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玲
布爾津鎮白湖路小學 新疆阿勒泰 836699
長期以來,我們都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教師才有提問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看起來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教師一味的提問使學生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深入研究、發現并解決問題的空間。我們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前提是必須使學生具備提問的能力,對于學生思維鍛煉、培養其創造性是尤為關鍵的,同時也是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所以,我們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當中,就要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提問能力的培養,下面我們具體探討培養方式。
古語有云“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正是由于學生因為被教師的熱情所感染,會對教師所講解的知識產生興趣,也能夠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學習中[1]。如果教師只是刻板教學,那么學生就只會敬而遠之。在開展語文尤其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潛移默化的用自己的行動來感染學生,讓學生發現在語文學習中提問是一項十分有趣并且十分意義的事情,學生對教師就會形成良好的主觀印象,在心理學上說,這種印象就是“暈輪效應”。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換來學生的探索和提問的熱情,并將這些情感帶動起來,讓整個學習氛圍更加的活躍。舉例來說,在一年級《夏夜多美》這節課當中,這是一篇富有童趣和童話般美感的文章,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要將自己的熱情賦予其中,使學生提問的熱情完全被點燃,那么才會激發其提問、學習的興趣并將其延續下去。
想要激起學生提問和深入探究的熱情,教師就要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心理特征出發,善于使用更加直觀的教學手段,例如圖片、音樂、視頻等,將枯燥的文字講解和文學賞析轉化為歡快的欣賞方式,讓學生在生動而至關的教學手段中激發起學習欲望。舉例來說,《爬天都峰》這一節課中,主要講解的是作者和一位老爺爺互相鼓勵登上天都峰的過程,如果沒有直觀的圖片,教師只是通過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和想象天都峰到底有多“險”,登上峰頂有多“難”,但是教師通過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或者利用自己日常收集整理的圖片,這種圖片展示的方式配合講解就更加的富有說服力。學生在體會“難”與“險”的過程當中,引發其深入思考并產生提問的欲望,而且更有質疑的空間。
從本質上來說,學生所擁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發起深入探索的動力所在,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來提出質疑和假設[2]。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可采取以下三種方法:
選擇恰當的方式提出問題,來激發其好奇心,調動起思考并積極參與研究。第一,教師要控制問題的難度。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因此關注且深入思考,問題設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如果提問過于簡單,學生就沒有深入思考的空間,那么提問就僅僅是形式上的;但是問題設計難度過大,對于此階段的學生解決起來難度比較大,學生完全失去提問和解決問題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控制問題難度區間。
以下兩種情況為最佳時機:①觀察到部分學生開始注意力分散時②學生迷茫和疑惑時。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個趣味性極強、難度適中且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重新集中于知識點上來,學生因此也可以找到問題解決的切入點。
以《自然之道》這一節課為例,“自然之道”是十分深奧且難以理解的課題,學生在學習當中,難免會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陷入迷茫,那么教師就要注意提問方式和時機控制,教師可以參考設計這樣的問題:當“我們”看到幼龜即將成為鳥類的美餐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什么樣呢?“我們”是怎么做的?針對這個問題,學生肯定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發言,保護器好奇心,使其更具參與熱情。
在學生提問的時候,統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師不要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這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是不利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肯定其積極性的同時,也要適當的給予引導和評價。以《梅花魂》這一節課為例,對于“梅花秉性與什么相像”此類的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就要對積極參與發言的學生加以肯定,同時對于理解錯誤的學生給予糾正。
在小學階段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當中,培養和提升學生進行提問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才能夠完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用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善于使用直觀的教學手段,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實現對其提問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