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方瑜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北京 100875
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1]在前言中強調了英語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個人層面上來講,雖然有提到學習英語能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但這也是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適應當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00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也是從國際局勢和國家層面出發,強調英語學習對于適應社會生活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在此時,已經開始強調英語教育對于個人發展的影響,認為通過英語教育,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形成對學習的積極的情感態度。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3]認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育是培養公民外語素質的重要過程,既要滿足學生心智和情感態度的發展需要,還要有助于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和未來生存發展。
而2011年面世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4]則是首次在前言部分清晰明確地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英語課程對于國家和個人的雙重意義。從國家的發展角度來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英語課程能夠為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素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民的國際交流能力奠定基礎。從個人發展層面上講,學習英語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縱觀近二十年來高中階段英語課程標準和大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在對英語課程價值的認識上,經歷了一個從以國家發展需求為導向到以個人發展需求為導向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了英語課程作為一個語言學科對于英語學習者的人文關懷,只有以學習者角度為出發點的課程才能夠真正地促進學習者的發展。而這種轉變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青少年群體在習得英語知識和技能之后,必然有利于整個民族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從而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以及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發展趨勢。
1992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將外國語視為我國民眾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并掌握外國語能夠適應當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除此之外,也提到了外國語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展智力、開拓視野和提高文化素養。此時,對于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還停留在工具性。
200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除了對于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等對英語課程工具性的描述之外,還提出了英語課程應當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這表明,英語課程的人文性特征已被逐漸發掘。實際上,在基礎教育階段,每一門學科都有義務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英語課程也不例外。[5]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中對于英語工具性的特點分為個人和國家兩個層面的描述,一是有利于個人綜合人文素養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此外,還出現了對語言的人文性表述。“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也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語言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教育部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至此,關于英語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性的討論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在近年來的課程改革的實驗中,許多一線教師也嘗試著將這一概念融入到英語教學的實踐中去。他們改變了過去只關注語言知識講解、忽略學生學習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積極情感態度發展的教學方式,開始把關注語言與關注全人發展相結合,從多維角度設計教學目標,嘗試在教學中既關注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增長,又關注學生學習策略的發展,有機滲透對學生良好品格和價值觀的教育。[6]
在英語課程改革過程中,英語課程標準對于課程性質、課程任務、課程設計、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都有了一定的調整。這種英語課程教學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英語課程評價方式的變化。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里,基礎教育一直片面理解評價的目的,過于強調評價的甄別作用和選拔作用,忽視了評價對促進學習的激勵作用和反饋作用。[5]所以才導致了所謂的“應試教育”現象的出現,違反了教學決定評價的客觀規律,引起廣大師生的不滿。
因此,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認為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多元、開放的英語課程評價體系,使評價真正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在關于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的闡述中還指出,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雖然在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形成性評價還沒有成為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要評價方式,但是在許多高校中,形成性評價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并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加強對中小學老師形成性評價意識的培養,杜絕流于形式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出現。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加強對適合低年級學生使用的形成性同伴評價方式的研究,讓學生較早地接觸形成性評價,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成長。加強對形成性評價相關知識的宣傳工作,避免學生對于同伴評價產生不信任感和抵觸心理。
通過對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200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及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這四個文件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我國的英語課程改革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在對英語課程價值的認識上,要從個人角度和國家角度闡釋;在對英語課程性質的認識上,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選取英語課程的評價方式時,要結合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在現代社會中,偶爾會聽到關于“學英語無用”“高考應當廢除英語”的聲音,這都是未真正理解英語課程的價值和學習英語的意義造成的。當今的中學英語教育的確存在問題,但是當遇到問題時,應該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跳過問題。只要橫縱向地交叉借鑒,再加上眾多一線老師的和教育研究員的不斷探究,就一定能找到解決辦法,推動我國中學英語改革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