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 合肥 230065)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收聽率、聽眾收聽習慣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面對新形勢、新變化、新問題,廣播媒體及其廣播新聞工作者需要進行一系列精準轉型,以便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順應新形勢下媒介融合的浪潮。毋庸置疑,廣播記者作為廣播媒體新聞節目的生產者,廣播記者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廣播新聞節目的質量和播出效果,所以在新形勢下廣播記者要認清媒介發展的方向,準確進行記者角色定位和轉型,力爭從“單一型”廣播記者向全能型記者轉換,只有廣播記者成功轉型,才能更好地促進廣播媒體的轉型升級。本文在對新形勢下廣播記者角色定位誤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找到廣播記者角色定位及轉型的創新舉措,從而促進廣播媒體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媒介發展規律,為廣大聽眾創作出更多優質的廣播節目,幫助廣播媒體最大程度上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在新形勢下,廣播等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巨大挑戰,廣播的聽眾群體日益被各種新媒體平臺所侵蝕,導致廣播媒體的忠實受眾越來越少,廣播節目的收聽率呈現下滑趨勢,這就導致廣告商投放廣播媒體的廣告直接減少,廣播整體廣告收益逐年縮水,嚴重影響了廣播媒體的健康發展,甚至很多地方實力較小的廣播電臺出現連續多月發不出員工的薪資的困境。可以說廣播媒體已經到了必須要進行轉型和革新的危難時刻,廣播記者作為廣播媒體的支柱,同樣也要擔負起應有的職責,做好角色的定位與轉型。
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經歷過行業發展的輝煌時刻,對社會發展和信息傳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如今由于互聯網技術革新,不斷涌現更多的新媒體,廣播媒體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其傳播范圍較小,傳播途徑比較單一,依賴“聲音”很難做到“圖文并茂”,逐漸被大部分受眾“拋棄”。在新形勢下,廣播媒體只有“破釜沉舟”,從自身進行革新和轉型升級,優化內部體制機制,推陳出新,創作精品廣播節目,重塑廣播媒體的金字招牌,贏回受眾的“芳心”,力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潮流在新媒體時代進一步深入,廣大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對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更傾向于關注一些“快餐式”和“故事化”的信息,滿足自身社交的需求。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廣播記者必須要摒棄傳統的新聞采寫觀念和采寫方式,加快角色轉型的步伐,找到合適的角色定位,培養互聯網新思維,真正以受眾為中心,充分考慮廣大受眾閱讀興趣的變化,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性,力爭采寫出更多滿足受眾需求的優質廣播節目作品。
廣播記者在進行自身角色定位與轉換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偏差,影響了新時期廣播記者的正常工作,需要廣播記者在平常的新聞采寫工程中不斷克服和糾正。
新時期各大新聞事件層出不窮,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社會關注度高,如果媒體報道稍有不慎就會引起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廣播記者在采訪報道過程中一定要謹言慎行,切記不能“越位”或“錯位”,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代替新聞事件當事人的表述,但在現實新聞采訪過程中,廣播記者很容易無形中把“自己”當成了“當事人”,影響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甚至發表一些不正確的言論對當事人的工作生活造成干擾。
廣播記者在新形勢下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開展各項新聞采寫事宜,厘清工作的范圍和主要職責,努力成為全能型的廣播記者,但這并非要求記者追求面面俱到,與其“什么都會,什么又都不精”,還不如在某一方面有精湛造詣,當然,如果真的能做到采、寫、編、播等技能樣樣精通,那是最好不過的,所以,大部分記者要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做好本職工作,不要浪費精力去追求“大而全”,這樣也不利于自己的職業發展。
廣播記者在新形勢下如何進行合理的角色定位與轉換?這是值得廣大廣播記者同行們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工作經歷,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認清廣播記者的職業性質及工作要求是廣播記者進行角色定位與轉換的理論基礎和前提。我國廣播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就算在新形勢下,這一核心功能仍然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廣播媒體及廣播記者要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為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廣播記者在進行角色定位和轉換時要時刻牢記廣播記者的職業性質,不能偏離正確的方向,要自覺接受媒體職業道德和責任的約束,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觀公正地報道每個新聞事件,以正面宣傳為主,弘揚社會主旋律,正確發揮廣播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積極協調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切實為社會和受眾服務。
新時期的廣播記者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在紛繁蕪雜的各種新聞素材中找出最有新聞價值的線索,不斷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沒有新聞敏感的廣播記者是干不好新聞采寫工作的,也就是說不適合從事記者這個特殊職業,那么在進行角色重新定位時就要三思而后行。在新時期,如何培養廣播記者的新聞敏感?關鍵還是要牢記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在實際的新聞采訪工作中不斷提升新聞敏感性,做一名優秀的廣播記者。
目前在我國,廣播記者角色科學定位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指導,這就造成在實際的新聞采寫報道過程中,廣播記者很容易打起“擦邊球”,廣播記者責任心不強,對新形勢下媒介發展方向認識不清,不愿意接受角色的重新定位與轉換,更懶得通過自身刻苦努力學習來提高新聞采寫技能,得過且過,甚至抵觸單位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廣播記者的角色定位與轉換,更不利于廣播媒體的長遠發展。
廣播記者的角色無論如何進行定位與轉換,其職業仍是信息的生產者與傳播者,是要為受眾服務的。在新形勢下,廣播記者一定要以“受眾”為中心,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打破傳統的單向傳播途徑,增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圍繞受眾進行新聞采寫報道工作的創新,同時廣播記者還要學會用新媒體思維去開展新聞采寫報道工作,要善于合理利用新媒體資源優勢,開通各種微信、微博等自媒體賬號,拓展廣播節目的傳播渠道,提升廣播節目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廣播節目的傳播效果,吸引更多受眾持續關注,調動受眾的收聽熱情,促進廣播節目的收聽率不斷攀升,增強廣播媒體的影響力。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時代以及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廣播媒體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代表,必須要堅定不移地做好轉型升級工作,通過制定、優化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大力激勵廣播記者轉變思維,積極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轉換,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素質,把握時代發展機遇,敢于迎接挑戰,創作更多深受聽眾喜愛的新聞作品,不斷提升廣播媒體的社會公信力,為廣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