才能使它的品質得到保證,然而目前大多數的運輸車輛冷藏配載功能還存在許多問題,如溫度精確度不準確、恒溫功能不穩定等;其次是物流配送中心選址不當,目前大部分農村或農產品生產基地都在該地域的以省級的物流中心選址為配送中心,中心的選址只考慮經營環境卻忽略了自然環境和其他外部環境因素,配送中心選址不當不僅產生不必要的環節,還導致了物流成本的增加。
產品市場信息的獲取對于買賣雙方的交易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網絡營銷平臺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各個方面還未能完善,技術基礎差導致市場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降低,農戶難以準確獲得消費者的需求信息,消費者也不能及時了解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實時狀況信息,農產品可能在途中腐爛變質,但信息沒有及時反饋給買方和賣方。最終既影響農戶的經濟效益,阻礙了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又影響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在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變得更加廣闊,然而在配送模式方面,大部分地區仍然沿用傳統農產品配送模式中的自營物流配送模式。農產品與其它類型的產品不同,農產品對物流配送的要求較高,包括對人員素質、設施設備、配送時間等都有嚴格規定和限制。當前農戶和農產品企業認為將產品配送外包給第三方物流是很難根據配送計劃的需求進行調配資源,使物流的控制力不能達到委托方的要求。所以他們基本上選擇自營物流,然而農產品企業主業是農產品的生產,在專業的運輸設施設備方面投入較少,配送人員專業程度較低,最終往往導致產品在配送過程出現腐爛、變質等問題,這不僅增加了企業不必要的物流成本,還使得企業的客戶滿意度大打折扣。
配送體系存在的問題阻礙了特色農產品在新經濟常態下的發展,為推動特色農產品在網絡平臺的健康發展,必須制定出有針對性的策略,優化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的現狀。
特色農產品的質量需要良好的設備保證,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化程度低,直接就會將不良因素附加在產品身上,因此相關部門和當地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物流設施的建設中去,更重要的是國家應該給予財政上的支持,使得物流相關人員有更多的資源和動力不斷對農產品的冷凍和保鮮技術進行改進,建立統一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全面監控,確保農產品在物流的每一個環節的操作都得到質量保證。另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要結合地區的特點,選擇合理的農產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選址要根據當地的產品特點、設施設備、市場大小、買方距離等條件,當選址完成后運營過程也要充分考慮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產品特點、儲存條件、運輸方式等條件來決定配送中心的規模大小和建設的數量。
信息流動是整個特色農產品配送體系運作的關鍵,從配送環節的角度來講,農戶在網絡平臺上與消費者、產品的加工企業、配送企業等在內的各個平臺參與者之間的交易都是通過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因此完善網絡信息交流機制要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要完善網絡平臺的軟硬件建設,即搭建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效率的實時信息溝通系統去更好地與網絡平臺對接,這樣買方和賣方就能快速完成所有交易操作,使得整個交易過程及時順暢完成;第二要擴大信息在網絡平臺的輻射能力,目前部分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仍然與城鎮地區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網絡平臺的建設更要注重信息基礎設施落后地區的網絡設施進一步的完善,促進信息交流的及時傳遞。
物流配送模式的選擇是整個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是否能夠正常運作的關鍵,要想獲得高質量的物流配送服務,賣方必須根據自身產品的特點,綜合各種因素條件進行配送模式的選擇。對于一個剛起步、發展速度較慢的農業企業來說,可以選擇自營物流或者零擔物流企業進行配送,而對于一個專業的農業企業而言,即發展規模大,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的企業來說,要想在網絡平臺上更好地發展,最佳的選擇是將物流活動業務交由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去完成,讓農業企業將更多的人力、資源投放到生產、推廣、營銷等核心業務上,而第三方物流企業會根據農業企業的產品特性,利用自身資源,提供更優質的配送服務、優化配送路徑,為企業節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進而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總的來說,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來完成是目前我國農業企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發展特色農產品最合理的物流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常態的變化,互聯網給地區特色農產品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的物流配送體系是整個特色農產品產業鏈發展的核心支柱。傳統的物流配送體系難以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特色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發展,特別是網絡平臺高速發展和農產品的特殊性對配送過程有更嚴格規定的當今社會,更應該采用現代化的物流配送體系。配送體系的優化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不僅需要國家與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更需要企業們的配合參與。
[1]吳翠娥.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J].江蘇農村經濟,2003(10).
[2]陳彥淵.我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
[3]朱芳陽.廣西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5).
[4]孫群花.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優化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5(6).
[5]王新利.論我國農樹物流體系的特點與內涵[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4).
[6]蘭不武,吉小琴.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探析[J].連鎖與物流,2005(6).
[7]杜小芳,張金隆.農產品的第三方物流管理模式[J].物流技術與應用,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