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其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為97.5%。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網民的不斷壯大,傳統電視媒體的新聞直播樣態受到了很多沖擊,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常態化的電視新聞直播方式顯現出了一些發展劣勢,常規的直播模式,單一的線性傳播,缺乏雙向交流互動,用戶沒有參與感,這些問題凸顯了傳統電視在融媒體環境下存在的發展壁壘。本文將嘗試利用“圓環理論”,結合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有關事例,探討一下電視新聞的融媒體直播。
所謂“圓環理論”,是把電視新聞直播比喻成一個內部貫通的圓環,傳播內容是圓環的上半環,傳播形式是圓環的下半環,要想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圓環內部必須要上下通氣、融匯貫通,促進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的有效融合。在實際的電視新聞直播中,如何讓上半環和下半環有機結合,實現圓環內部良性運轉,確保傳播有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對于電視新聞直播來說,要僅僅圍繞“內容為王”的核心,積極挖掘原創內容,圍繞定位做好策劃,豐富直播信息量,這樣才能使傳播環節中的“上半環”做到立體、充實、飽滿,才能讓電視新聞直播有創意、有看點、有內涵。
電視新聞直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核心是做好內容本身,在每一場新聞直播中,要精心策劃,巧妙構思,選題上要準確把握社會熱點,積極挖掘新聞亮點,要將熱點與亮點進行融合放大,合理利用電視的表現手段和方法進行前期策劃。
新聞直播的核心要素是時效性,有時候新聞現場的情況也是瞬息萬變的,在確保直播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充分運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利用主持人口播簡訊、口播+字幕、口播+圖片、口播+視頻等有效形式,在直播的過程中,及時向觀眾傳達最新的信息。
除了新聞現場的基礎情況外,很多觀眾都希望通過電視直播,獲得更多新聞背后的內容,這就需要直播團隊更深入地采訪報道,更專業地深度解析,讓電視新聞直播的立意更加深刻。
傳統媒體的新聞直播,在注重傳播內容的同時,往往會淡化傳播的有效形式,忽略受眾的參與度,相當于在電視直播的閉環中,精益求精地完成了上半環,卻忽略了下半環的傳播落地。如何彌補下半環的短版,這需要有效融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激發活化下半環,利用新媒體互動的優勢,將電視平臺和新媒體平臺進行有機的嫁接,在電視新聞直播的同時,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同步直播,并進行線下互動交流。“下半環”為電視直播平臺打開了另一個傳播通道,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實現從“我播你看”到“深度參與”的轉變。
在打通“下半環”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的跨屏傳播方式,對直播內容進行融合傳播,利用互聯網、新媒體良好的互動優勢,補足短板,增強與受眾之間的互動。2016年12月,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在“連年有魚——中國·連環湖第一屆冰雪漁獵文化節開幕式”大型直播中,首創了“空中+地面+水下”全景式電視直播,同時嘗試在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臺移動端進行了同步直播,將上半環的直播內容延伸到了下半環,并進行了非常成功的互動融合。本次網絡直播線上累計觀看人數近500萬,同時在線人數最高超過55000+,實現了很好的傳播互動效果。
所謂融媒體傳播,就是融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各自優勢,合力共進,各揚所長,達到的一種更優良的傳播樣態,也就是將“上半環”精良的傳播內容,與“下半環”良好的傳播形式進行有機結合,使“上下半環”融合在一起,實現融媒體傳播的閉環模式。
在“閉環模式”的融媒體直播中,媒體和受眾之間可以“互為內容”,受眾在接收電視直播信息的同時,也是直播過程中的一個內容信息源,除了發表觀點、提出問題等互動形式外,有時主持人也可以反向對用戶進行提問,形成有效的互動模式。2017年2月28日,《新聞夜航》節目推出了“拒絕酒駕 為生命護航”特別直播,派出了六路記者對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雙鴨山、綏化等全省多地的交通整治行動做現場直播,同時利用新媒體的方式,進行了現場融媒同步直播。在直播的過程中,手機移動端的直播主持人積極與受眾互動,并向正在收看電視直播的粉絲提問:由于自己在戶外看不到電視直播,請粉絲幫忙介紹一下其他幾路直播現場查處酒駕的情況如何?這種反向互動的方式,得到了受眾的積極響應,粉絲們熱情地將電視直播的內容及時反饋給移動端的直播主持人,并吸引了很多收看新媒直播的受眾,打開電視機收看電視直播,反向拉動了電視平臺的收視率,取得了很好的傳播和互動效果。
在電視新聞的融媒體直播中,“上半環”的傳播內容是靈魂基礎,是直播優劣的核心元素;“下半環”的傳播方式是重要載體,是傳播效果不可或缺的軸心支柱;“上下半環”的交融貫通是終極目的,是實現融合性傳播的重心焦點。通過“圓環理論”綜合論證,一場傳播良好的融媒體電視直播,一定要充分形成傳播閉環,并促使環內有效流通交融,形成有機的傳播生態環鏈,達到傳播有效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