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慧
(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南昌330013)
PPP融資情況不容樂觀,要想真正在中國開花結果,推動公用事業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尚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面對目前的困境與挑戰,2017年12月財政部、國資委等部門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導意見。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非常方便的途徑就是將互聯網融資平臺融合進PPP模式當中。隨著互聯網金融,包括各互聯網融資平臺在內的監管措施的相繼出臺,互聯網金融積聚民間資本的能力將會越來越強,所以PPP+互聯網融資模式勢在必行。
PPP模式中總成本為項目建設經營過程中經濟利益的流出。用CP表示總成本。按照PPP模式的結構把總成本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成本CP1包括政府的招標成本、信息搜集成本、項目評估成本及前期長期合同的簽訂成本等。第二部分成本CP2包括項目建設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融資成本及建設期可資本化的利息費用,政府的監管成本。第三部分成本CP3包括私人部門為獲得簽訂運營階段的適應性改造合同的信息租賃而發生的信息收集成本。第四部分成本CP4包括運營階段的保持正常的運營而發生的運營成本、維修成本,政府為控制該項目的運營價格與服務質量而發生的監管成本。第五部分成本CP5包括發生不可預見事件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重新談判簽訂新的合同的成本,將風險分給更善于處理一方的風險轉移成本。

在PPP項目中如果缺乏對風險的管理,很可能使得投融資決策的失誤、項目建設的計劃不周、工期延誤、一些財產的損失、項目運營的不正常或是效益低甚至是項目失敗。對此,引入風險因素,在PPP項目中風險可以分為非商業風險、商業風險及不可抗力的風險。通過對風險因素進行量化,調整PPP項目的總成本。用VP表示風險。

PPP模式項目的收益主要表現為在項目的運營階段的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分為貨幣性收益與非貨幣性收益。非貨幣性收益指項目質量的提高、建設期縮短和運營期加長、采用新技術帶來的外部性等。對于非貨幣性的收益根據專家評價及相關經驗數據進行估值。這項經濟利益的流入在具體的PPP模式應用中,公共部門與項目公司之間分別有不同的分配方法,但要保證項目公司可以獲得合理的利潤。用RP表示該模式的總收益。
PPP模式的凈收益為總收益與總成本之間的差值。

項目建設運營過程的周期一般比較長,分析其成本收益還需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因此本文用凈現值指標來分析PPP模式的凈收益。

CIP為PPP模式的年現金流入量,COP為PPP模式的年現金流出量,n為PPP模式項目的總周期,i為折現率,t為計算期。
在分析互聯網融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時,為了方便與PPP模式的成本收益進行比較,假設運用該融資模式的項目與PPP模式的項目為同一個,且項目的收益相同。
總成本為項目建設經營過程中經濟利益的流出。用CI表示總成本。將總成本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成本CI1包括信息搜集成本、項目評估成本。第二部分成本CI2包括互聯網融資技術成本、融通資金的成本。第三部分成本CI3包括建設期直接成本與固定成本、可資本化的利息、政府監管成本。第四部分成本CI4為政府部門與另一私人部門簽訂關于項目的運營管理合同成本及與之相關的信息搜索成本。第五部分成本CI5包括運營發生的運營成本、維修成本、政府監管成本。并引入風險因素,同樣將風險分為三類,商業風險、非商業的風險及不可抗力的風險。將風險量化,用V1表示。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互聯網模式項目的流程。按照該流程來看,該模式的收益與傳統模式相差不大。運用互聯網融資模式,項目的收益歸屬于政府部門,沒有利益分配問題,政府直接控制項目的運營,可以直接控制項目的價格等。用RI表示該模式的總收益。
互聯網模式的凈收益同樣為收益與成本之差:

項目建設運營過程的周期一般比較長,分析其成本收益還需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因此本文用凈現值指標來分析PPP模式的凈收益。

CII為PPP模式的年現金流入量,COI為PPP模式的年現金流出量,m為PPP模式項目的總周期,i為折現率,t為計算期。
我們可以構建PPP+互聯網模型,融合兩者的成本收益優勢。其模型結構如圖1所示。
第一,政府特定部門進行招標,政府和中標者將簽訂長期的合同。中標者為類似私募基金、建筑公司、物業管理公司等幾個公司組成的承包聯合體。第二,中標者出資設立一個項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簡寫SPV)。第三,項目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融資,通常會通過政府擔保或購買單一險種進行保障。第四,項目公司再將項目中不同的任務分包給專業公司,這些專業公司通常就是中標的承包聯合體中的公司。第五,項目進行營運階段,投資者通過由政府每年支付固定的費用或向用戶索取費用的形式賺取合理的收益。而政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會對該項目的質量及收費等方面留有一定的控制權。第六,在PPP二級交易市場,項目公司的股權可以流動交易,因此投資者可以提早收回資金,進行其他再投資。

圖1 PPP-互聯網融資模式
運用互聯網融資,改善了PPP模型中的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項目公司在互聯網上進行融資,融資門檻比PPP模型更低,說明有更多的建筑公司和物業公司能夠參與政府的項目招標,增加招標公司之間的競爭,從而能夠選擇更優的公司,組建更優的項目公司組合。然后繼續發揮PPP模型的優勢,在項目的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充分發揮私人部門的積極作用,減少PPP模型中私人部門的非生產性投資。將PPP模型與互聯網模型進行整合,還能解決互聯網融資平臺資金真實去向,降低其融資風險。
[1]David M.,Jerome P.,To Build or Not to Build:Normative and Positive Theorie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8,Vol.26,P393~411.
[2]歐純智,賈 康.PPP在公共利益實現機制中的挑戰與創新——基于公共治理框架的視角[J].當代財經,2017(3):26-35.
[3]謝 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1-12.
[4]劉曉凱,張 明.全球視角下的PPP:內涵、模式、實踐與問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5(4):53-67+5.
[5]陳志敏,張 明,司 丹.中國的PPP實踐:發展、模式、困境與出路[J].國際經濟評論,2015(4):68-84+5.
[6]姚東旻,李軍林.條件滿足下的效率差異:PPP模式與傳統模式比較[J].改革,2015(2):34-42.
[7]賈 康,孫 潔.公私合作伙伴機制:新型城鎮化投融資的模式創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1):64-71.
[8]謝 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