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雨 公孫一霏
【摘要】本文基于同伴關系觀察兒童在學校各個方面的表現。首先列舉了四種理論觀點,作為一個框架理解兒童的同伴關系。其次探討了兒童友誼的含義和作用。學齡前兒童的友誼趨向于建立在共同活動之中,而低年級兒童的友誼都基于更抽象的特點。最后論述了兒童的同伴群體,包括其在兒童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同伴群體的層次性和同伴關系中的問題。
【關鍵詞】同伴關系 友誼 同伴群體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19-02
在幼兒三歲以后,一系列支持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的能力和技能開始出現。幼兒在此期間掌握的語言,促使他們與同伴交往需求和愿望的能力。同時,幼兒自我偏好和自我意識發展。在第四第五年,幼兒心理理論或理解那些不同于自我認識和想法的能力發展,這時幼兒開始意識到其他人也有自我意識并可以感知與自我不同的看法。隨著記憶能力和分類能力的提高,幼兒開始能夠在游戲中遵循規則,并建構與同伴的游戲經驗。在這幾年運動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幼兒在成人看護中的獨立性,增進幼兒對同伴的依賴。當兒童進入小學后,交往、認知、情感的成熟使兒童理解他人的需要和目標,并且開始重塑自身行為去適應他們的同伴。從三歲進入群體組織到八歲,兒童興趣逐漸從看護他們的家長轉移到日常圍繞他們的同伴。在幼兒園和小學初年級,同伴關系和友誼的重要性日益增強。這個時期和諧的同伴互動和令人滿意的友誼通常與其他許多能力發展聯系到一起。
一、關于兒童同伴關系的理論觀點
近年來,很多觀點都被應用于研究和支持兒童同伴關系發展,本文列舉以下四種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社會學習理論、社會信息加工理論、社會網絡與生態系統理論。
在社會學習理論中,成人作為一個榜樣發揮作用,通過示范適當的行為和構建環境的方式,鼓勵兒童適當的行為。同伴也可能作為兒童學習的榜樣。當看到同伴在困難情境中取得成功,這可能鼓勵兒童采用相似的計劃。社會學習理論已經在教育工作者如何指導兒童社會化和支持兒童發展與他人關系的技能,包括與同伴的關系技能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社會信息加工理論指出兒童獲得社會經驗在很大程度上與獲得認知相一致。利用記憶、規則、和現有的知識和架構,兒童解釋線索、設定目標,并選擇和執行回應。當兒童解釋社會線索準確,設置適當的目標,并采用親社會的反應,他們能和同伴友好相處。從社會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來看,成人的作用是幫助兒童正確理解社會線索,設定目標,并適當的回應。
社會網絡觀點認為兒童的友誼內嵌在較大同伴群體中。相互式友誼是具有某些共同特點的群組的一部分。年幼的兒童可能會圍繞興趣組織他們的團體,如體育或藝術。在有共同特征和興趣的群體中,兒童通過建立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分組,構建社會觀念,在游戲中施加命令。
生態學理論認為兒童發展作為參與者,其自身的特點與其他人和環境的交互隨時間推移。發展是兒童和其環境之間日益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兒童積極參與的環境如家里和學校,其影響比間接參與的環境比如父母的工作場所或政府機構要大。環境支持孩子的發展,因為成年人,特別是家長和教師,作為保護者和促進者,在兒童的日常交往中提供支持性的關系。
哪一種觀點對早期教育的教師是最有用的?事實上,當代教師需要從這些方法中獲得一個抓手,以支持兒童的社會需求。教師的最初作用是一個熟練的觀察者。教師觀察友誼質量和兒童的學習、游戲,促進或干預了每個兒童的最佳發展。
二、友誼
