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飛云
【摘要】隨著轉基因食品的正式商業(yè)化,轉基因技術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普通民眾卻對其知之甚少。作為近年來最先進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ZA(2006)的主要測試領域即為科學素養(yǎng),其中便提到了轉基因技術,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在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基礎教材中,卻很少涉及到轉基因技術。筆者認為,將轉基因問題納入中小學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轉基因 教材 科學素養(yǎng) PIZA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56-02
一、轉基因技術發(fā)展迅速,我國民眾對其卻知之甚少
人口、資源、環(huán)境一直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而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技術革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1994年,延熟番茄的正式商業(yè)化意味著人類大規(guī)模利用轉基因生物的開始。1996年,轉基因作物開始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種植,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居全球第六,以轉基因棉花為主。此外,政府還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等四種轉基因物的進口安全證書。以大豆為例,目前我國大豆油市場中,轉基因大豆油占據了90%以上的份額。
盡管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開發(fā)在我國一直是政府資助和扶持的重點,由于知識的壁壘,當前關于轉基因議題的主要爭論大多限于部分學者之間,大眾聲音明顯微弱。由中國人民大學王玉清博士等于2004年8~9月在北京消費者進行的轉基因食品意識和態(tài)度調查中,有15.5%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不太了解的占49.4%,兩者達64.9%;一般了解的有32.8%;非常了解的只有2.3%,屬極少數。在非常了解的受訪者中以教育程度高者為多數,由此可以推知市場總體對轉基因生物和產品的了解程度會更低,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意識也十分有限。
二、PIZA(2006)引導學生關注轉基因問題
PISA是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于1997年創(chuàng)立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全球范圍進行的一項大型學生學習質量比較研究項目,“其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英國媒體將之喻為“教育界的世界杯”競賽。2006年PISA應用了一系列世界上最先進的教育測量理論和成熟的操作模式,重點評價科學素養(yǎng),其核心目標是“能力”采用基于情境的測試方法,在個人,社會和全球的背景中評價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所持有的價值觀。
有學者對科學素養(yǎng)評價 PISA(2006)試題的特征進行分析后認為,PISA評價突破了科學課程的學科知識領域的局限,而是盡可能地考察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中遇到的科學知識和概念,在科學知識檢測點選取的重要標準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度較高的知識;所選取的知識和應用領域應與生活持久相關,還提出了“至少十年以上”的參照時間。PISA(2006)試題中便提到了轉基因作物。試題內容如下:
自然保護團體提出了應當禁止新的轉基因玉米的要求。新型的強力除草劑使得自然種類的玉米也枯萎,而對轉基因玉米不產生影響。這種新的除草劑可使玉米田里絕大多數的雜草枯萎。自然保護者們聲稱,雜草是小動物、特別是昆蟲的食物,因此用于轉基因玉米的新的除草劑對環(huán)境是有害的。而支持轉基因玉米生產的人則聲稱,科學研究顯示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
以下的事項,提示了上述報道中所訴科學研究的詳細情況。
①全國有200塊田地種植玉米。②將這些田地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種植轉基因玉米,噴灑新型強力除草劑,另一部分種植自然玉米,噴灑以前用的除草劑。③使用新的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的蟲害數與使用以前用的除草劑的自然玉米的蟲害數大致相同。
問題1.上述報道描述的研究中,有意改變了的條件是什么?對此,請給“是”或“否”畫圈,以作出回答。
田地中昆蟲的數量 是 / 否
所使用除草劑的種類 是 / 否
問題2.全國有200塊田地種植了玉米。為什么科學家用大量田地進行實驗?請在以下A、B、C、D中選擇適當的答案,在字母上畫圈。
A 因為許多農戶想嘗試新的轉基因玉米
B 為了了解種植轉基因玉米可增產多少
C 為了盡可能的擴大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
D 為了使玉米在各種條件下種植
問題3.對以下項目多大程度上有興趣或關注過?在各項目后的1、2、3、4上畫圈選擇。
