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中的調查是基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改革而進行的,是針對師范院校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而進行的有益嘗試。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堂實踐 實效調查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040-01
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設以來,我在所教班級開展多種課堂實踐教學的嘗試,對各種實踐教學進行認真設計,加強過程監控和總結反思,根據學生意見及時調整和改進。在具體實施中,每個學期根據不同教學對象設計布置相應的實踐任務。根據學生總結反饋和問卷調查,對實施情況分析如下:
一、學生評價分析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課堂中的案例分析還是話題討論,都在很大程度上發散學生思維,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興趣點,因興趣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小組實踐活動中,同學反饋,體驗情境,豐富自身知識,對問題的看法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一方面,小組合作完成一個主題,需要分工組織協調,培養合作意識。另一方面,深挖主題進行展示,具有一定的研究性,體現大學中“學”的特點。
3.加深學生的自我認識。課前五分鐘的活動,參與的同學普遍認為通過關注自己和社會生活,從中找到意義和價值分享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將課程內容有效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加深了對課程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對自我認識進一步加強。
二、問卷調查分析
為更準確規范的了解學生對課堂實踐教學的態度和評價,我制作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具體方法是由任課教師向所教班級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現場填寫并回收問卷,調查問卷設置15個問題,內容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學生對課堂實踐教學的態度;學生對課堂實踐教學的要求;學生對小組實踐活動的反應;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后的自我評價[1]。調查對象是玉溪師范學院已修“基礎”課的學生,發放問卷560份,有效回收552份,有效回收率98.57%。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學生對課堂實踐教學的態度
絕大多數學生(92.1%)認為“基礎”課的課堂實踐教學是很有必要的,是課堂理論教學的有效補充,所以教師應有信心并加強對課堂實踐教學的設計,充分激發學生對“基礎”課課堂的興趣。
2.學生對小組實踐活動選題的要求
在小組實踐活動選題中,老師給定范圍由自己確定選題和自定題目的占43.9%;老師給出幾個題目自己選擇一個題目占40.7%;自己選題自定題目占12.1%;老師布置命題作業占3.2%。可見,學生更喜歡有一定自主性的實踐形式,在教師給出一定范圍或主題的基礎上學生能自由選擇的形式更受學生歡迎。
3.學生對小組實踐活動的建議
88.9%的學生認為以小組的形式來學習和完成實踐任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83.3%的學生認為學習小組應由學生自己組合,小組成員可以是同班(專業班)同學、同專業同學或不同專業同學都有,以便于交流、開拓視野、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小組成員以6~7人為佳,小組共同完成實踐活動并進行課堂展示。
4.學生完成作業后的自我評價
認為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實踐任務對自己很有幫助31.1 %;沒有幫助3.8%;從同學身上學到了東西并能比較出自己的不足78.1%;可以互相交流產生許多新的想法71.7%;可以學會與人交往59.4 %;得到很大鍛煉 43.0 %;沒有鍛煉 2.6%;可以偷懶4.5%;可以依賴他人4.8%。
三、實施“基礎”課堂實踐教學的啟示
1.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為課堂實踐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是實踐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主體,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模式而言,“基礎”課的課堂實踐教學對任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提高理論功底、改變知識結構、加強學科研究、關注學生成長。因此,“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是任課教師的職業素養的提高[2]。
2.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從大一學生的心智特點來看,學習動機不強,課堂投入度不高;從思維特點來看,大一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容易接受感性、具體的事物,動手能力強。鑒于此,“基礎”課課程不僅要注重理論講授,還要注重以團隊合作的課堂實踐教學,通過多項實踐任務的完成,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熱情,學習意識從被動轉向主動,充分發揮其主體性。
總之,“基礎”課的課堂實踐教學是提高“基礎”課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益探索和實踐,體現了當代大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實效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到重要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侯盧旭等.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探討[J].北京教育,2012,(5):47-48.
[2] 黃蓉生,白顯良. 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的幾點思考[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 11.
基金項目:玉溪師范學院應用轉型發展實踐課程建設教學改革項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建設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探究》;項目編號:JGXM201634。
作者簡介:趙玨(1986-),女,白族,云南騰沖人,講師,法學碩士,單位:玉溪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向:大學生德育與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