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琴
[摘? ?要]韓國政府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增加非農收入,大力扶持鄉村旅游,積極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出臺一系列扶持鄉村旅游的政策。通過對韓國鄉村旅游的研究,為今后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韓國;鄉村旅游;特點;政策
一、韓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歷程
韓國的農業旅游最初是在城市近郊的農村,利用蔬菜瓜果的收獲季節進行現場買賣,上世紀年代中期開始自然而然地發展為周末農場、青少年自然學習場所、農漁村、民宿等類型。1984年開始了有政府支持的鄉村旅游,農林部開始著手開發農村休閑資源,共開發了自然休閑林93個、旅游農業園568個、民宿村275個,還有周末農樂園等。2000年以后開始轉型為以村為單位的鄉村旅游村的建設,農村旅游不再是簡單的游客參觀農村地區,而是把農村純凈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及生活和農業活動結合在一起,通過城市居民和農村村民的交流,向城市居民提供休息、休養,嶄新的體驗機會,鄉村旅游點(村)則通過旅游增加收入,通過和城市居民的交流,發展當地經濟。
二、韓國鄉村旅游的特點
(一)開發模式
韓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是政府主導型、以村莊為單位的開發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增進村莊內各利益群體的交流,有利于形成新型的鄉村文化。
(二)給予政策支援
韓國鄉村旅游政策主要以行政支援、通過項目運作得以實施。從韓國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相繼推出各種項目,通過公開招標方式來推進觀光村莊的建設。韓國中央政府各主要部門均參與到農村觀光這項建設工作當中來,并且各部門之間形成競爭態勢。這種競爭不但有利于農村觀光“量”的積累,而且對農村觀光“質”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三)給予法律保障
韓國鄉村旅游發展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農漁村修訂法》、《關于促進都市與農村之間交流的法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對韓國鄉村旅游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制度保障作用。
(四)注重培訓與管理
韓國早在1972年1月14日就成立了新村運動中央研修所,它是韓國唯一的專門性的新村教育研修院,被稱為精神教育的中心———韓國領導力量的核心,其主要任務:一是加強使命感,培養服務精神和統率力,是精神教育的場所;二是研究新村運動先進事例,學習實施項目技巧,是新村指導者的搖籃。另外,韓國政府還專門構建農村觀光門戶網站,對農村觀光經營者進行培訓。韓國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城鄉交流、促進農村觀光可持續發展。2003年2月21日,韓國農林部建設的農村觀光門戶網站(www.greentour.or.kr)正式上線運行,該網站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包含農村生活、農村觀光項目、農漁村體驗旅行、顧客中心等多種主題內容,是韓國城市居民了解農村信息最全面的信息平臺。
三、韓國的鄉村旅游政策
韓國的鄉村旅游是提供空間和服務,讓城市居民離開城市,去農村體驗淳樸的農村民俗民風、自然環境、傳統文化,同時擴大農民的農業外所得。
70年代以后,韓國農村的經濟結構開始轉型,從第一產業轉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因此,農村面臨收入水平降低、務農人口減少等問題。1983年以后,政府頒布《農漁村發展特別措施法》和《農漁村修訂法》,開始對修建農村設施,培育農業旅游和農村旅游。為了擴大農業外所得,作為觀光農業園、農村民宿、農村地區的休養資源開發產業的重要一環,1983年12月,韓國修訂、頒布了“農漁村所得開發促進法”。90年代,韓國政府再次對《農漁村修訂法》進行了修訂,1994年開始引入的農村旅游產業作為“農漁村旅游所得源開發產業”的一部分,和1990年的“農漁村休養地建設產業”和1999年的“農漁村民宿產業”等結合在一起,不斷地加以完善。韓國政府的農村旅游促進政策的目的是通過擴大農村的收入和改善農村生活,提高農村地區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韓國政府重點關注的是通過靈活運用農村地區自身的文化、傳統、資源等,提高農村地區的經濟收入。
2000年以前的韓國農村旅游政策由于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足,因此鄉村旅游是以韓國農林部和韓國山林廳等政府機構的主導下開發的,觀光農業園、休養園區、農村民宿村、綠色體驗村的建設等缺少一貫性。2000年以后,隨著鄉村旅游的旅游資源化、當地農村地區的收入增加,農家經營多角度化,城市居民業余活動的多樣化等,開始了對農村旅游村的建設。