興趣度: 高 中 低 無
a)對學習植物轉基因過程的興趣與關注
1 2 3 4
b)對學習為什么某種植物不受除草劑的影響
1 2 3 4
c)更好地理解植物的交配與轉基因之間的不同
1 2 3 4
PISA(2006)這道試題基于現實問題情境,這道試題基于現實問題情境,前兩個問題主要考察了學生識別科學問題,科學地解釋現象,以及基于證據得出結論的能力;第二個問題考察了學生科學地解釋現象的能力。第三個問題考察學生對植物轉基因的興趣、對科學探究的支持,對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
筆者認為轉基因問題是提出較早,在全球范圍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情境息息相關,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度較高的科學知識。而且PISA(2006)是對國際15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首次全面評價,其目的是檢查學校科學教育為學生未來的成人生活做準備的情況,包括對科學技術發(fā)展、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但是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中對轉基因問題鮮少提及。人教版教材中,只有在高中階段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一書中才作為具體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
三、轉基因問題可作為科學讀物納入中小學教材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一經發(fā)布,便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所提到的“科學精神”與近年來提倡的“科學素養(yǎng)”其本質上具有一致性。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呢?顯然這不僅僅是理科教育的目標,文科教育同樣也肩負著這一重任。將轉基因問題納入中小學教材,筆者認為以科學讀物的形式納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1.轉基因技術其本身比較深奧,難以以理科教育內容納入中小學教材
轉基因技術作為現代新興生物技術,其理論基礎來源于進化論衍生來的分子生物學,涉及到基因片段、DNA片段、質粒、酶等多種微觀層面的概念,其技術原理比較復雜,中小學生還沒有接觸過這些概念,如果以理科教育的形式從技術原理的層面將轉基因技術納入中小學教材,學生恐怕難以理解。
2.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歷程符合科學讀物的基本要求
方明生老師曾在《科學讀物不是科學知識讀物》一文中系統介紹過日本科學教育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板倉圣宣的科學讀物論。板倉認為,科學讀物首先是寫人的故事,要有科學思想方法和實驗方法,科學讀物的內容可以涉及某個科學發(fā)現過程中科學家之間的觀點的對立、爭執(zhí)等包含人本性的內容,這樣的內容對于一般人來說也是感興趣的話題。
轉基因技術的發(fā)展即是如此,充滿著故事與爭議性。轉基因技術標志著不同種類生物的基因都能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進行重組,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特性,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類型。但隨著轉基因技術范圍逐漸從微生物領域轉到動物甚至是食品領域,并進行商業(yè)化推廣后,其已經遠遠超出純粹的技術范疇,而是變成了政治經濟問題,以及哲學與倫理問題。
美國“2061”計劃系列叢書之一《科學素養(yǎng)的標準》中認為,學習科學是一種智力活動和社會追求,即應用人類的智慧,解決當今世界存在的問題。在任何課程設置中,如果將科學素養(yǎng)作為目標之一,就應該把學習科學放在首要位置。當人們知道了科學家們怎樣從事自己的工作,尋求科學的結論,并且知道這些結論的局限性時,人們才有可能對科學的主張做出深思熟慮的反應,而不是簡單地排斥它們或者不加批評地接受它們。這或許說出了我們對轉基因技術應該有的態(tài)度。我們應該去學習它,了解它,然后在生活中做出自己的選擇。
當然,僅僅以科學讀物的形式將轉基因問題納入中小學教材是遠遠不夠的。
它只是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了解轉基因技術的窗戶。“隨著學習的深入,以及重要的科學概念的積累,人們就會有良好的科學意識,能在有生之年跟隨科學探索的步伐前進。”
參考文獻:
[1]薛達元.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葉敬忠,李華.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綜述與思考[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4(1).
[3]劉蒙.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PIZA(2006)試題分析及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譯.科學素養(yǎng)的標準[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1.6:3.
[5]蔡鐵權,蔡秋華.“科學素養(yǎng)說”和中學科學教育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
[6] 方明生.科學讀物不是科學知識讀物[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