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段朝艷
關鍵詞:手機成癮現象;大學生;甘肅醫學院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本次調查隨機抽取了我校護理系、醫療系、中醫藥系1000名學生,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990份,回收率99%,其中有效問卷987份。調查對象為大一到大二的在校醫學生,年齡均在18~23歲之間。
通過調查分析,甘肅醫學院受調查的學生中基本情況如下:使用手機的男生266人,所占比例為27%;女生721人,所占比例為73%,其中正在戀愛的215人,班干部142人。參加調查的大一學生共計608人,大二學生379人;使用手機1年內的共286人,1~2年381人,2年以上的有320人;手機月使用話費0~30元的為491人,30~60元的為347人,60元以上的為149人;手機使用的目的第一為與朋友、家人聯系(974人),第二為獲取信息(644人),第三為打發時間(106人);最喜歡使用的手機功能第一位為音樂(794人),第二位為QQ(751人),第三位為電話(654人),第四位為微信(412人),之后后依次為游戲(250人)、上網(154人)、看電子書(91人)和短信(81人)。
1.客觀方面
(1)手機本身特點。首先,手機本身有打電話、發短信的基本功能,大學生在外讀書,背井離鄉,需要用手機與家人保持聯系,因此大學生手機持有率高達100%;其次,手機功能日趨豐富,特別是智能手機幾乎可以替代電腦,手機軟件開發商為了自己的利潤更是開發各種極具誘惑力的軟件來吸引自制力差的大學生,形形色色的軟件層出不窮;最后,手機交流的便捷性、高度的隱私性、匿名性等更使大學生無法自拔,如王者榮耀、QQ、人人網、新浪微博、微信等,人們可以在這上面隨意聊天,可以隨意發泄情緒,可以隨意講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講的話,這些新鮮時尚的交流方式深深地吸引著大學生。
(2)家庭、學校教育管理的缺失。大學與中學的最大差別就是大學更傾向于自主學習,在大學里擺脫了父母監督,成績好不好,去上課還是窩在被子里睡覺,主要靠自我管理,這些都為手機成癮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學校不可能過多地去管學生的私人問題或者強制地禁止使用手機;另一方面,家長遠隔千里也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
2.主觀方面
(1)自我控制的缺失。在結束了高中地獄般的煎熬之后踏進了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學生就像籠中鳥、池中魚一下子得到了解放,獲得了無比的自由,面對較為寬松的大學生活,手機便成為大學生精神寄托的伊甸園,沉迷于各種手機小游戲,靠不斷地獲得游戲高分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失,以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2)獲取新信息的需要。當今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消息的傳播異常的迅速,手機的便攜和上網的快速使得大學生不斷利用手機來獲取新聞,手機的這一特性刺激了當代大學生的時代嗅覺,滿足了他們對信息的需求。
(3)從眾心理。大學生手機持有率為100%,大家除了討論學習和生活上的瑣事,手機便成為永恒的話題。當其中大多數在討論手機的某種功能或者手機上剛獵到的某一新聞時,為了不讓自己被邊緣化,只有跟著大部隊走,追求時尚前沿,盲目從眾。
(4)炫耀心理。當代的大學生自尊心很強,都不愿意在同學面前有失面子,特別是一些少數的富貴人家的子弟用著高端的手機,內心的羨慕和占有欲油然而生,為了所謂的面子,哭爹喊媽地問家人要錢買手機。另外,一些另類的手機鈴聲或美女桌面也成為大家炫耀的資本,虛榮心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在校學生由于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了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手機依賴癥的表現,這必須引起學生、學校、家庭乃至社會的充分重視。手機成癮不但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狀態、生活,更有可能引起心理疾病。
[1]王相英.大學生手機成癮孤獨感、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2(12):60-63.
[2]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7):25-28.
[3]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