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可分為個體鄉村旅游和以村莊為單位的鄉村旅游。80~90年代,以企業為單位,開始實行政策支援,而21世紀則是以村莊為單位,給予各種政策支援。鄉村旅游彌補了原先的農村休養資源開發產業的缺陷,城市居民在美麗的大自然里,享受余暇時光,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和農產品直接買賣的農業園區為主的以往鄉村旅游不同,如今韓國的鄉村旅游逐漸多樣化,出現了農村休養型、周末農業園區型、身心鍛煉型、自然學習型等各種形態的鄉村旅游類型。尤其是,原先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導下推進鄉村旅游事業,如今是民間組織性質的農協成了鄉村旅游的主管單位,自發地推進鄉村旅游建設。
四、韓國鄉村旅游對我國鄉村旅游的啟示與借鑒
(一)政府主導,統一規劃
要學習韓國鄉村旅游“政府主導型、以村莊為單位”的開發模式,要像韓國政府發展鄉村旅游那樣,政府各主要部門均需要參與到農村觀光建設工作中來,做好統一的規劃,并且以規劃為指導,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集中連片開發,打造產業集群,實施資源共享、線路共連、市場互動、客源互送。共建一個產品各異、市場一體、效益共生的無邊界、聯盟型大旅游區,形成集聚和規模效應,實現鄉村旅游的倍增效益。同時,能對相對弱勢企業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使之扭虧為盈。
(二)拓展農業功能,增加鄉村旅游附加值
根據客源對象的不同不斷開發一些新項目。除了傳統的瓜果蔬菜的采摘,可以進一步開拓其他具有趣味性的拓展訓練、耕作、年糕制作、手工造紙、腳踏水車、古農具操作、采桑養蠶、紡織土布、編織草鞋等多種項目。可以先由農民做演示, 再由感興趣的游客參與其中的制作環節,制作的成品,游客可以購買作為紀念品。隨著老年人客源群體的逐漸壯大,回歸自然、健身修養是老年人選擇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可以在新項目開發中重視開發一些刺激性不強的、有益于提高身體抵抗力的項目。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民俗文化旅游條件的農村,要進一步挖掘鄉村民俗文化內涵,農家可以提供具有鄉土風情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另外,傳統的節慶日,已經逐漸被現代都市人所遺忘,元宵燈會、端午賽龍舟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在鄉村旅游中應該重新得到體驗,是激起游客強烈游玩興致的有效方式。
(三)構建鄉村教育培訓機制,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
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早在1972年1月14日,韓國就成立了新村運動中央研修所,是韓國唯一的專門性新村教育研修院,被稱為精神教育的中心———韓國領導力量的核心,其主要任務:一是加強使命感,培養服務精神和統率力,被稱為精神教育的場所;二是研究新村運動先進事例,學習實施項目技巧,被稱為新村指導者的搖籃。在我國,專門性的鄉村旅游教育培訓機構和務實性的鄉村旅游領導人才培養制度還沒有形成,我們可以從韓國新村運動人才培養中得到啟發和收益,嘗試構建鄉村教育培訓機制,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
(四)構建現代電子商務平臺,擴大鄉村與城市間的交流
依靠政府管理者或者與高校合作,對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系統的計算機及網絡培訓,使其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及進行網絡交易的技能,網頁不僅有圖片、文字,最好還配有聲音,帶給消費者更加立體的感覺。條件適當的經營戶還可以制作動畫,動態的帶領消費者了解鄉村旅游景點,吸引消費者。另外,通過網絡,城市消費者與鄉村旅游經營者可以增強聯系與溝通,而且根據雙方的溝通,鄉村旅游經營者還可以適當添加對城市消費者的個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農林部.我們國家農村觀光的發展方向和方案[C].首爾:韓國農村經濟研究院,2003.
[2]高永吉. 農村觀光產業支援制度研究——以江原道新活力地區為中心 [D].京畿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3]方培明.通過農村體驗觀光促進地區發展研究 —— 以陽坪郡的Farm Stay為例[D]. 世宗大學城市房地產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4]李祗輝.韓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陜西農業科學,2013(6).
[5]金慧子.韓國鄉村旅游發展策略之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