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英
閱讀能力是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必備的一種生存能力,掌握了好的閱讀方法,對學生進一步發展思維,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閱讀教學,積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們更有效地學習語文知識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掌握正確的培養途徑,幫助學生提高,完善閱讀能力。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養成閱讀的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有利于對其它學科的理解,在專心閱讀的同時,間接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力,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2.有利于語言的訓練和情感的表達。勤于閱讀不僅可以鞏固字、詞、句的訓練,使自身的語言流暢、豐富,還有利于塑造學生情感認知力能和思想感情的表達。閱讀的題材很豐富,對學生情感認知和欣賞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比如,敘述類的文章將會提高學生的敘述能力,而閱讀情感豐富的文章會增加學生細膩情感的表達。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小學生的作文既是難點也是重點。要提高此項能力,閱讀是最有效的途徑,因為閱讀可以積累優美的字、詞、句。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此基礎上,更喜歡閱讀,形成良性循環,互相促進,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閱讀中逐漸提高。
二、提高小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探索欲與求知欲都是靠興趣來激發。針對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刺激、新鮮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教師可多動腦設置一定的情景進行教學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閱讀。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生活和小女孩作比較,讓他們在比較中體會到小女孩生活的艱辛和不易,進一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被激發,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他們帶著同情心和愛心讀課文,語言中飽含著強烈的思想感情就更有味道。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想讓學生養成自主的閱讀習慣,教師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一些閱讀知識,而是教他們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掌握技巧,獨立閱讀。
1.養成閱讀習慣。閱讀習慣主要是指在不需要他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積極地進行了閱讀的所有行為。習慣是在天長日久中慢慢培養起來的。貴在堅持以下幾點:A、每天堅持閱讀;B、閱讀時注意力集中;C、有目的、有計劃地閱讀;D、閱讀時學會思考,作筆記。
2.傳授閱讀技巧。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應該向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閱讀一篇文章,可以按照以下四個步驟讀完:A 、通讀。將文章全部內容讀完,對文章主要內容有一定的了解。B、跳讀。抓住文章核心內容讀,可讓學生將有疑點之處做上記號暫時跳過,在閱讀完整文章之后再對疑點進行分析思考。C、精讀。將文章中有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反復讀,重點思考,理解。D、寫讀。學生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知識點后,教師可讓學生摘抄并寫出讀后感,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閱讀課堂的視頻或者圖片,能夠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出教學內容,如教師在講解《金色的魚鉤》一課時,為學生播放有關老班長帶領受傷紅軍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知道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是多么不易,進一步使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再讓學生讀有關句子,就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充分表達出學生的思想情感。
4.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對課堂上學習知識的鞏固,同時更加深入和延伸課堂的學習。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不但能見多識廣,獲取更多的全新知識,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閱讀材料,如歷史故事,童話故事,地理科普,名人名言等書籍。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符號標注感興趣的句子、段落,還可以用筆記本摘抄下來,加深印象,這樣可以在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教師要先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學生創新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逐漸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閱讀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