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強強
【摘要】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集體能、藝能、知能、氣質于一體,對青少年各方面素質均起著促進作用。舞蹈教育在小學教育中,能更好地更形象地培養學生的品德性格,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智力、表現能力,讓小學生感知美、表現美。而在中學,學生各方面都是形成期,學生在舞蹈教育中的訓練、表演、創作都能開發學生的各方面的潛力在能力,讓中學生認識美、感受美,用心表現美。總之普及舞蹈教育在中小學階段,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讓學生在舞蹈中真實地感受美、認識美、理解美、表現美。
【關鍵詞】普及舞蹈教育 用心去舞 克服成人化 賞識教育 多媒體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92-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加強和重視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勢在必行。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眾多的舞蹈大多來自專業演出團體,屬于普通中小學生的屈指可數,即使有也是出自舞蹈隊或舞蹈小組等,那么幾個“頗有舞蹈天分”的學生在跳,而廣大的喜歡舞蹈的學生卻被置之度外,只能暗嘆自己不如別人。如果學校本身就有這門課,那么不僅能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而且可能使其成為專業院校的后備軍,同時提高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因此,重視和普及舞蹈教育工作,在中小學開設舞蹈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將對孩子們全面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有自成體系的教育作用。
1.舞蹈訓練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其自制、自持能力及意志品質。少年兒童好奇心強,好動,愛模仿,表現欲強,通過舞蹈課,除了能滿足其以上特征外,表演性舞蹈的學習使學生出大力,流大汗,每個動作都要反復進行訓練,付出辛勤的勞動,還能培養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使其意志品質得到鍛煉。
2.增強集體榮譽感。少兒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為主,在排練演出中形成一定的集體。一個舞蹈節目排練演出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可以增強集體向心力,以集體成功為榮。按學習遷移規律,在舞蹈舞蹈排練中形成的集體榮譽感可以遷移班集體、校集體,甚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集體榮譽感上去。
3.增強體質,改變不良姿態,使其動作協調優美。少兒身體處在迅速生長發育時期,體內新陳代謝旺盛,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體育當然有以上功效,但體育不免帶有身體的側重點:即身體某一部位得到強化,而另有一些地方卻得不到明顯的鍛煉。而舞蹈的體形訓練中,一般都是正反兩方面都要進行的,所以身體左右兩側發展均衡。舞蹈男女角色定位不同,符合男陽剛女陰柔的特點而體育除了在指標上有所不同外,男女一視同仁。舞蹈又有或悠揚或奔放的音樂伴奏,更能受到少兒的青睞。
4.通過欣賞優秀舞蹈,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民族自尊意識,感受民族舞蹈魅力,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氣韻,開闊視野,團結各族人民,保存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在繼承基礎上不斷將其發揚光大,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5.即興舞蹈的創編,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感情的表達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也可以在其中得到鍛煉,讓孩子盡情歡樂,盡情表現出他們的思想感情,回歸少兒本性,使其個性得到發展。
二、舞蹈與其他藝術美育互相關聯,更能適合中小學生的要求
1.舞蹈與體育的關系。
體育中的自由體操、藝術體操更是酷似舞蹈。但體育不能替代舞蹈,因為舞蹈重在抒發感情,而體育則注重動作技巧,很少與個人感情掛鉤。現在,九年制義務教育體育課程中,增加了舞蹈和韻律活動的教學內容,一是考慮了體育與藝術結構的趨勢,二是考慮了體育不能替代舞蹈教學,第三表明了中小學教育對舞蹈的需求。
2.舞蹈與音樂的關系及比較。
明朱載堉說:“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不能言。”近代則有“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之說,說明音樂對舞蹈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舞蹈的同時,亦受到音樂的熏陶,在某種程度上說,舞蹈亦用來解釋音樂,借用我國著名音樂家吳祖強的話說:“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在舞蹈藝術中,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音樂的形體,一個有形是反映與人的指揮的至美的藝術想象產物之一。”可見舞蹈與音樂的關系之密切。目前,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段的音樂課也有韻律操及唱游、歌舞形式,但在中學就只有音樂課,且以欣賞、唱歌、理論為主,中學生正處于生理變聲期,即使是在唱歌時都有只張嘴不出聲的現象,舞蹈因是身體姿態語言的運用,能使學生情緒振奮,更投其所好,使其認真學習。
3.舞蹈與美術的關系。
舞蹈以動的畫面來展示,而美術則用靜止的造型構圖來表達感情。服飾、布景、燈光、道具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術在這方面起著展示舞蹈作品所處時代、環境、民族、人物身份及展現人物思想感情和推動舞蹈情節發展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欣賞舞蹈要比欣賞美術作品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并投入其中。道具的運用亦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4.舞蹈與文學的關系。
舞蹈所表現的“詩情畫意”,就是文學的因素。實際上任何舞蹈作品,就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一個文學作品需要一定的文學修養才能展現其內涵,特別是詩歌的韻律美、修辭美、意境美,都可以用各種舞姿來表現,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普及舞蹈教育要從中小學抓起,素質修養的培養提高不能缺少舞蹈教育。雖然目前還存在不少的困難,但是只要有社會對舞蹈教育作用的認可、關心和支持,舞蹈教育一定能像音樂、美術、體育一樣成為自成體系的一門學科,為我國的素質教育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本文為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生舞蹈教學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立項號:[2017]PLG45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