友誼在兒童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8歲兒童開始了解友誼的意義并成為一個朋友。研究表明友誼不同于同伴關系,它可為兒童在學校的社會和學業發展提供幫助。友誼可以在壓力的時候提供支持,教會那些在群組中難以學到的社會技能,有助于防止孤獨,并保護孩子免受欺凌和其他負面影響。可能是兒童的互惠(reciprocal nature)性質,使友誼有利于兒童的發展。事實上,研究經常從孩子共同認可另一個同伴是“朋友”的角度測量友誼。有一個朋友可以緩沖過渡到學校時害羞的影響,并提供一個安全空間,讓兒童學習和實踐新的社會技能。在友誼的背景下,孩子們可以安全地嘗試與社會交往,學習社會規則和期望,并發展一種對利益的評估和互惠關系的需求。
有些孩子容易發展友誼。那些懂得調控自己行為和情緒的兒童,以及那些傾向于輕松應對新情境的兒童,能夠與同伴建立恰當的關系。這些兒童跟那些難以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兒童相比,能夠正確辨別同伴情緒并且表現出更好的合作技能。那些組織游戲活動,分享設備和材料,并注意和贊賞同伴努力的兒童更可能在班級中擁有朋友。這些兒童也更可能回應其他兒童發起的游戲,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游戲中。
一些兒童在發展友誼方面存在困難,至少部分歸因于其氣質特征。舉例來說,自我控制較差和傾向于表達消極感情的兒童,在社會交往中往往難以做出好的選擇,當情感需求很高的時候,會選擇從同伴中退出。容易害怕,或者害羞的兒童,不太可能尋求同伴接納并可能退出社交情境。持續注意困難可能會導致一些兒童在活動之間游移,而不與同伴接觸。
早期教育中友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惠關系”或孩子相互認可對方為朋友的關系。年幼的兒童在兩人關系和小團體中游戲,逐漸建立起大團體。兒童傾向于選擇和自己有相同興趣和交往方式的人“像他們一樣”作為朋友,這種傾向被稱為“同質性”(homophily)。 、兒童更多的和有相同性格特點的同伴游戲。在學齡前,“受歡迎”的兒童,或那些被經常提名的被喜歡的同齡人,更可能與其他受歡迎的兒童游戲。
三、同伴群體中的游戲
兒童無論是獨自一人或與同伴一起都喜歡游戲。發展科學區分了兒童游戲參與的形式和水平。Smilansky and Shefatya (1990)闡釋了四種基本游戲形式:機能或探索性游戲,建構游戲,戲劇游戲,規則游戲。兒童在機能游戲中探索物理環境和其中的物體。建構游戲引發創造,比如搭積木或者繪畫。在戲劇游戲中,兒童模仿、假裝、并且重新審視他們已經獲得的經驗。規則游戲中,從棋盤游戲到籃球,都要求嚴格遵守既定的規則和程序。Pellegrini (1987)增加了第五種游戲形式,追逐打鬧游戲(rough-and-tumble play),其在早期教育時期也較為常見。
Parten (1932)將游戲中兒童社會參與分為六個水平:不參與、旁觀、獨自(非社會性),平行、聯合、合作水平的游戲包括了不止一個兒童。不參與的兒童看起來既不游戲也不在觀察別人,旁觀者可能會和正在游戲的兒童交談但不會參與游戲。獨自游戲的兒童極少關注旁邊正在游戲的兒童的活動。在平行游戲中,兒童在另一個兒童旁邊玩類似的游戲,而聯合游戲中,兒童在一個松散的組織群體中有相同活動和興趣。兒童的合作游戲,是最高的游戲形式,以相互決定的、明確的角色和規則為標志。
在早期教育時期,兒童發展從最初的非社會性游戲水平到社會性占主導的游戲水平;然而,兒童獨自游戲還是很常見。在自由游戲中,學齡前兒童經常參與單獨的建構游戲,幼兒園適齡兒童單獨游戲要比群組游戲多。在學齡前時期,兒童維持游戲順序、輪流,遵守規則的能力支持他們越來越多的參與戲劇游戲和規則游戲。
參與社會性游戲需要獲得正在進行中的群組游戲的許可。那些最初被排除在外的孩子們,只有一部分能設法獲得了參與游戲許可。成功參與到正在進行的游戲的兒童經常, 他們首先在附近進行平行的游戲,觀察群組的游戲。通過在旁邊從事類似的游戲,并與小組成員談論他們的活動,孩子們輕松進入該組的正在進行的游戲,并被接納。一旦被群組游戲接納,兒童清楚、適當和明顯的溝通;協商游戲的內容和方向;并保持情緒穩定對于留在群體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維持同伴群體游戲要求廣泛的社會,情感,認知技能。兒童必須經常輪流等待,和其他人的計劃保持一致,共享設備和材料。性格和自我調節影響兒童參與和維持和同伴的游戲。對新的或具有挑戰性的情境持謹慎態度的兒童有較少的同伴交往,并且經常獨自游戲。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兒童是首選的玩伴,可能是因為他們能更有效地協調糾紛并且容易相處。
