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可謂是綜藝“進化”的一年,《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追求感觀刺激和游戲功能的“快綜藝”不再霸占熒屏,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的“慢綜藝”反而成為市場的“新寵”。去年年初,《向往的生活》迎來口碑收視雙豐收,改變了以往節目快節奏的創作模式,用一種舒緩的節奏展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深層關系。緊接著,湖南衛視又推出《中餐廳》,將“慢綜藝”的風潮普及開來。到了年尾,以《青春旅社》、《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為代表的“民宿類”慢綜藝如雨后春筍般涌入熒屏。
僅在去年,各衛視共生產了六檔“慢綜藝”進入觀眾視野,這個數字在2016年還是零。“慢綜藝”已經扎堆霸屏,好評雖多,但在收視率、播放量和口碑差異明顯。“慢綜藝”前進道路已經面臨了重重困境。
在2017年播出的“慢綜藝”節目當中,大多數節目的內容都是明星辦旅店、開民宿,讓明星來為入住客人進行服務。如《親愛的客棧》在充滿神秘色彩的瀘沽湖畔經營了一間民宿。《青春旅社》由11位明星分兩組分別經營兩家青春旅社,年齡層從70后跨度到00后,他們變身為廚師、后勤、銷售、管理等工作人員,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三個院子》中三對不同關系的明星,有夫妻檔、兄弟檔、母子檔,接待一群性格各異的客人,與素人一同分享百味人生。
這些“慢綜藝”在形式和內容上大同小異,顯然已經形成了“慢綜藝”的“蜂窩”。“慢綜藝”與之前“三分鐘一個笑點,十分鐘一個小高潮”的快節奏綜藝節目相比,少了一些趣味,主要通過節目的人情味兒打動觀眾。
“慢綜藝扎堆對觀眾來說是好事,選擇更多了。只是對于同業制作方來說壓力也更大了,會被逼著不斷去創新去做得更精良。”知名電視人夏青說[1]。策劃難度本就高,再加上觀眾審美的日漸提升、版權的限制等問題,同質化的節目越來越多,想要取得創新突破并非易事,創新力缺乏,也是“慢綜藝”節目發展的最大短板[2]。
在《2017年度綜藝大數據榜單》[3]中,音樂、競技類綜藝江山穩固,《奔跑吧》以2.643%的平均收視率位居榜首。收視率排行榜前十當中,有四檔節目為快綜藝,可見,“快綜藝”仍在中國綜藝市場占據一定地位。而《向往的生活》、《中餐廳》拿下1.479%和1.285%的平均收視率,已被稱為收視黑馬了,但其他“慢綜藝”節目收視大多在1%的上下。
這些“慢綜藝”節目紛至沓來,觀眾的評價也不高。僅有《向往的生活》的豆瓣評分破7分,《中餐廳》的豆瓣評分只有6.2分,《親愛的客棧》《青春旅社》的豆瓣評分也只有6分多,與韓國綜藝《孝利家的民宿》的9.4高分相去甚遠。
“慢綜藝”節目數量暴漲,伴隨的卻是整體收視不斷下滑的狀態,觀眾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審美疲勞。目前,“慢綜藝”節目出現的收視疲軟等問題,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市場飽和、觀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減弱。應該看到,大量節目跟風嚴重,質量參差不齊,被指責抄襲,這些問題的累積,最終導致觀眾注意力的轉移。
在過去幾年中,緊張激烈、充滿趣味的“快綜藝”在電視節目中占據較大比例,甚至一度成為全民熱議的娛樂話題。然而,“慢綜藝”節目崛起,使渴望放緩腳步、遠離喧囂的觀眾能夠感受到輕松、自由的生活,并能從中看到都市生活以外的田園美景、獲得文化精神等不同層面的體驗。
“慢綜藝”節目以嘮嗑、做飯等簡單的模式貼近受眾心理,正是在這樣的“慢環境”中,使得節目趣味性缺失、觀眾熱情難以維持等問題。觀眾只是看著明星們做菜、做飯,招待賓客,在剛開始看節目時還會覺得新奇,但一直反復的劇情難免會磨滅觀眾的耐心,對節目的期待感也會降低。節目模式化、沒有刺激因素、缺少樂趣,讓觀眾對節目的忠實度大大降低。
因此,如何在營造輕松自在氛圍的同時,增加節目趣味性,將成為“慢綜藝”節目創作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粉絲對其所崇拜的明星,會進行巨大的投入,這種投入不僅表現在精神和心理層面,還更多地表現在消費層面。對于自己所喜歡的明星上了某檔綜藝節目,這種精神層面上的免費享受,自然會在節目播出的第一時間守在銀幕面前觀看。偶像個人的價值可以成為綜藝節目的收視法寶。
“慢綜藝”節目中包括好幾種人,一般有固定成員、嘉賓、素人。比如《向往的生活中》的何炅、黃磊以其在銀幕前睿智幽默的形象吸引了一大批觀眾,劉憲華以其調皮可愛的形象為節目制造笑點,每一期的節目都邀請了不同的嘉賓來做客,也形成了一種“明星效應”。
4月14日《向往的生活2》先導片播出,黃磊、何炅、劉憲華再度歸來,固定成員還增加了一位90后少年彭昱暢,這也將成為新一季節目的一大看點。94年的彭昱暢或許會帶來新一批粉絲,讓節目的觀眾群體朝著年輕化發展,吸引更多年輕的觀眾。除此之外,在先導片中,彭昱暢與劉憲華之間的兄弟已經隱約地展露出頭角,這或許會給節目帶來更多的樂趣。
傳播學中“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4]。可見,受眾是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選擇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的立場上,突出受眾了的地位。
“慢綜藝”應牢牢把握受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準確進行受眾定位,契合受眾口味。“慢綜藝”以緩慢的節奏讓人們獲得精神愉悅放松的需求,滿足觀眾建立“擬態”化的人際關系需求,比如看到節目固定成員與每期不同嘉賓的互動,產生一種在媒介情境中與社會發生互動的感受。我們只有滿足受眾的需求,只有站在受眾的角度上,才能打造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使其眾多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
近年來,中國的綜藝節目屢被傳出抄襲的新聞,在不少“慢綜藝”節目中,能看出《三時三餐》《尹餐廳》《孝利家的民宿》等韓國綜藝的影子,目前綜藝節目過度依賴國外節目引進,這都暴露我國電視節目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綜藝節目立足本土文化,在引進中提升本土化的創造力,挖掘新新文化,打造真正源于中國,屬于中國的精品節目。
“慢綜藝”是綜藝節目的一種新的表達方式、新的理念,了解觀眾的心理與審美需求后再引領觀眾在節目中找到舒適感,這個時候,一個節目就形成了它的風格。但這也是“慢綜藝”節目的難處所在,這種風格難以打破,使得同質化節目越來越多,“慢綜藝”的探索之路必然較為艱難。
相對來說,以節奏緊湊,對抗較強為理念的“快”綜藝節目已經發展成熟,想要與之抗衡,“慢綜藝”首先要提升原創能力,進行更新升級,豐富節目模式,才能延長節目的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易丹.“慢綜藝”:尋找不同的平衡點[EB/OL].[2017-09-28].http://www.lwdf.cn/article_3708_1.html.
[2]寇飛.外熱內冷,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破局[J].視聽界,2018(1):97-98.
[3]朱海燕.2017年度綜藝大數據榜單 .[EB/OL].[2017-12-30].http://www.adquan.com/post-13-43072.html.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