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步入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頻發,各種突發性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并且由于突發事件的各種復雜特點,一經發生就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形成社會輿論,因此媒體對突發事件的正能量輿論引導更加重要。占有主流地位的傳統媒體更因在此時憑借自身具有的社會公信力等特點,在報道突發事件中,正確適時地引導社會輿論。
“突發事件即突然發生的,出乎人們意料之中的事件,或者即便對事件的發生能有所預料,但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乃至最終結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樣的事件又會對公眾的生活、生產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①一般情況下,突發事件的性質多是負面的,并且能夠對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在短時期內迅速成為社會焦點。
輿論引導,是一種運用輿論操縱人們的意識,引導人們的意向,從而控制人們的行為,使他們按照社會管理者制定的路線、方針從事社會活動的傳播行為。②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體現在在報道一個新聞事件時,從新聞選題到報道方式以及文字表達等過程中帶有一定的選擇和偏向,對該事件發布后產生的社會輿論進行有意識的引導,體現了新聞媒介對受眾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力。
1.報道基調
傳統媒體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堅持“全面報道,正確引導輿論”的報道立場。傳統媒體的報紙仍然作為主要的發聲地,主要的報道基調是針對事件的評論觀點;同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為輔助報道基調,肩負著擴大傳播范圍、增強傳播的影響的主要責任,兩個渠道雙管齊下,剖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在整體上引導媒體的報道方向。
2.報道方式
傳統媒體的官微和微信公眾號處理碎片化的消息,及時發布到網上,而報紙則根據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進行編輯和處理,以整版或半版的方式對事件進行全方面來報道。以《新京報》在“天津港爆炸事故”的報道為例,《新京報》采用了3D動畫技術,用短動畫的形式向受眾展示了爆炸的威力。把3D動畫技術運用到新聞報道中,用一種可視化的新聞報道方式,全面深入地向受眾報道事故的消息。
1.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時,媒體首先應該側重的是對事故的問責,救援當然也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回應受眾關切的問題。在出現大量關于救援的報道文章時,內容的同質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受眾的視覺疲勞。同時對問題不明晰的報道,很可能會造成謠言的傳播,受眾更希望看到媒體報道受眾密切關注的問題。
2.輿論被動影響報道質量
在突發事件發生的幾小時內,各種社交媒體的信息發布量遠遠高于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總量。新媒體的輿論在數量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從側面來說對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產生了很大困難。相比于新媒體既沒有版面的限制,也沒有時間的限制,能夠發布海量的信息,傳統媒體無疑在輿論引導上處于劣勢,很容易陷入輿論被動。
傳統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議題設置要從關注個體視角入手,主動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受眾關心的問題,以報紙評論觀點為主要報道基調,設置議題為受眾答疑解惑,對社會輿論進行適時積極的引導,壓制大量謠言的擴散,形成理想的輿論引導效果。但在主動設置議程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輿論引導原則中的真實性原則,一旦出現虛假報道,對整個傳統媒體的公信力都有負面影響,對其輿論引導不利。
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傳統媒體可借助融媒體的傳播優勢,拓展傳統媒體的報道視角,讓受眾更加直觀的直擊突發新聞現場。在此過程中,社會公信力較強的傳統媒體將信息發布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手中,網絡上的謠言和不實傳聞自然就很難吸引受眾的視線,從另一方面要清潔網絡環境,引導網絡輿論向正面、積極的方向發展。
在傳統媒體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報道中,應把人文理念放在核心位置,把報道重點從關注事件轉向關注人,始終把人放在傳播擺在第一位。由于突發事件本身存在復雜性,對于報道內容的尺寸,新聞記者有時很難把握,這就要求作者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提高政治、業務和人文素養。提高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而人文素養需要經過學校教育潛移默化的培養。
傳統媒體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的挑戰,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要勇于創新,主動迎接挑戰,才能更好地報道突發事件,才能更正確的引導社會輿論,更好的肩負起主流媒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注釋:
①賀文發:《突發事件與對外報道》,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9.
②陳紅梅:《突發事件中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藝術》,《中國廣播》,2009年第7期,64.
參考文獻:
[1]賀文發.突發事件與對外報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9.
[2]陳紅梅.突發事件中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藝術[J].中國廣播,2009(7):64.
[3]常慶.媒介的議程設置與熱點問題報道[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2():72.
[4]王世進.簡論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J].新聞愛好者,2011(12):82.
[5]劉訓成.議程設置、輿論導向與新聞報道[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