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四郎
西部農牧區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環境惡劣,人口居住高度分散,且受到民族語言的限制,群眾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家庭文化教育跟不上,再加上思想觀念相對落后,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認識,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可想而知,所以在農牧區實施和開展教育教學的難度和阻力數倍于經濟發達地區。但是,農牧區教育教學事業興旺發達,直接關系到本地區的進步、發展和繁榮。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充分結合學情,有效實施和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呢?
一、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農牧區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著,幫扶者,教師要和學生成為朋友,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和學生共同分享、討論對于教學模式、教材的理解。尊重每個學生,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放松自己,敢于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使語文課堂有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二、先過“語言”關
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存在使人們相互間有了很好的溝通,只有過了語言障礙關,才能學好漢語文、才能打好堅固的漢語基礎知識。農牧區的大部分人多數時候說的是本民族的語言,一般不說漢語或很少說漢語。尤其是一些年長一點的老人,更是很少說漢語,即使有時候說,說得也很勉強,往往是語法不符合漢語語法,孩子從生下來到上學,聽的最多的就是本民族的語言,因此對于漢語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主要表現為表達困難、用詞貧乏、詞不達意;閱讀時跳字、跳行;抄寫時漏字、漏行;朗讀時南腔北調。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做到“學說——仿說——獨立說”的程序。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說話的系列訓練。第一,安排形式多樣的說話課,如看看說說、憑借說話教材的插圖、掛圖等做說明性、敘述性、描寫性的回話訓練。指導學生在做實驗和操作過程中,加強對事物制作過程的理解,然后進行口頭表達。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口頭語言訓練。如:安排上課前一分鐘交流,課外一天講一個故事或聽一個故事,把所聽故事講給同學和家長,培養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只有過了語言的障礙,相互溝通才能把漢語文基礎搞上去,才能把農牧區孩子漢語基礎較差的局面扭轉過來。這是一種發展農牧區學生漢語基礎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戰略性的巨大措施,符合農牧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
三、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密切結合
1.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采用多媒體技術,將教材中出現的事物進行多媒體應用,將內容進行情景創設,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對內容的了解和學習的求知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教師就要在學生對學習有強烈求知欲的狀況下,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適當地給予幫助和鼓勵,進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升,更進一步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活動。這種多媒體的高效運用,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
2.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的方法,拓寬學習資源,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讓學生學到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比如,在學習《桂林山水》的時候,許多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更談不上見過桂林的山水。而這種狀況下,要讓學生去學習和理解文章,就達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了。單單利用教材中的圖畫是完全引發不了學生對文章的美感,進而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效果。在這個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章內容設計課件,用更直觀的畫面表現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因此,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了直觀的感受。再比如,在《自然之道》中,由于學生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了解的比較少,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搜尋各種相關自然環境的影像,根據尋找出的相關影像進行知識的補充,讓學生深度了解自然環境,從而使課堂教學高效化。
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寫作方面,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知道“寫什么”和“怎么寫”。農牧區的小學生日常生活長期閉塞,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進而導致學生在寫作中缺少寫作的素材。在每次寫作的時,學生都無從下筆,沒有去寫作的想法。因此,根據出現的這些問題,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寫作資料進行參考,抑或是創建寫作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更快更好地完成寫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讓學生以“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為主題,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學生喜愛的活動場景,并在一旁協作指導,讓學生細心觀察,看到有重點的地方進行放大重播等等,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觀察。在經過創建場景中,讓學生明白要去看些什么,怎么看,如何去構想等。所以,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有著積極的作用。
四、積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1.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劃分合理。在對學生的學習小組進行劃分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對班級中的成員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綜合考慮學生在學習成績、個性特點和性別等等因素,保持各個小組成員的特征相似,但是每一個小組中的成員要有個性特點。當然,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在進行分組的時候并不能夠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之間都做到完全相同,但是要盡量保證每一個小組成員均衡的分布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小組中不僅僅要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還要分配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取長補短。教師要注意小學生在討論學習的過程中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教師在分配討論任務的時候還要給小組內的成員具體的分配任務,讓每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責任,并且每個人的任務在每一次討論的過程中要各不相同,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2.明確分工。進行合理分組之后,緊接著要做的事就是要好好地對小組內的成員進行分工。筆者認為,具體的分工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進行分工,比如說誰是小組的發言人,誰是小組的監督員,都要落實到個人。
3.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小學語文的合作教學開始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的討論學習,符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避免沒有給學生任何的指導和啟發就讓學生漫無目的的進行討論學習。在一堂小學語文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討論學習欲望。
4.引導學生養成合作實踐習慣。在小學課程的學習中,有很多的學習內容都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完成,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自主的開展實踐鍛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開展操作活動,培養學生在操作中的合作意識,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學習的力量,體會到集體勞動智慧的結晶,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總之,農牧區孩子的明天就是農牧區的明天,作為農牧區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寓教于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金燕.新課程背景下再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5(48):236-237.
[2]齊文霞.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