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妮
勉縣武侯中學 陜西漢中 724200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強調,本課程的實施要具有實踐性和開放性,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但受傳統教育方式、應試教育制度、教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政治教學中總是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中學課程必修課的實踐活動課總是出現研究性學習不是講課就是做題、社區服務幾乎沒有,社會實踐活動樂于開展的學校更是寥寥無幾這樣尷尬的現象;某些教師即使在遇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仍只重視學生對結論的掌握,很少去創設條件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探究出正確的結論,即重結論輕過程……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難以培養,綜合運用政治知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難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較淡漠,使得思想政治課和實踐活動課的目標都難以充分實現,如果在政治課中教師能夠做到適時的增設一節實踐活動課,那么政治教學中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也能夠促使實踐動課真正成為一門必修課。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從教會學生知識,向教會學生學習轉變。但在政治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師只重視使學生掌握正確的結論,即使在遇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時,也是通過課堂教給學生正確的結論,卻不設法創設條件,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探究出正確的結論,長此下去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缺乏探究創造意識缺乏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學生,這與我們的育人目標是背道而馳的。當遇到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程時,我們完全可以給學生創設一節可以自主調查、比較、分析和綜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實踐活動課。
盡管新課程改革下教材更加注重聯系生活,關注學生的個體經驗,但不可避免的學生依然要了解一些離實際生活較遠的政治知識,對于這類知識教師如果依然只是簡單地灌輸給學生,那課堂必將變成了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都會被扼殺,長期以往甚至會引起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抵制和抗拒政治課。對于這種課我們亦可采用實踐活動課來打破生活和理論的壁壘,比如對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代表的學習,教師可以提前創設情景劇,指導學生在課堂進行表演,在角色扮演和觀看表演中討論探究出人民是如何當家做主的、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人大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它是怎么行使這一權力的,人大和人大代表的職權是什么,體味人大代表肩負的責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必然會提高。
衡量一堂好課的標準中除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是否得以實現。目前幾乎所有教師在撰寫教案時,都能清楚的羅列出要完成三維教學目標,但在實際的課堂中卻總是出現過去以學科為本,重認知輕能力、輕情感的現象,只完成了知識目標,但卻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也無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起積極的態度體驗,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甚至有些老師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從理論性和抽象性都較強的政治課堂實現既重認知又兼顧能力和情感這三大目標,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九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大多數教師都是單純依靠體系化的教材通過說教,讓學生知道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國關鍵是要增強全民族的創造活力,需要人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但高度的文化自信從哪里來?學生只知道要樹立文化自信,可是他們真的有自信嗎?依靠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自信必然是是缺乏感情認同的自信,但如果可以增設貼近學生自身生活的實踐活動課,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在開放的時空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自主自覺的觀察、體驗、探索來挖掘身邊豐富優秀的鄉土文化,區域文化,甚至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孩子走出去,去深入了解我們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樣不僅能夠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辨能力,探究意識,也能夠深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識,建立起真正的來自于內心認同的文化自信,進而自覺地繼承傳統、發展民族文化和維護民族文化的尊嚴。所謂“成長無法替代”“只有自己學會的,沒有被動教會的”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活動課是開放型的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成為開放型的教師,教師的角色也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學校,必須從學校走出去特別注重挖掘和利用社區資源、鄉土資源、社會資源等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在實踐活動的設計上必須創設出能夠讓學生充分思考、體驗、探究的課堂,在實踐過程中如何處理突發狀況,這都需要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教育能力素養和研究素養,也非常考察教師的教育機智,因此實踐活動課不僅有助于解決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