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27日,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專題學習座談會暨第三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在杭州舉辦,120多位中國當紅青年編劇、導演、演員、制片人出席了論壇。此次論壇是在黨的十九大結束后全社會倡導學習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作為電影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重要活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出席論壇的明星以學習、發言、對談的形式討論新時代中國電影的發展問題。
從文字語言角度看,《人民日報》中全篇報道用語風格單一,以積極向上的正面詞句為主,從其標題中“昂首”、“闊步”、“點贊”到正文中“人才更多了,心態更開放了,創作觀念更新了,信心更足了……中國電影以嶄新的姿態擁抱新時代”,再到明星發言的小標題制作上,統統是直截了當的正面宣傳用語,配合引用各明星平實易懂的發言,展示出中國影視界發展現狀及前途一片大好的自信態度,親和力強、鼓舞性強;而《華盛頓郵報》中語言風格多變,既有少篇幅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又有大量舉例、反諷、暗喻等手法的運用,例如 "Imаginе lосking Justinе Вiеbеr Тауlоr Swift Вrunо Mаrs аnd mаnу оthеrs in а rооm аnd аsking thеm tо rеаd аnd рrаisе Тhе Art оf thе Dеаl" 等多處借助第三方簡單、輕松的話語來表達意見。這種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能吸引讀者且能暗中強化美媒受眾對中國的既有印象,感染力深。
從圖片語言角度看,《人民日報》選取了包括鹿晗、楊冪、張嘉佳等八位明星的正面上身像,八張小圖一齊呈現,整體顯現出清新、儒雅、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而《華盛頓郵報》的報紙版面刊登的是身著衛衣、坐在眾人間參與講座的鹿晗側面半身像,其網頁版同篇報道的配圖則是鹿晗在電影《長城》中身著鎧甲、手拿矛盾的劇照,一張是積極參與討論的“乖乖男”形象,一張是眼神凌厲、殺氣騰騰的斗士形象,均以大圖呈現。《人民日報》所選八位明星涉及演員、編劇、導演不同領域,正是廣大中國群眾心中的當紅偶像形象,以此為中國影視界代言人,引領中國2018年影視發展新方向,能很好地為國內廣大受眾所接受,也使我國影視界整體形象較好展示;后者在120余名明星中僅選擇了具有年紀偏小而名氣超大特點的鹿晗的圖片,且報紙版和網頁版配圖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巧妙的用圖方式有力地引導著受眾的思維。
從文章整體架構來看,《人民日報》中全文結構十分簡單明了,由編者按統領全文,再引用八位明星的發言平行排列其后,內容整體統一于主副標題之下,處處交相呼應,有力體現了“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創中國影視界新征程”的主旋律,同時易于受眾理解接受。而《華盛頓郵報》中全文段落層次安排靈活多變,話題跳躍性強。文章開頭簡要提到眾明星參與論壇事件、以與會明星的介紹及言論結尾,首尾以事件報道相呼應,而中間大量穿插中國影視業對美帶來潛在壓力、中國文化政策對外國藝人的影響等多個話題及材料,沒有明晰的主線和層次。
從材料組織情況來看,《人民日報》中背景材料使用單一、量少,僅僅在編者按中簡要提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及中國影視發展情況,在后文八段明星的話語選取中則是緊緊圍繞著學習十九大精神及我國影視發展困境、展望兩個話題,起到突出主題的作用;《華盛頓郵報》采取“平衡報道框架”[1],以大量的背景材料和多方言論占據主篇幅,借材料和第三方發言人從多個不同側面傳達報社態度,例如多次以專家之言評論中國文化政策、以中國部分影視界人物的表述暗示中國政策影響獨立創作權利、以中國游戲業審查、外國藝人受中國抵制等背景材料凸顯中國政策特點,且對與會明星的語言引用也主要為“vоwеd tо рrоmоtе it(Chinеsе сulturе)аrоund thе wоrld”、“In truе Cоmmunist stуlе” 等片面之詞,以刻意營造文化對立的語境,易于調動受眾情緒,這種材料組織方式起到了掩護報社說出其想說而又不能說的話的作用。
《人民日報》以“文教周刊”整個版面刊登此次報道,是專題形式的文化新聞。標題“昂首新時代 闊步新征程——點贊!中國電影新力量”奠定了全文總基調,編者按中積極自信的鼓舞性話語、每段明星發言中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呼應、以及上述語言、結構特色的配合,使“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發展新時代中國影視界”這一文化發展主題鮮明而突出;而由以上語言、結構特色分析來看,《華盛頓郵報》中該篇報道雖整體呈現消極態度,但具體涉及的主題卻包含中國的文化政策、中國影視界發展對美國本土影響等多個方面,各有所云但不統一。
顯然兩大報對該事件的報道均呈現出濃烈的政治色彩,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是報道差異的根源所在。從新聞媒體的操作層面看,在此僅對該差異作淺層次的成因分析: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堅持鮮明的黨性原則,積極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是其不可偏離和動搖的宗旨,因此在對踐行十九大精神、發展中國影視這一報道上以完全正面、積極的表現形式體現鮮明深刻的主題,以起到更好的宣傳、鼓舞、引領作用。而《華盛頓郵報》的發展建立在盈利的基礎上,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下,贏得讀者就是贏得生存機會,因此其語言風格多變、結構靈活、材料豐富等特點更多是出于迎合受眾需求而形成的。
“新聞是由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的有專業資格的人在特定的民族國家中的特定新聞體制中的特定新聞機構里做出來的。”[2]如上述《人民日報》屬性,其工作人員在一定時期的媒體管制之下必然形成相對單一、固定的報道模式,上述正面宣傳報道正是其中常見模式之一。而《華盛頓郵報》作為美國最大、最老的報紙,且多年在政治報道方面領跑全國乃至世界媒體,其工作人員必然有著極強的政治敏感和報道技巧,更能在平凡的事件中發掘新聞,且以“自由、民主”標榜的美國,媒體記者也有著很大程度的自由表達權利。因此,該新聞報道中呈現的中西差異也與在各自媒體的長期培育中形成的不同記者特性有關。但應該指出的是,表達自由和技巧使用都是有限度的,新聞工作者始終不能違背新聞客觀、真實等基本原則,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線。
參考文獻:
[1]梁鐘文.《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政治新聞語篇轉述引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江蘇師范大學,2014.
[2]陳新勇,張紅霞.中西媒體“三鹿奶粉”事件報道框架及意識形態性[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16(0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