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 要]構建農村群眾文化服務體系是新時期黨和政府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課題和任務。要大力加強新農村群眾文化體系建設,正視當前政府在農村群眾文化服務建設過程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對策方法。以便更好地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繁榮發展。
[關鍵詞]公共文化;構建;方法
一、群眾文化相關理論概述
(一)群眾文化的特性
在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群眾文化表現出了如下特性:首先,群眾文化具有傳承性。我國群眾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性,然而無論社會歷史變遷,群眾文化都具有深刻的傳承性,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內涵。其次,群眾文化具有主體性。群眾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的主體是人民,在群眾文化發展中,只有以人民為主題,才能促使其健康和諧發展。最后,群眾文化具有通俗性。群眾文化的場地較為樸素,沒有專業的設備和舞臺,不管是街道廣場還是偏僻農村,都是群眾文化發展的主要場所,因此具有通俗性,且內容豐富。
(二)群眾文化的功能分析
總體而言,群眾文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功能。首先,群眾文化具有娛樂交往功能。群眾文化能滿足大多數群眾的娛樂、交往需求,為他們提供交流平臺,增加信任感。其次,群眾文化具有自我實現功能。群眾文化的參與者在閑暇時間參與活動,沒有任何利害關系,這是他們滿足精神層次需求、實現自我的重要方式。最后,群眾文化具有審美教育功能。普通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在藝術活動中感受美,從而增加他們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水平。
二、我國群眾文化發展的現狀
群眾文化作為一種公益性事業,主要由政府主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不斷發展壯大。然而,現代社會,還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因素,制約著群眾文化的發展。一方面,大眾文化對群眾文化形成了一定的沖擊。21世紀以來,大眾傳媒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日常娛樂方式也相應改變,隨之而生的娛樂文化、大眾文化也使得我們逐漸淡化了群眾文化。大眾媒介促使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趨于一致,卻越來越多的出現了丑陋媚俗現象,道德觀逐漸傾斜,如芙蓉姐姐、甘露露、鳳姐等不雅人物。明星家暴、離婚等信息持續成為報紙頭條,這樣的新聞牢牢抓住了群眾的眼球,對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造成了負面影響。很多影視作品為了增加受眾,不乏血腥暴力內容,導致我國未成年人具有較高的犯罪率。上述現象對現階段群眾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制約著群眾文化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目前群眾文化理論的研究和建設較為滯后,專業人才比較缺乏。我國群眾文化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然而有關群眾文化理論的研究卻鳳毛麟角,政府相關部門對群眾文化的研究和發展還沒有完善的保障措施。同時,群眾文化的專業人才也是寥寥無幾,很多都是文藝工作者在退休后,利用業余時間在社區、街道組織文化活動。作為當代服務型政府,應該為廣大文化工作者解決上述問題,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群眾文化功能的建設策略探究
(一)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促進群眾文化功能建設
信息時代,大眾傳媒對人們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合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促進群眾文化功能的建設。目前一些電視綜藝節目非常受大眾的歡迎,那我們可以利用電視傳播媒介,來進行群眾通俗文化的推廣。例如,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的《舞蹈全民星》節目,以發揚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發展群眾文化為主要目的,參展節目都出自民間藝術家,而不是專業舞蹈演員,參演節目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入選《舞蹈全民星》的重要標準是藝術家們必須來自基層或者農村一線,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節目。在節目播出的過程中,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通過民間舞蹈文化的演出,向我國以及全世界的人們展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這實際上是群眾文化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發展的一種途徑,通過電視節目,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愛我國的民間傳統文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群眾文化功能的建設。
(二)利用公共文化設施,發展群眾文化
目前,我國在國家建設中已經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博物館群藝館等場地作為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陣地。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大眾文化和外來文化對群眾的生活形成了較大的影響,這使得博物館、群藝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審美教育作用。現階段,我們應該利用公共文化設施,充分調動群眾熱情,促進群眾文化的大力發展。各個地方的文化館可以定期組織多種公益性文化展覽和文化演出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從中體會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例如,在2012年,在河南文化廳的主導下由河南群眾藝術館組織的首屆河南民間藝術展,展覽免費面向群眾,包括民間布藝、剪紙、陶瓷、民間泥塑、木板年畫等傳統的民間優秀藝術,充分體現了民間藝人讓人敬佩的創造力。此類公益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能讓群眾在領會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的同時鑒賞美、感受美,培養健康積極的審美價值、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從而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讓群眾逐漸越來越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社會。如此一來,群眾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三)構建群眾文化功能發展完善機制
群眾文化的特性之一是自發性,但如果要促使其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其審美教育功能,那么離不開政府的主導、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群眾文化專業人才的參與,同時也與社會文化氛圍息息相關。因此,應該構建群眾文化功能發展的良好機制,促進群眾文化的建設發展。近些年,各級政府開始注意并重視群眾文化的發展,同時開始著手進行民間文化資源的吸收。如1987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的文化節,除了戲曲、芭蕾舞、戲劇等優秀藝術作品的表演意外,還會評選出群星獎、文華獎等獎項,用來鼓勵文化藝術工作者。同時,將“喜迎十藝節、全民共歡樂”作為口號來開展的我國群眾文化優秀作品展出表演,吸引了多地的群眾文化愛好者參與。演出節目來源于群眾生活,充分調動了群眾的熱情。在觀看節目時,群眾受到了真善美的引導,藝術修養隨之提升。各級政府應該再接再厲,再次基礎上合理規劃、積極組織,將群眾生活故事作為文化素材,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促使群眾文化活動自成體系,形成完善的發展機制,發揮群眾文化的審美教育功能。
四、結語
群眾文化的持續發展,有利于我國社會重建信任之塔,將人們從大眾傳媒等虛擬世界中解脫出來,重新感受現實生活的美好,引導人們建立起健康、樂觀、積極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卓祥騋,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寧波通訊》2006
[2]-積極探索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新路——寶應縣夏集鎮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做法和思考
[3]聶晶 -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創新研究《農業圖書情報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