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現有的關于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研究成果在概念辨析、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三個層面進行梳理,發現了現有研究實證研究多理論研究少,差異研究的深度跟廣度的欠缺以及內容的趨同化趨勢,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亞文化 流行語 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03-02
亞文化作為一個舶來品,在20世紀40年代被首次提出之后經過不同階段的研究和演變,成為了一個擁有豐富內涵和豐碩研究成果的范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拓寬了研究的視野。教育學也能從中吸取養分去思考教育領域中的問題,學生亞文化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亞文化特性也更為豐富。中學生的流行語文化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對現有的關于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探尋其研究的不足,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啟發。
一、實證研究:數量多重復多
在已有的研究中,實證研究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但燦爛的研究成果的背后也存在著巨大的趨同性。首先,這些實證研究的文獻的路線大部分都是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去收集資料,然后例舉在中學生中存在的流行語是什么,最后用理論分析。這條單一化的線路似乎成為了實證研究者們的慣性,也使得研究這阻礙了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的多樣化,研究成果太過單一,沒有創新性。實證研究的趨同化使得研究者們的研究成果只是集中于流行語內容的不同,即所例舉的材料的不同:余森河和林倫倫調查顯示“神馬都是浮云、給力、杯具、我爸是李剛、你懂的”是中學生最熟悉的流行語[1],陳思和楊長征又將“美眉、帥呆、酷斃”作為研究對象[2]等等,研究者們的調查材料鮮有相似之處,不同的人所調查的流行語的類型是不同的。但一旦進行分析的時候,分析的內容又具有出奇的一致性,主要就是中學生流行語的來源,產生原因,流行語類型等,這一套思維方式成為了實證研究者們固有的論證模式,導致了研究成果也呈現出了相似性,例如來源無非是大眾傳媒,同輩群體,地域文化等等,原因從主觀客觀兩方面分析,得出的結論大體相同。從而使得成果中相似的內容重復太多,使讀者們閱讀疲乏,阻礙了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的繁榮發展。實證研究者們必須打破這一固有的套路,挖掘更多的分析路徑,為大眾展現更為多面化的研究成果。
二、理論研究:數量少類型少
在上文研究方法的統計中,我們知道關于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研究中實證研究多,理論研究少。研究者們對于中學生的流行語更愿意采用的方式是實證調查。實證研究固然重要,但我們仍不能忽視理論研究的重要性。理論是實踐的方向標,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在僅有的理論研究中,研究者們運用的理論類型也很貧乏,多是運用語言學的知識來研究流行語,包括社會語言學和詞匯學等,例如有學者運用語言順應理論來分析中學生流行語的表現、形成機制和動因[1]。相反地,運用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論視角研究的文章相對比較匱乏,具體而言,對于中學生流行語研究而言極具特色的差異研究是社會學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使用各式各樣的流行語的因素探析也是心理學領域的組成部分,對于中學生流行語的積極正向引導策略也是教育學擅長討論的領域之一。因此,增加理論研究的數量和類型的多樣性是目前關于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豐富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的未來任重而道遠。
三、差異研究:范圍廣深度淺
差異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中學生流行語的各種差異的對比研究,包括性別,年齡,地區等,都有相應的文獻涉及到,體現了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在差異研究方面更為多元的一面,使讀者們在整體了解中學生流行語的同時也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后的差異性。但同時,差異研究也存在著問題,微觀領域的研究不夠深入。首先,城鄉差異和年齡差異的研究成果只是突出了兩者程度的不同,即城市比鄉村,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流行語亞文化更為豐富,更為多元。但并沒有具體去研究他們差異是什么,讀者不能明顯地區分出城市和鄉村,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色和風格,差異揭示并不明顯。其次,即便是揭示的較為清晰的男女差異,也是遵循的傳統的研究模式,闡明男性和女性使用流行語時各自的特色,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性別消解問題:女性學生也會使用男性學生熱衷的流行語,即使這些流行語并不符合她們的性別特征。張譯方,蘭翔英和宋聚磊在調查中有提到“一些被男生使用的詞語也漸漸被女生所接受并使用”,[2]但這樣的研究數量稀少,并且只是少量敘述女性性別消解,并沒有研究男性是否也會出現性別消解問題。類似問題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解決。最后,研究者們也沒有詳細揭示差異背后的原因,因素探析可以使研究不止局限于表面宏觀的揭示,而是帶領讀者深入思考其背后深層的階層,性別等等因素的存在才使得流行語的表達方式呈現多樣性,也能夠豐富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的發展。
四、內容研究:區別小趨同化
其實,在搜索文獻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關于中學生亞文化的文獻極為有限,學生亞文化的文章多半是關于大學生亞文化或者是亞文化,與大學生亞文化的燦爛研究成果比,中學生的亞文化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匱乏。就以大學生亞文化的類型研究為例,有寢室文化,網絡文化,涂鴉文化,課桌文化,流行語文化,消費文化,校服文化……我們在反思中學生亞文化研究成果的時候,不能單純的認為這是對于中學生亞文化研究的忽視,而將大學生亞文化的研究成果直接遷移到中學生的身上。相對于中學生來說,大學生受到的約束力少,行為更為自由。而中學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質,更重要的是受到的制約更為嚴格,使得中學生亞文化的釋放受到約束,其表現方式也沒有大學生的更為多元。在僅有的流行語文化領域的實際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以發現已有的文獻并沒有區分開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與大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不同,中學生這一群體的獨特性并沒有體現出來,例如語言學的角度出發的文獻關注的是流行語本身,不涉及背后的群體區分,因而不能體現出中學生的特色來;從其他角度出發的文章因為內容有巨大的趨同性,例如上文提到的來源無非是大眾傳媒,同輩群體,地域文化等等,與大學生流行語的研究成果幾乎一致。這也并不是說大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燦爛研究成果雖不能借鑒,流行語文化,其作為一種亞文化類型在大學校園的存在極為廣泛,它的內容豐富,表現形式更為多樣。這給予了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的方向指導,中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研究可以以大學生流行語亞文化的研究成果為導向,探尋自身獨有的亞文化性質,區分出中學生與大學生的差異,豐富學生亞文化的研究成果,為教育領域一些問題的解決提供可行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胡疆鋒,陸道夫.抵抗風格收編—英國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關鍵詞解讀[J].文化研究,2006:87.
[3]黃瑞玲,亞文化:概念及其變遷[J].國外理論動態,2013:44-48.
[4]郭雯.淺談學生文化[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0,05:30-31.
[5]岳璐,蔣超.流行文化對農村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基于兩所農村中學的調查[J].青年探索索,2013,04:17-22.
[6]沈杰,楊長征.“2001年中國青年十大流行語”評選與分析報告[J].中國青研究,2002,05:6-9.
作者簡介:王欣(1993年6月-)女,漢,江蘇,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