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楠 許丹寧 田允波
【摘要】為配合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步伐,需要對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進行改革。本文從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相應對策等方面,對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手段,旨在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培養模式改革 虛擬仿真 PBL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31-02
動物科學專業是我校的一個特色專業,著重培養適應市場經濟及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掌握畜禽養殖、疫病防控等基本技能的實踐型人才,為契合培養目標,同時積極響應學校“注重實踐,培養有真實學識人才”的辦學理念,近年來一直在不斷修訂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了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模式(簡稱3+1培養模式)改革,在這一背景下,專業課程的理論學時數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刪減,而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是面向大一新生的第一門基礎專業課程,課程本身內容繁多枯燥,難于學習記憶,因此,如何更好地設計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據此,本文就傳統課堂講授方式難以滿足新培養模式下教學的要求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改革初期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1. 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的固有難點
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是研究正常狀態下畜禽機體的形態、結構、器官的位置關系和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記憶大量的專業詞匯,并理解各器官系統之間的聯系及功能結構,這對還未完全適應大學教育方式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很大,造成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只能形成短期記憶,或是死記硬背根本難以理解帶教老師講解的內容,除此之外,對于這門相對知識含量大、內容抽象、相對枯燥的學科來說,帶教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很多重要知識點無法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闡述清楚,例如在講授骨骼結構部分時,單純靠教師的講解及圖片展示不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講授內容,缺乏直觀的教學手段,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較為吃力。
2.改革模式下面臨的理論教學和實驗課時縮減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國很多高等院校的專業課學時都有所縮減,尤其我校動科專業開始實行“3+1”培養模式后,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的總課時由99學時縮減到48學時,實驗學時也由48學時縮減為16學時,總學時、理論學時及實驗學時分別較設課之初縮減了51.52 %、37.25 %、66.67 %(見圖1),在這門同時涵蓋了宏觀和微觀解剖的課程里,大量縮減教學課時隨之帶來的弊端就是教師講解深度降低、授課速度加快,只能挑重點中的重點進行講授,增加了課外自學內容,這樣的授課安排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勢必造成對理論內容掌握的熟練程度降低,而學生面對高強度、高密度的授課速度,容易造成抵觸情緒,不能很好地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框架。
3.示教標本種類和數量不足,陳舊標本有待更新
我國大部分農業高等院校使用的示教標本都是牛、馬、豬等大中型動物,本門課程相對其他畜牧獸醫專業課程來說是冷門課程,學校對課程教學投入較少,導致很長時間標本不能更新換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產業的升級,禽、兔等產業化程度高的經濟動物和犬、貓等寵物產業發展迅速,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在這種大背景下,教學過程中應順應時代要求,引進更多動物的骨骼、肌肉、器官標本,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我校的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并未設置獨立的教學研究室,教學中所使用的示教標本基本是上世紀80年代存留下來的大動物標本,之后并未對本課程教學進行過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導致教學器材嚴重滯后,常常會出現一個班的學生僅使用一套示教標本,組織切片通常是5~6個人輪流傳看,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通常會出現應付了事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二、在改革中多管齊下,提出應對措施
1.利用標本、模型、實驗動物和虛擬仿真技術開展直觀性教學
在教學課時急劇縮減的情況下,教學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開展直觀性教學。建議將授課地點改在實驗室進行,對于宏觀解剖學部分,可購買或制作畜禽骨骼、肌肉、器官標本在課堂上進行直觀教學,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些器官標本經過凍干或者浸制之后和最初原始形態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還可根據課程需要臨時購買畜禽的新鮮內臟,如心、肝、消化器官等,在授課的同時展示這些器官,并且可以對比不同種類畜禽器官、系統的差異性。與此同時,還可建立動物的虛擬立體模型用于理論教學過程,可充分展示一些實體示教標本不易展示的內部細微結構,早在2005年世界第一例“數字可視化豬”的數據采集就已投入使用[1],“數字化新西蘭兔”的數據采集工作于2014年由連國云完成[2],牛椎骨的立體模型、頭骨的三維重建和股骨的三維模型也已投入使用,但這些大型家畜全部整體結構的數據采集工作還在繼續當中,隨著數據采集工作的進一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投入實際教學過程中。上述這些虛擬仿真技術成果可為宏觀解剖學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將極大豐富講課內容。
對于組織胚胎學部分,應建立顯微可視化教學系統,教師在授課的同時,可直接指導學生通過顯微觀察組織切片,將實驗課中的部分內容直接與理論教學接軌,緩解實驗學時壓縮帶來的壓力,也能使學生加深記憶,從而減輕學習負擔。
2.應用問題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增加與學生的互動
