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欣成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策略;自主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物理概念是對客觀規律的一種高度概括[1]。由于高中生認識抽象事物的能力被生理特征、生活閱歷、心理因素等所影響,表現出偏弱的現狀,他們需要在學習抽象的物理知識時自主結合現實生活體驗,形成對理解物理概念有幫助的直觀感性材料,通過認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填補生活閱歷的空白,通過直觀認知把握抽象物理概念的本質,自然而然總結概念、理解概念。
例如,在學習質點的概念時,這是高中生碰到的重要的抽象物理概念,是理想的物理模型。為降低學習難度,學生就可結合生活中飛機失事的例子進行學習導入,先根據飛機的圖片自主提問:一般怎樣研究飛機從甲地到乙地的時間與路徑,之后結合地圖直觀了解飛機航行路線,把飛機簡化成一個點,再進行思考和判斷,找到飛機的故障發生部位。在該探究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習得質點的概念,并認識到物體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被看成質點,學習效果良好。
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點內容,但很多實驗即便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也很難理解,感覺模糊不清,此時學生就可自主模擬實驗現象,親身感受實驗的整個過程,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物理學習能力。
例如,有一輛在十字路口等候綠燈的汽車,當綠燈亮起時以3m/s的加速度行駛,此時正好有一輛速度為6m/s的自行車從汽車旁勻速駛過,問汽車從十字路口開動之后到追上自行車之前需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達到最遠的間距?這個間距是多少?對于該問題,學生就可借助動畫演示,觀察到汽車和自行車的間距是先增大、后減小,于是做出簡易的示意圖,分析整個運動過程,明確物理量關系,探究問題的結果。通過模擬實驗,學生在物理情境中親自動手,自主觀察、自主思考,不僅形成濃厚的探究興趣,還發展了創造性思維,掌握了物理的科學探究方法,自主提升了物理實驗能力。
課后自主反思是高中生培養自身物理探究學習能力的又一關鍵策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深化對物理知識的記憶,且在結束一單元的學習之后自主小結,列舉知識要點,寫心得體會,歸納總結整個單元的主要知識、基本內容、實驗等,憑借思維活動把物理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將所學知識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學會運用。不過高中生要注意從“題海戰術”中跳出來,科學選擇課后練習題目,在做課后作業時滲透自主探究學習策略,營造積極寬松的物理反思學習環境。通過將學習物理視為高中生自我塑造的一個過程,經常在課后觀察、調查,或和其他同學一起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形成濃烈的自主學習氛圍,鞏固物理探究學習[2]。
在完成自主探究學習任務之后,高中生還要注意對自己進行測驗,不僅要掌握教材知識,還要懂得其他知識。例如,學生在學習圓周運動之后還應掌握功的原理、能量守恒等知識,為日后探究動能定理奠定堅實基礎。當然,高中物理不僅僅是一系列物理知識,更是對知識的運用。因此,高中生對于物理學科知識的學習要堅持自主、探究和系統,注意各個知識點的聯系,隨時隨地鞏固學習成果,不斷提升物理實踐水平。
總之,自主探究學習能激發出高中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這比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更有效,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點。但高中物理知識繁雜,學生應具備較強理解能力與聯系能力,自主探究學習可能不適合每一名學生,但學生要按照自身實際情況找尋恰當的自主探究學習策略,透過物理現象認識其本質,拓展自主探究學習空間,不斷提升物理學習能力與科學素養。
[1]劉沛然.高中物理學習的誤區及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44-245.
[2]左仁鵬.自主互助型模式在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應用[J].企業導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