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新媒體傳播環境里,媒介的商業屬性對受眾影響深遠,媒介不斷的以各種方式迎合受眾的需求,因此受眾的需求變得娛樂化。但媒介作為把關人,必需要有責任感,讓受眾去挖掘感動背后的理性價值。
在新聞傳播學中,信息的接收發生了一些轉變,從希臘的本體論哲學到近代的認識論,再由語言學轉向圖像時代。在注重視覺化的當下,受眾注重感官享受,接收碎片化的知識,他們止于感動卻很少深入化思考,盲目而不思考的跟風現象比比皆是。
在當代的種種刺激下,受眾的需求變得不再“厚實”,淺薄化的東西填充著他們的世界,當然這不全是受眾的錯,而是時代發展的使然,因此在這種傳播環境里,媒體的責任尤為重要。
我國的媒體由事業單位轉向企業化經營,因此有些媒體在轉變的過程中就喪失了自身的責任,他們不再僅傳達高質量的內容,充斥著我們眼球的是各種軟新聞,媒介逐漸丟掉了社會把關人的角色,社會責任亦散落一地。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膚淺的文化占領市場,亞文化“侵蝕”著年輕人的頭腦,而我國傳統的文化卻無人問津。因此《朗讀者》充當起了媒體的責任人,通過挖掘有深度的文化,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里靜靜感受文化的魅力,體會那些被丟失的情懷。
新的媒體環境改變著我們的學習方式。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我們要在短時間內獲取足夠多的知識,因此閱讀與學習就變成了一種文化消費與生產合一的活動,在碎片化接收知識的當下,閱讀和其他消費活動一樣呈現出快餐化的傾向,因此受眾的需求就在移動空間里即時獲得,這就是當前媒體為受眾所建構的新的學習方式。
為了迎合這種閱讀和學習方式,《朗讀者》花費了一些心思,且移動媒體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該節目發掘民族文化的精華,邀請各類嘉賓,運用情懷吸引觀者,讓受眾體會明星人物的真實,感受普通人的偉大,在內容上緊抓受眾的需求,移動媒體這一內容介質,讓受眾即時感受文化的魅力。
受眾快餐化的閱讀與媒體作為文化把關人之間產生著沖突,但該節目的內容與傳播方式讓受眾形成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并在責任感的引領下,與受眾當下的需求達成共識,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不斷發聲。
傳統紙質印刷媒介刺激下的讀者的閱讀深度高于在數字媒介環境下被音像刺激所長大的讀者。作為“電視人”的一代,他們的思維能力較弱且注重感官享受,因此要營造出一種全新的,能讓其全身心投入的學習環境。
為了把節目做成受眾獲取知識的場所,把環節設置與配樂融合。在節目開始,朗讀者就把觀者帶入自己的故事,然后再配合適當的音樂,帶領受眾走過一段段心路歷程,去碰觸心靈的深處。
該節目重視受眾的感官享受,為他們營造新的學習環境,并把相應的知識填充其中供受眾汲取,這樣受眾不僅獲得其所需的知識,也滿足了感官享受,最終在感動之余進行深入理性的思考。
在過去,閱讀是讀者與書籍之間的一種親密交流,是一種私密行為,但數字化媒介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媒體報道使閱讀變的公開或半公開化。同樣,媒介的報道使公共空間與私人領域產生了重合,受眾對某些私密領域產生了好奇心,這在某種層面上激起了受眾的“窺探”欲。
在公共與私密的沖突中,該節目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這一需求。節目中,董卿與嘉賓在一個隱秘的空間里交流,而在私密空間里的對話就在媒體的作用下到達了公共空間,滿足了受眾的“窺探”欲。
節目中嘉賓在秘密空間里的活動能吸引受眾,然后再通過富有情感的朗讀讓受眾接收這些知識,起到文化引領作用,這樣即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又讓受眾領略到中華文化的魅力。
在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的需求發生了改變,但媒介傳承社會遺產的功能依然重要,該節目利用大眾媒介將文化的精髓傳遞下去,不僅滿足受眾需求,更擔當起了媒體把關人的角色。
參考文獻:
[1]英國.戴維·莫利,凱文·羅賓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體電子世界景觀與文化邊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3-352.
[2]葛自發.新媒體對“積極受眾”的建構與解構[J].當代傳播(漢文版),2014(1).
[3]王雯.快綜藝時代下的“慢”文化--從《朗讀者》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方向[J].新媒體研究,2017,3(6):38-39.
[4]邵亮.淺閱讀與“微觀看”--當下藝術必須面對的目光變遷[J].美術觀察,2015(11):24-25.
[5]王霜奉.網絡時代:淺閱讀VS深閱讀[J].上海信息化,2016(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