問題教學法旨在通過“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進行討論式和啟發式相互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以問題為中心開展討論,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問題的能力。在國內被廣泛應用于畜禽呼吸系統檢查實驗教學、獸醫病理學、獸醫臨床診斷學、中藥藥理學、家畜消化系統解剖、內臟器官解剖學等領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決定了教師一定是授課的主體,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課程又存在枯燥、信息量大、專業術語難以理解等特點,這很容易形成教師在講臺滔滔不絕的講課,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狀態,而PBL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平等的地位,極大地提高學生聽課和參與課程討論的熱情。然而,PBL也非常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只有個別學生積極參與,而大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局面,這就需要進一步改進PBL教學法,例如將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并入平時考核成績中,利用回答問題、參與互動的得分來代替平時考核成績,這樣可增加學生的危機意識,集中注意力,能更好地與教師進行課堂互動,也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還可安排“課上5分鐘”等教學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對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編排簡潔生動的PPT小課件,用自己的理解來復習過往重要知識點,這可極大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課后復習和預習的主動性,使學生不再反感枯燥的理論學習活動。
3.從教師自身角度豐富教學方法,改進實驗教學內容
帶教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及熟練程度對教學活動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對教授內容的重點難點應該做到講看結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耳聽教師講,眼看書、看圖、看模型,做到邊聽課邊思考。與此同時,啟發學生運用多種記憶方法來幫助記憶,例如:畫圖記憶法,如股骨的大轉子、小轉子等內容;對比記憶法,如前后肢骨骼及關節的名稱進行對比記憶,多室胃、單室胃對比記憶,還可與人類解剖學對比記憶,使學生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還能夠更加了解自身的解剖結構。
實驗課在本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實驗教學課時縮減程度大,不得不精簡實驗教學內容,因此,對實驗課程的安排也應隨著改革而重新調整,以往宏觀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實驗內容分開進行授課,在改革后應進行合并,對于同一器官系統,應將宏觀和微觀實驗內容進行融合,這樣可豐富實驗課內容,同時節約教學時間,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與此同時,應加大實驗教學經費的投入,購買更多的實驗活體動物,豐富動物種類,讓學生自己動手解剖,提高感觀認識,摒棄之前教師示教解剖,而學生觀看的教學形式,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程度,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將理論課堂中學習的內容融于實踐,幫助加深知識的理解程度。實驗教師應采用隨堂測驗的形式對實驗內容進行考核,既能提高實驗動物的利用率,也防止發生實驗報告互相抄襲的弊端。
三、結語
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的傳統教學方式為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學習,學生缺乏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講授的內容體量巨大且抽象,對于新入學的學生來說不便于理解,大部分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學習相關知識;標本數量和種類的匱乏又會加劇學生對于解剖學知識的學習難度。針對以上種種問題,為了提升學生對動物解剖學的學習熱情和增強學生對于所教授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需要進行一些調整。而這可以通過增加標本的數量和種類或者是構建畜禽的虛擬仿真模型或者三維立體模型來加深學生對于畜禽一些組織器官的認識。與此同時,應用問題教學法,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一份子,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之中,可以達到課堂氣氛的提升和知識點記憶的雙重功效。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都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任務,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的確定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才能使傳統課程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建勛, 徐凱, 邱宗國.世界首個三維可視化的數字豬[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25(3):69-73.
[2] 連國云.數字化新西蘭家兔的三維結構重建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 2014, 17(12):24-26.
[3] 蘇楊生, 宋斯偉, 李穎, 等.牛骨骼模型三維數字化重建[J].黑龍江畜牧獸醫, 2015, (09):249-250.
[4] 張蕾.動物骨骼三維重建的探索[J].四川文物, 2014, (06):81-83.
[5] 付大鵬, 樊海燕.基于反求工程的動物腿骨三維實體重建與分析[J]. , 2012, 18:49-51.[J].制造業自動化, 2012, 34(18):49-51.
[6]侯潔, 徐東, 唐銘燕, 等.結合教學法在消化內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2(5):414-416.
[7]聶曉晶, 余自華, 王承峰.基于構建的兒科學實習教學[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2, 12(3):556-557.
[8]張彥慧, 符皎榮, 鄭小桃, 等.教學法在基礎醫學中的應用[J].中古醫藥導報, 2008, 5(17):108-109.
[9]馮蕊, 張穎, 李凡, 等.臨床互動式教學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 2012, 32(5):587-589.
[10]程麗, 王莉, 胡曉松.教學法在病理開放型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9, 28(4):103-105.
[11]黃亞玲, 劉亞玲.中國學生應用教學方法可行性論證[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7, 2(21):3-4.
[12] 李濤, 杭超, 陳榮.CBL+PBL教學法在家畜消化系統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畜牧, 2015, (18):53-55.
[13]魏華, 高明.家畜解剖學》實踐教學改進的探索[J].中國科技信息, 2010, 32(12):271-271.
[14] 胡傳活, 宋小白, 黎宗強, 等.基于PBL教學法的家畜解剖學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11, 28(08):129-132.
[15] 王雪蓮.如何突破家畜解剖生理課的教學難點[J].養殖結束顧問, 2008, 153(11):153-153.
基金項目:廣東省水禽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項目編號:2017B0303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