四、同伴群體中的地位
在一些大的同伴群體中,一些孩子被喜歡,一些孩子不討人喜歡,大部分孩子在這兩者之間。兒童可能是領導者或遵從者;可能行使權力也可能順從。根據他們的表現,Strayer and Trudel (1984)認為兒童的社會交往有明顯地“層級地位”。在班級順序排行中,每個孩子都在低于他的孩子下占主導地位。在三歲時,很容易發現支配關系經常通過攻擊建立。五歲時,支配卻較少通過攻擊建立,因為兒童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社會地位上達成了默契。
同伴提名已經被應用于研究兒童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研究者讓兒童提名他們喜歡-不喜歡,或者不喜歡-喜歡的同伴作為游戲伙伴。受歡迎的兒童被很多孩子喜歡,只有少數不喜歡;被排斥的孩子則相反;被忽視的孩子,被同伴忽略,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大多數的孩子在平均范圍內,是一般“喜歡”和“不喜歡”中間評級。在交往中占主導地位的、被喜歡的孩子通常是友好的,合作的,樂于助人的。他們通過分享想法和回應他人相關交流清晰的溝通。盡管傾向于使用攻擊策略,占主導地位的幼兒往往被他們的同伴喜愛,更容易接觸到喜愛的活動和材料。在早期的小學階段,大多數孩子都不能容忍那些表現出不合群的、強迫性行為的兒童。
同伴排斥并不局限于那些以攻擊性、反社會的方式表現的孩子。不同于害羞、社交淡漠兒童在熟悉的環境下參加同伴活動,社交退縮兒童盡管有熟悉的環境和人,也是獨自一人。社交退縮兒童往往是在幼兒園同伴排斥的目標,這種情況持續到進入小學。
欺凌是同伴之間相處困難的另一種表現。雖然大多數孩子有時都經歷過同伴沖突,欺凌者使用身體和語言攻擊他們的受害者。欺負者經常對身體虛弱、膽小、焦慮、沒有朋友的受害者發泄憤怒、沖動行為。雖然欺凌在早期教育環境是比較常見的;研究表明,它是不太可能發生在教室和操場等成年人能監控和干預孩子的活動的地方。
合作的兒童通常比好反抗的兒童更受喜愛,學會和同伴相處需要時間和經驗。在新的社會情境下,孩子對別人的意圖做出決定,并做出相應的反應。當孩子們誤解同伴的行動或言論,發泄自己的負面情緒或憤怒回應,他們就很可能不被同伴接受。即使是那些傾向于表達消極情緒的孩子們在他們調節注意力和行為的時候也會受到同伴的喜歡。
參考文獻:
[1] Denham S A, Mckinley M, Couchoud E A, et 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edictors of preschool peer ratings.[J].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4):1145.
[2] Maureen Smith. Social and Emotional Competencies: Contributions to Young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s Peer Acceptance[J].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 2001, 12(1):49-72.
[3] Rubin K H, Bukowski W M, Parker J G. 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M]//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 Advanced Course. 2006:571-645.
[4]萬晶晶, 周宗奎. 國外兒童同伴關系研究進展[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2, 18(3):91-95.
[5]李志敏, 劉文, 林琳琳,等. 學前兒童互惠行為的發展、影響因素及教育啟示[J]. 學前教育研究, 2017(7):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