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越 閻光耀 朱桃花 胡治國
防災科技學院 河北廊坊 065201
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務。近年來,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逐步改變,表現出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等不健康消費觀,相比傳統信用卡貸款額度低、審核程序復雜等問題,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了看似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快的網絡貸款,殊不知這背后隱藏了高利率、手續費、服務費等消費陷阱,使學生承擔了很大的風險。而正是由于大學生社會關系簡單,警惕性不高,金融知識欠缺,導致網絡貸款平臺畸形發展,亂象叢生。
經調查,目前活躍在各高校的網貸平臺主要有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分期樂、花兒朵朵、愛又米、馬上金融、馬上貸、名校貸、趣分期等等,其中一類是現金平臺,例如名校貸等,而另一類是以分期購物網站為主,例如分期樂等[1]。
第一,網絡貸款會給學生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致使學習生活陷入泥沼不可自拔。由于借錢消費終究是要償還的,當學生過度消費后,卻無償還能力時,高額的利率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里壓力,一方面擔心被老師發現,另一方面也不敢告知父母,又害怕貸款平臺催債,嚴重影響了學業及身心健康。
第二,當無法償還本金及高額利息時會促使發生連環貸款,加重還款負擔。有些不良網絡貸款平臺在大學生無力償還高額利息時,變相引導從其他平臺再次貸款償還之前欠款,拆東墻補西墻,殊不知利息越來越高,本金越還越多,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第三,當學生不能如期還款時,網絡貸款平臺多會通過恐嚇、暴力威脅、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違法手段逼債。由于大學生思想單純,社會經驗缺乏,作為弱勢群體,在面對催債,甚至恐嚇等威脅手段,輕者無法繼續完成學業,重者巨大的心理負擔直接導致精神問題,讓本來已經不堪重負的家庭雪上加霜,更有自殺等極端情況發生[2]。
校園網絡貸款市場亂象叢生,迅速擴張,特別是部分不良網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的方式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雖然近些年政府陸續發布關于加強校園網絡貸款整治的文件但網絡貸款的發展遠遠超過了國家法規制定的速度,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仍存在許多漏洞,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校園網貸平臺宣傳的月利息在1%~2%之間看似不高,但是這些平臺在實際放款時會以服務費,手續費,等各種名義扣款,再加上約定的利息實際貸款的綜合利率遠遠超過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允許的利率范圍。(2)校園網貸作為一種互聯網金融的產物,風險控制明顯不足,在貸款前資料審核不嚴謹,無需擔保,門檻低,此外這些網絡貸款公司征信系統存在局限性,各平臺之間信息無法共享,導致學生可以在多個平臺借貸,縱容了學生的過度消費。(3)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不能保證,大學生在進行網貸時,必須要求填寫父母,同學,老師等相關信息,這些數據都面臨泄露的風險,后續隱患重重。
校園網貸平臺雖然只有短短幾年的發展,但已經給社會,給校園帶來了如此多的惡性影響。事實上,對于校園網貸的亂象,相關監管部門一直保持高度關注,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2016年4月銀監會聯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密切關注、跟蹤并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等。同年,銀監會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對校園網貸監管進一步趨嚴。
在政府部門加強監管的同時,高校也應加強相應的防范及應對措施[3]。
各高校應開展常態化、規范化主題教育引導工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力營造樸實簡約的校園文化,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超前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引導學生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同時普及信貸知識,多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校園網貸的危害,自覺遠離校園網貸,增強防范意識,不盲目信任校園網貸產品,警惕熟人推銷,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全面開展校園網貸摸排工作,重點學生重點監控,重點輔導,同時全力打造學生干部隊伍,真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情況,宿舍生活和人際交往,及時發現存在問題。對于已經涉入校園網貸的同學,徹底清查具體參與的人數,貸款金額,貸款用途,貸款平臺,還貸情況等相關信息。建立校園網貸檔案,跟蹤網貸事件處理進程。及時通報其監護人共同做好應對工作,嚴防出現因還貸壓力造成的次生問題。
加強校園安保防范工作,嚴防校園網貸傳銷等人員進入校園,嚴禁各種形式的校園貸業務宣傳或促銷活動,及時清理借貸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