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性事件大多是負面事件,引發突然并具有較大的破壞性,甚至會導致社會狀態失衡。但有很高的新聞價值,是新聞報道追逐的熱點。
以前,突發性事件報道受到極大的限制。2002年,非典事件報道是我國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的轉折點,媒體開始追求信息透明。而隨著移動互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突發性事件傳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傳播更加迅捷。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了解事件,發布信息,并得到評論、轉發和擴散。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導致信息的的真實性無法保證,而公眾對突發性事件又極其敏感,一旦流言效應形成,負面影響就很難被消除。
時效性:在傳統媒體時代,很多突發性事件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被群眾所了解。新媒體依靠其先進的網絡技術,信息傳播速度飛快,不再受時間限制。網絡直播可以第一時間在手機等移動端發起,讓大眾第一時間看到現場信息。在時效性上占盡優勢。
傳統媒體在信息承載量上都不及新媒體,它們受到版面、播放時長等諸多限制。而新媒體依賴先進的網絡云技術,容納海量的信息,在自己的平臺上發布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相同時間內,新媒體對突發性事件報道比傳統媒體更加全面。
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靈活多變的特點,用手機去上網、看直播、發新聞、發評論、發朋友圈成為異常簡單的事情。微信、新聞арр已經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陣地。網絡直播也成為當下傳播的便利手段。移動性、便捷性已經成為新媒體傳播的重要特性。
從報道的質量來說,傳統媒體擁有一套完善的新聞報道系統和管理機制,有“把關人”對報道進行嚴格審查,規范、嚴謹。傳統媒體的媒體人都經過專業的培養,專業素養更高,因此傳統媒體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更加專業,報道效果也更好。
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是消息的生產者,良莠不齊的媒介素養和“把關人”的缺失容易導致新聞呈現片面甚至失真、失實。
在當今的新媒體背景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兩者有機結合,可以讓大眾更全面的了解事件真相。
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新聞部門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運用新媒體手段將突發性信息在第一時間內通過官方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媒體арр等新媒體形式進行告知傳播,讓大眾能第一時間通過官方途徑知道發生的突發事件。第二階段,專業的新聞傳播者對信息進行篩選,證實,利用深厚新聞資源進行采訪、調查,整合信息,多角度報道事件。信息開始變得更加完整和客觀。第三階段,隨著媒體的深入挖掘和關注,新聞信息逐漸完整,真相逐漸披露在大眾面前。突發性事件容易伴隨產生的謠言和虛假信息也隨著信息的完整不攻自破。
媒體應關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的持續影響,而不能僅僅只關心事件的真實情況。這需要進行持續性的報道。信息社會,我們被各式各樣的信息所包圍,有些信息甚至會超過我們的理解范圍。因此,我們需要有專業的相關人士為受眾篩選相關信息,幫助我們理解超出我們理解范圍內的信息,使受眾更好的了解新聞事實。例如911事件,就會出現恐怖組織的背景,還有所涉及的人物之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士的解釋,這樣才能使受眾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了解事件的始末。
網絡具有匿名性,每個人都能夠在互聯網上通過各式各樣的“馬甲”來發布自己的言論,正是因為這種匿名性,分散了責任的承擔,這種免責的心理正好讓新媒體運營者可以毫無顧忌的報道新聞。因此,政府職能部門的網絡監管還更需完善和加強。
在當今的新媒體背景下,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快”與“準”的結合上,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合作,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時效性上,新媒體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新媒體可以依靠它的優勢,在“黃金一小時”盡可能盡快的傳播信息。但是新媒體傳播的消息需要傳統媒體中的專業新聞記者再進一步的證實,這時候,傳統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就表現了出來。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該把握“黃金時間”,在適當的時間讓受眾了解到事件的真實情況,并在之后做好跟蹤和后續報道。在突發性事件報道的時候,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應該相互配合,各司其職,以達到超強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林賀.主流媒體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創新報道策略分析[J].創新科技,2014(23):32-33.
[2]張天睿.新媒體環境下對突發性事件報道的多元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2(16):173-175.
[3]陳虹.提高主流媒體在突發性災害事件報道上的公信力[J].視聽縱橫,2014(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