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界,2003年被看作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數碼相機的銷量第一次超過膠片相機的銷量。隨著手機拍攝畫面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手機攝影隊伍的不斷擴大,普通人的手機攝影作品被媒體采用也不再稀奇,這給職業攝影人包括新聞攝影記者在內的生存狀況,帶來很大的挑戰。
首先,攝影記者的身份被淡化。隨著影像生成方式的改變,曾經是新聞攝影記者身份象征的相機,不再是稀缺資源,也不是攝影的必備工具,專業攝影記者和普通用手機即可拍照的大眾之間界限已經淡化。
其次,攝影記者不在對影像資源有壟斷性。新技術的應用,不僅使人們可以輕松獲得照片。尤其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聞攝影成了事件現場參與者的事。在一些突發事件和重大活動中,“公民記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圖片,以第一時間發稿的優勢搶奪傳統媒體的圖片陣地。這種新的傳播途徑,使攝影記者不再壟斷影像傳播。
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的新聞攝影記者面對嚴峻的挑戰,紛紛開始轉型或者下崗,有行業內人士甚至悲觀地認為這個崗位有消亡的可能。《芝加哥太陽時報》就辭退了報社的新聞攝影記者,而是聘請社會上的自由攝影師去新聞現場采訪,節約了成本,也能迅速完成拍攝任務。
雖然新聞攝影記者崗位消亡論過于悲觀,但不可否認,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進行轉型是必須做出的選擇。下面從三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論述。
傳統新聞攝影記者服務于報紙的版面,新聞圖片是報紙傳播新聞的重要形式。在當下新媒體與流媒體占據絕對優勢的傳播環境下,傳統新聞攝影記者應該從思維上進行轉型,由過去單項的新聞影像生產者,轉為既能生產也要經營。雖然當下拍攝一張照片是動動手指就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正因為如此,好的新聞圖片,形式與內容高度結合的那些高質量的攝影作品才越發成為受眾的所需。作為圖片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攝影記者要能夠主導或者協助媒體建立專屬的圖片庫。雖然圖片已經泛濫,但是有地方特色的資料圖片依然具有新聞價值和史料價值,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圖片資源庫,對當地社會學、人文學數據的積淀具有深遠意義。
手機拍攝功能的普及,讓拍攝變成一件看似很隨意的事情,但是對新聞攝影記者而言,他們與“公民記者”的區別在于攝影內容的新聞性,這要求攝影記者具備一定的新聞素養,這注定新聞攝影不只是時效性的問題。
例如一個新聞事件,在場的群眾都可以拿出手機進行拍攝記錄,但是他們拍完就會離開,而專業攝影記者要留在現場,對新聞元素進行補充,如對當事人的采訪、對事件的深度挖掘等等,以產生新聞作品,這是新聞攝影記者與“公民記者”最大的不同。他們要肩負著社會責任,這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記錄的同時,還要講好故事,所謂專題攝影報道就是精彩的攝影圖片與精粹的文字表述的有效結合。因此,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攝影記者要從“配圖”的單一角色升級成為熟練掌握寫、拍、攝、錄等多種信息采集技能,熟練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發稿手段的全能型記者。
同時,新聞攝影記者拍攝的新聞圖片須強化自我人格。只有具有深刻時代意義及濃厚作品風格的,才能夠稱之為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一些經典的攝影作品,例如,吳印咸拍攝的《白求恩大夫》,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賀延光拍攝的《小平,您好!》《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等都受到廣泛流傳。賀延光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只有好的作品能夠撥動讀者內心的神經,能與公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才會得到認可。”
新媒體融合的當下,新聞攝影記者已經向全媒體記者方向發展。在面對新聞現場時,拍照片只是其中的一項任務而已,要采集音頻、視頻等,根據不同的傳播媒介提供不同的新聞稿件。
當下受眾早已對簡單的新聞配圖失去了興趣,為了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新聞攝影記者必須對攝影新形態進行嘗試和運用。當前國內一些大型的門戶網站,如鳳凰網、新浪等,已將圖片由美化版面的角色上升到“圖片專欄”的位置,把圖片故事作為獨立的一種報道模式來呈現,直接進入受眾視野,省去了大篇幅的文字。新聞圖片的傳播渠道也從原來單一的紙媒轉變成紙質媒介、廣播媒介、電視媒介、網絡媒介的多渠道結合。到現在,干脆直接通過手機移動客戶端,點對點發給受眾強迫你閱讀。
隨著無人機技術應用到更廣的新聞采訪活動中,各地紛紛開啟了“天空模式”。“云南魯甸強震”“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故”“銀川濱河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儀式”“黃河寧夏段封河”等新聞現場都運用了無人機航拍,澎湃新聞還推出的360度全景圖片使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給受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也改變著人們對新聞攝影的認識。新聞攝影記者只有掌握了這些新技術,才能在新的傳播環境下滿足受眾的需求,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當前,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傳統新聞攝影記者面臨著很大的競爭壓力,傳統新聞攝影記者要堅持走在新聞的路上,在新聞現場,關懷社會,同時順應形勢,加快轉型,以好的新聞攝影作品捍衛新聞價值。
參考文獻:
[1]于文國.時代倒逼攝影記者更加專業化[N].中國攝影報,2014(02).
[2]趙鐵軍.融合時代傳統新聞攝影的處境與出路[J].中國記者,2015(9).
[3]張微.“全民攝影時代”新聞攝影命運幾何[N].光明日報,2014-0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