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胡明蓉
【摘要】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高校教育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問題,即過于注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往往忽略了科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教育。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還制約了高校的科學發展,不利于人類文明長遠發展。加強高校人文關懷教育,需要審視歷史,立足當下,與時俱進,不斷提出新對策。
【關鍵詞】人文關懷教育缺失 影響 對策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06-02
自人類文明開始現代化的進程之后,現代化的壓力一直迫使大學片面地服務于市場經濟與民族國家之間的發展競爭,造成了高校教育中人文關懷教育的嚴重缺失。這對高校教育的科學發展是不利的,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智地認識這一客觀現象,呼吁人文關懷教育的回歸。
一、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缺失
1.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大清王朝被侵略者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便開始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代化文化選擇,模仿西方大學理念與制度建立中國式大學,而這些高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培養技術性人才,憑借器物文明發展經濟,促使中國富強。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極端推崇西方的科學、民主精神,徹底批判了自古以來重人文倫理、輕科技工商的做法[1]。這對我國近代教育影響很大,使教育極端重視實用性,而忽視人文關懷教育的重要性。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工具主義理性觀在中國便理所當然地實現了對歷來高校教育的侵蝕,高校精神急劇退化,人文教育缺失。
20世紀中葉,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初步探索。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滲透到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每一個領域。高校教育也受其影響,普遍重視關于科技知識的物理學、機械學、動力學等科學領域學科,相反,“人文學科長期壟斷大學教育話語霸權的風光不再,步步退縮,困于一隅,成為大學中最為落魄和寂寞的學科群以及學科共同體[2]。”現階段,中國的經濟處于轉型時期,注重市場經濟發展,高校人文關懷教育依然不容樂觀。
2.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現狀
21世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掀開了新的篇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高校教育深受市場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技術教育和工具教育占據著主體地位,科學教育中的人文關懷教育情愫處于邊緣地帶,實用技能的學習掌握備受關注,被當作謀求自身物質利益的“翹板”,甚至被現代人當作進入功利社會的“敲門磚”。正如尼采所說,“大學成了精神退化的工場,” 不同的人在里面身兼著不同的工作,只是極大忽略了人文關懷。具體表現在現代中國高校有工科類大學但是沒有純粹的文科類大學,以及高校學生對專業學科選擇的人數對比和高校教師學科執教人數對比。當前,普遍高校技能化強、科技領域的學科人數居多,而以人文關懷教育為主的學科人數相對較少,存在著“重科技、輕人文,重專業、輕教養”的風氣。這相對造成了科技知識分子和人文知識分子的不平等,是高校教育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失誤。
二、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不屬于工人的本質[3]。”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一停止,人們就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勞動。而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們在勞動中也不屬于他們自己,而是屬于別人。他的活動屬于別人,這種活動是自身的喪失。從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來看,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的缺失,體現了“教育的外在化”,功利主義膨脹,不利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與社會關系的建立。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也指出:“當大學與企業結合得過于緊密,學術上又過于反映出實用性的時候,大學的創造性就會枯竭。”的確,高校教育應當警惕“現代大學危機”。高校過度重視科學教育,尤其是對人文關懷教育的逐漸冷漠與淡化,必然會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學生能力的單一性,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算計,最終影響到和諧校園環境的建設,甚至關系高校的存亡。
三、加強人文關懷教育的對策
1.對現代高校進行準確定性與定位
現代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現狀,是與長期對高校性質混淆和位序混亂直接相關的。受歷史和現實的影響,絕大部分高校在適應社會變革的過程中幾乎已經演變成了克拉克科爾所陳述的“多元化巨型大學”,大學成為在若干種意義上的多元結構[4],已經不再是一個有著特殊使命與文化沉淀的獨立體,不再主要擔負人文教化的文化使命,人文關懷教育缺失,偏離了傳承文明,美化人性的宗旨。 筆者認為:對高校進行重新的正確認識與定性、定位是解決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缺失的首要關節,是進行加強高校人文關懷教育的必要前提。
2.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進行改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不僅是關系我國處于重大轉型時期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同時也是關系高校教育的一場深刻變革。五大發展理念作為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思想結晶,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因此,筆者認為:高校“重實輕文”的教育理念造成了人文關懷教育嚴重缺失,可以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教育改革,兼顧科學教育與人文關懷教育的科學建設發展,以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納入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的教育,既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也注重培養學生對生存環境的人文關懷,全面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和諧校園的建設。
3.以貫穿中西的觀念挖掘人文價值
我國近代以來的教育極大忽視了人文教育對人的發展、對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乃至世界優秀文化缺少深入研究和挖掘。筆者認為,當前高校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準則,恢復教育初衷,從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中汲取人性的光輝,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貫穿中西,充分挖掘人文價值,培養有人文關懷情愫的專業型人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加強對人文關懷教育的政策扶持
加強高校人文關懷教育,不僅僅是高校自身的適時變革重建,也需要國家層面的鼓勵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一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和先進技術,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沒有優秀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不打自垮[5]”。可見,人文精神的培養在高校教育中占有著重要地位,是決定大學生個人發展方向的內在因素,而實用型教育只是一個重要外因。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其中注重加大對人文性質學科類的投入,重點培養科學教育中大學生的人文關懷情愫,使人文關懷教育立于科學教育的基礎地位,引領科學教育,統籌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高校教育宗旨的重歸,實現大學生的良性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加強人文關懷教育的意義
“教育必須培養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養人們適應傳統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著眼于實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傳授知識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的自我性、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他們能在目前還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自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6]。科學教育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關鍵性環節,高校的科學教育為市場輸送了大量的專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促進了國家重要領域的現代化發展。但人文教育對人和社會的長遠發展意義更大,人文教育可以凈化大學生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陶冶情操、砥礪品行、提升道德,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祖國輸送了大量的能夠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性人才。兩者之中,人文關懷教育是基礎,是宗旨,科學教育只有更多的體現人文關懷教育,才更有利于個人發展、學校發展、社會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天威,王守紀. 關于加強人文關懷教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8,07:21-22.
[2]閻光才.大學的人文之旅——大學本科教育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重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導論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作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克拉克·科爾.大學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6.
[5]楊叔子.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N] .羊城晚報,2002-12 -29 .
[6]李工真.德意志大學與德意志現代化[A].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一卷)[C].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6.51-52.
作者簡介:李超(1993-),男,彝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人,西華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歷史基本問題研究;胡明蓉(1991-),女,羌族,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徐塘羌族鄉人,西華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