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苗苗
[摘要]伴隨著投資總量的快速增長,一些地方的投資結構開始惡化,資金的實際利用率下降。一部經濟危機史就是一部泡沫經濟史。泡沫經濟醞釀經濟危機,當代金融危機的頻繁爆發深刻揭示了兩者的關系。泡沫現象的產生既有經濟規律的內在原因,也有認為政策的外在原因,并且泡沫產生的機制不同,最終的經濟影響不同。
[關鍵詞]泡沫經濟 金融危機 房地產
泡沫經濟是一個綜合性概念,也是時間和地域上相對的概念,局部性與系統性摻雜其間。從商品泡沫經濟、行業泡沫經濟,到系統泡沫經濟、國家泡沫經濟,直至全球性泡沫經濟,泡沫經濟展現出多樣式、多成因、多效應的復雜生態。
泡沫一詞可追溯至1720年發生在英國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當時南海公司在英國政府的授權下壟斷了了對西班牙的貿易權,對外鼓吹其利潤的高速增長,從而引發了對南海股票的空前熱潮。由于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持,經過一段事間其股價迅速下跌,猶如泡沫那樣迅速膨脹又迅速破滅。其他早期的泡沫現象還有荷蘭的“郁金香事件”,法國的“約翰.勞事件”。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各國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以及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使得泡沫經濟的發生更為頻繁,搏擊范圍更加廣泛,危害程度更加嚴重,處理對策更加復雜。泡沫經濟的根源在于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偏離,即虛擬資本超過現實資本所產生的虛擬價值部分。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投機甚至說是理性的投機行為所導致的資產泡沫可能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運行的。假定在一個經濟體系中整體的經濟增長很快,隨著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供給彈性越小的資產的價格就會增長的越快。在房地產貨股票市場上,市場上所交易的資產供應是有限的,至少在一定時間內是有限的。當交易人意識到未來的經濟增長必將帶動要素價格上漲時,交易商就會投資于這些資產,是的價格出現上漲。由于供給彈性較低,價格上漲速度比一般資產價格要快,推動市場對價格變動的預期,從而導致價格的循環上漲。注意這里對資產的需求不僅取決于收入和相對價格,而且收到預期價格變化率的影響,價格的上漲和下跌就會脫離基本面因素的作用,出現過度反應的特征。
泡沫經濟可能源自特定經濟活動。美國就出現過并購泡沫。兼并、收購本是經濟活動的常態。通過數度大規模并購,美國培植出汽車、鋼鐵、電子、石油、計算機、網絡、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大大提高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但是,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聯合并購掩蓋了企業自身的問題,從70年代末開始,不少超大型聯合企業走上了分拆之路。并購浪潮的結束伴隨著股市的暴跌。80年代,一些所謂的“企業狙擊手”出現,其并購的目的就是再度全部或分拆出售,方式則包括所謂的杠桿收購,動機常常是追求短期暴利。短期的股價上漲制造了巨大收益,但由于大量資金游離在生產領域之外,從事著高風險的“擊鼓傳花游戲”,并購的最終結果往往是財務困難和再度破產重組,經濟和社會損失慘重。
泡沫經濟也可能源自國家發展模式和國際資本流動。20世紀60年代后,廣大發展中國家大都通過舉借外債發展經濟。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失去償債能力,打破了“國家不會破產”的神話。繼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秘魯和智利等國也相繼宣布終止或推遲償還外債。在1982-1983年這場震撼世界的拉美債務危機中,近40個發展中國家要求重新安排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迅速提供援助,各債權銀行額外提供融資。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條件,拉美國家則實施緊縮政策,導致投資萎縮,失業攀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十年”。迄今為止,拉美大部分國家因國際債務危機而喪失了發展的基礎,他們曾經有過的“債務繁榮”再也未能出現。
泡沫經濟常常發端于某些特定產業。由于房地產業大多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與國民生活與財富積累息息相關,再加上它所涉及的上游和下游產業眾多,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較高,包括作為一國經濟核心的金融和保險行業,因而往往成為這樣的“高危產業”。經驗表明,房地產泡沫是極常見的經濟泡沫。日本金融業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嘗試自由化,推動房地產投資者的融資條件進一步寬松,并出現了我們在此后的房地產泡沫中反復看到的商業模式:連續降低利率,濫用杠桿作用,金融機構大面積違規,不動產抵押貸款膨脹,各類企業將大量資金投資房地產業,政府監管形同虛設,土地和稅收政策推波助瀾,大量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地產不滅”的神話為投資者廣為接受,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價格飛漲,號稱“賣掉東京就能買下美國”,股市、樓市雙雙飆升,等等。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此后開始漫長的經濟衰退。如同拉美國家一樣,日本也經歷了所謂的“失去的十年”,同樣迄今未能走出陰影。
縱觀歷史長河,泡沫經濟與金融危機的發生密不可分,在當代經濟中,依然存在由泡沫經濟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我們唯有以史為鑒,吸取教訓,充分利用宏觀政策及微觀政策,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從而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