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音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6年度青年項目“自媒體時代高校傳媒對大學生政治心理的引導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C162047)]
新媒體的發展,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面對復雜多變、日新月異的環境,高校如何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從業者都亟須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New Media)最初是由美國CBS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P.Goldmark)在EVR(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電子錄像)商品開發報告中首次使用[1]。此后,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在向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提交的報告中,多次提到此概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一詞廣泛傳播。
對于新媒體較為普遍的定義是: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的新的媒體形態,利用互聯網、無線通訊等多種技術,借助手機、電腦等作為介質進行信息傳播的傳播形態。定義揭示了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媒體”是相對概念,其“新”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二是其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特點在于,它是基于多媒體、互聯網技術的媒體形態。
傳統媒體是點對面的信息傳播方式,信息量有限且有延時,且需特定專業人員對信息進行篩選加工。新媒體突破界限,以其獨特的交互性、個性化、及時性等顯著特性,憑借接近性、高科性迅速在現代社會普及。
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化必然使信息良莠不齊,大學生的三觀正在形成,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引導他們形成健康、理性的三觀。面對新形勢,運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途徑,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經之路。
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和引導對于學生接受政治教育和思想觀念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能通過接觸、認識、使用媒介,培養溝通、探索、表達的能力,正確有效地使用媒介,不斷用媒介完善自我。教師要運用新媒介教學的首要前提是:自身要能有效使用新媒介。
要轉變封閉式授課為開放式授課,從“宣傳導向”向“服務幫助”轉變。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充分尊重大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肯定大學生的主體性,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要使用融媒體教學。通過PPT、動畫、視頻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習興趣。將思政教育與實際生活結合,將理論內容以案例方式呈現,運用新媒體手段吸引學生共同參與課堂討論。
教師既作為“教育者”,也作為“交流者”。通過課下互動式、體驗式、引導式和滲透式的溝通方式,創造平等的交流空間,了解、掌握學生思想政治的動態,并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引導。
教師要積極進行“設置議程”。傳播學中的著名理論“議程設置”認為,大眾傳播不能左右人們的看法,但可以通過給出的信息和安排的議題,來影響人們關注的事實以及接收信息的先后順序。即大眾傳播無法決定人們怎么想,但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結合該理論,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建立群組、推送消息,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交流;也可發起話題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
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必須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將傳統的“被動他育”轉變為“主動自育”。
推選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群體作為意見領袖,讓處于一線的學生意見領袖對學生思想進行教育。意見領袖最早由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他認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并非是由信源直接傳播給受眾,而是經一部分群體傳播給其他群體,這個位于信息傳播中間過程的群體就是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具有較大的人格魅力,能形成人群的聚合效應,在群體中活躍,觀點有說服力。
學生意見領袖參與到日常學習、生活的信息網絡體系中,能充分發揮他們與學生群體一線接觸的優勢,在潛移默化中與學生平等交流、溝通并進行引導,形成“頭雁領飛,群雁相隨”效應。同時也能及時準確反映學生思想狀況,更早、更好、更準確地解決出現的問題。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尊重人的個體性和獨立性。當代大學生要培養自主意識,構建主體性文化人格,樹立人格教育思想,由內而外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代表了人們的最高精神需求,表達了時代的最新價值走向,融會了世界的多種文化精髓,凸現了獨具的民族文化特色[2]。
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對大學生進行自主性引導,促進大學生“朝著成為個性充分發展的人的方向努力,以促進大學生人格提升和完善為目標,使人作為‘真正自由的人’而存在,個性得以充分發揮,人性得以真正的解放”[3]。
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戰場,媒體是校園輿論的重要陣地,正確的、高尚的思想觀念應該且必須占領校園輿論陣地。
要認識高校輿論陣地建設的重要性。要讓先進、積極的思想占領高校的輿論陣地,才能讓學生在享受多彩的新媒體內容時,能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入侵。
要優化高校輿論陣地的外部制度環境,建立相應機制保障。保障校園的輿論陣地的教育性、服務性,使輿論陣地在處理輿情時,能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和疏通。
要用先進文化對校園輿論陣地實施“覆蓋、融入機制”,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方式占領輿論空間,用積極向上的內容消解非主流、消極的意識形態在校園輿論中的不良影響。
要深刻了解新媒體發展、傳播的特征,掌握新媒體使用的要義,構建全面參與全面覆蓋,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大宣傳格局。建設面向全校師生的新媒體輿論陣地,借助新媒體力量挖掘優質資源和優秀文化,武裝新媒體宣傳陣地,主動掌握話語權,及時、快速、大量地傳遞正確的思想理論,樹立主流文化的權威性。
推動新舊媒體的融合,將傳統媒體的深度與新媒體的時效性、個性化結合,滿足不同情境下多樣化思政教育的需要。手機、電腦接收信息時效性強,可互動,可用于傳播最新的思政教育動態,發起討論,讓學生參與討論,引發思考。報紙、電視具有內容豐富、信息完整的優點,可用于對學生關心的議題進行深度報道,啟發學生思考。
扮演好“把關人”角色。“把關人”理論是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美國學者盧因提出的。他認為“把關人”在信息流通的渠道中,可以有選擇性地傳播信息。
高校在運用新媒體時應準確把握“把關人”這一角色的定位和作用,加強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輿論監督。建立健全新媒體信息管理監督機制,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管和引導,及時應對不實謠言負面信息,從源頭進行控制,并對后期事宜進行危機公關,維護校園網絡環境的健康和諧。
將新媒體手段與“內容為王”理念結合。校園新媒體要與時俱進,注重傳播內容的制作,多采用貼近高校、貼近學生的內容。通過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的最新技術,對思政教育的表現手法加以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枯燥的灌輸轉變為有趣的分享和傳播。
反饋是傳播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可用來評價傳播的效果,信息從信源發出經傳播后,通過反饋環節形成完整的信息循環系統。建立高校思政教育的反饋機制和測評機制,是不斷推進高校思政工作與時俱進、不斷改善的必然要求。
要力爭達到校園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情感的和諧一致,就要對新媒體影響大學生思想的各個層面因素進行具體分析。通過定期開展投票、問卷調查、互動交流等多種形式,就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量化并分析,形成全面及時客觀而又科學完善的校園新媒體監測系統。
其中反饋可以分為傳播前期、傳播中期和傳播后期的反饋。前期反饋需要對學生進行興趣愛好、接收信息渠道、傾向于接受何種觀點等問題進行了解,提前對受眾接受信息的行為進行分析,以確保通過新媒體進行的思政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中期反饋是指通過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和受眾的即時反應不斷調整傳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對傳播方式、渠道和內容進行補充。后期反饋的作用在于促進傳播后的情勢完善和修改,避免“虎頭蛇尾”,潦草收場而削弱傳播效果。
大學生德育是高校教書育人的中心環節之一,是培養人格健全、三觀健康的大學生的重要途徑,當代大學生的獨立人格和世界觀、價值觀的最終形成,顯著地受到現今社會思潮的影響。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的展示渠道和表現平臺,強化了社會思潮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使傳統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須為此做出改進,只有教師、學生、學校三方共同努力、勇于創新、精于把握,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貢獻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淼.新媒體條件下高校新聞宣傳工作的理念轉向與實踐創新[D].廣州:暨南大學,2010:10.
[2]朱希祥.當代文化的哲學闡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24.
[3]陳華.規范性與個體發展性: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中的沖突與調適[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