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萍
1.安徽汽車工業技師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2.安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課,課程內容中實踐性很強是一個突出特點。由于它內容范圍較廣,涉及面較寬,實踐性較強,術語及定義科學嚴謹,且有些內容較抽象,初學者不好理解和掌握。為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特點和課程知識架構,淺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對學生來說,由于缺乏工業生產方面的知識,對公差與配合的知識比較陌生,又因本課程一般在第一學期或第二學期開設,學生接觸生產實習不多,因此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可采用直觀教學。直觀教學是教師運用實物、模型教具,以直接知覺為主,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方法。當然我們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生產中相關工藝,特別是機加工、裝配工藝,有條件的話帶他們參觀計量器具室,認識一下三坐標測量儀等相關測量器具,對理論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啟發思維、培養能力。在《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教學中,可經常舉一些學生常見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互換性概念時,先舉自行車的損壞零件,換燈泡,安裝螺母等例子,然后分析它們所具有的共同點:(1)統一規格零件;(2)不用挑選和修配;(3)滿足使用性能要求,最后啟發學生得出互換性定義;在講解形位公差與尺寸公差的相關性要求的獨立原則時,舉印刷機滾筒的例子:為保證印刷清晰,對滾筒的尺寸精度要求不高,但對圓柱度要求高,因而總結出獨立原則給出圓柱度公差,而對其尺寸公差則按未注公差處理,這樣結合實際,通過事例啟發不僅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獲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教材內容的新舊聯系、縱橫聯系、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進行啟發,引起學生回憶、聯想、推理等思維活動,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例如,在講授孔與軸的定義時,由于孔和軸是學生常見的零件,以前講課時也常提到,可在舉例圓柱形孔、軸的基礎上通過設問,“我們經常見到孔、軸,也大體知道哪些零件是孔或軸,那么,孔、軸的定義是什么呢?它們又有什么區別呢?”這樣啟發學生,開拓思維總結出孔、軸的定義的同時也找出它們的區別。
教學重點是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而要著重講解和分析的內容。整個課程教學應圍繞重點進行,各章節要圍繞課程重點而確定本章節重點,每節次也都有其重點,且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如極限與配合及檢測是本課程的重點,第一節的基本術語及其定義是本章節的重點,各種形位公差帶的定義、形狀和特點以及各種公差要求是幾何公差及檢測的重點。
突出重點就是要在主要的、關鍵性的地方加大力度,下功夫把重點內容講深、講透。首先,對教學重點要備好課,在備課過程中,結合學生、學校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圍繞教學重點這條主線,安排好各個教學環節,抓住中心內容,設計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按照教材的知識體系,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把重點問題有計劃地分散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使教學系統連貫。其次,在授課中要圍繞重點予以準確而又充分的表達,時間的分配要有所偏重。教學中要體現“少而精”原則,重點放在有用的知識方面,防止注入式的“滿堂灌”和讓學生死記硬背。對重點內容要反復詳細地講解、描述,對一般內容可輕描淡寫,講得簡明扼要。在講授中,要善于開拓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啟發學生把握學習要點,使學生學到的是清清楚楚的一條主線,幾條分線,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是縱橫交錯的知識網,而不是亂糟糟的一團麻。再次,應通過提問、小結,對重點反復檢查和強調,通過例題和習題使學生對重點知識著重練習,鞏固掌握,使學生對這些內容深刻理解,并能活學活用。
教學難點是指在實現教學活動目的過程中出現的障礙,是學生一般理解有困難的內容。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疑惑。如形位和位置公差是本課程的教學難點。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不是孤立的,不僅與難點本身的知識難易有關,而且與學生掌握的相關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解決和處理教學難點,一方面要把難點分散,將其相關內容講解明白,把相關概念講解清楚,另一方面要搞好后續知識的預習。其次,在教學中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學生不懂的地方慢講、細講、多講,反復加以分析總結,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接受知識。最后,本課程的教學難點主要是學生的感性知識不足所致,因此,教學中要善于指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特別是難點內容進行預習,加強課前指導和課后輔導,課后練習,以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
學知識的落腳點在于會用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密切聯系生產實踐。例如在對四大類公差的基礎理論逐類、逐項展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帶領學生參觀機加工車間,初步接觸各項幾何精度標準的建立和使用的基礎,聯系以前所學基礎課程知識,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師講解的各項精度的公差原理、國家標準、公差值選用、檢測原則等問題;教學中應始終緊密聯系設計與制造的實際情形教學,從生產實際情況出發講理論,講清每一名詞、術語、定義的實踐的基礎內容,講清每一個與實踐有關聯的概念。盡量拓寬學生對設計與制造工作的知識面,用機器零件、圖紙、模型等實物實例幫助學生把書本分析的問題和實際聯系起來建立概念;學會針對生產、實物、現場情況進行分析的學習方法,進而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尋找答案,幫助學生更清晰、更快地領悟和掌握課程內容。教學中還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自學內容和為解決學習問題而查閱圖表,在后續課堂上對課程關鍵問題以提問方式引起學生討論,在實際使用、公差原理、標注選用等方面使學生之間能交流互補,從而立足于培養學生緊密聯系生產實際、獨立思考、相互討論的專業學習態度和習慣。
教學中后期繼續帶領學生到工廠參觀學習,帶著學習的問題進行學科實踐調查,以充實對課程與生產實踐關系的認識和理解,對檢驗計量部門參觀教學則是經講課之后學習生產中的實際檢測與計量管理知識,擴大知識面。如果有條件,最好能通過實驗課教學主要達到驗證課堂教學和練習檢測動手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聯系生產實踐知識,應當避免全部采用通常的抽象化理論式講課,以幫助學生建立在專業學習和工作中事事、處處密切聯系生產實際,不脫離實際的思考方法,克服少數學生輕實踐的專業學習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專業學習方法,并為進一步的學做一體化打下基礎。
總之,只有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抓住課程重點,分解知識難點,在教學中突出實踐的重要性,力爭要學生多想、多看、多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輕松,知識點掌握得更牢靠,才能更符合現階段對技能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