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鳳,石淑云,趙雪松,任 新,楊炳君,李雨珊,聞 洋,米小娟
(吉林師范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繁榮,帶來了一個以微信、微博、微視頻為代表的微時代。近年來,教育部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積極推進信息化教學,理論界對微信在教學中使用的研究論證也在逐步深化;很多高校在利用微信開展輔助教學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在當前全國掀起微課熱的背景下,如何因勢利導,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發揮微信的積極作用,成為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微課是“微課程”(micro-lecture)這個泊來概念被引進到中國后的一種本土化稱謂。微課程(Micro-lecture)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 教授在1993 年所提出60 s課程(60-Second Course)[3]。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的T. P. Kee 提出一分鐘演講(One Minute Lecture)[4]。緣于當時的網絡通信技術,這些早期的微課理念沒有傳播與普及。到了2008 年,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明確闡述了微課程的概念和創作過程[5]。2009年美國韋恩州立大學開發了“One Minute Scholar”項目,并把“微課程”發布到了網站上。隨即,美國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立了可汗學院,3000 多門在線圖書館的微型視頻通過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得以傳播,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在國內,2010 年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率先給出微課概念[6]。他認為,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6]。同年,佛山市教育局啟動首屆中小學新課程“優秀微課”征集評審活動。此后,微課像雨后春筍般在全國發展起來。2012-2013年期間,教育部舉辦了面向中小學教師的“中國微課大賽”和面向高校教師的“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2013年,由華南師范大學和鳳凰衛視合作的“鳳凰微課”正式上線。國內能夠學習“微課”的網站還有第九課堂、微課網、中國微課、油菜花網等。這些事件標志著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微課,正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1.2.1 教學視頻短小精悍
“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為5~8min,最長不超過10min。微課時間短,因此,導入和結尾切忌冗長繁瑣,要干脆利落、緊扣主題、新穎獨特、引人注目。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視頻的長度控制在在學生注意力能比較集中的時間范圍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通過網絡發布的視頻,具有暫停、回放等多種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1.2.2 教學主題清晰明確
“微課”主要是圍繞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進行的教學。因此“微課”的教學目標相對單一、教學內容更加精簡,教學主題具備獨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微課要求教學主題突出,它亦不在乎教學環節的完整性,但整個微課教學過程仍應該包括引入課題、內容講授和總結三個基本步驟。
1.2.3 教學形式豐富新穎
單一的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疲倦。相較于傳統課程而言,微課的形式更加豐富新穎、靈活多變,必然能夠引起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使用微課進行教學,綜合教師講授、多媒體課件、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在營造相對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同時,吸引學生對所教授的內容給予關注,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1.2.4 教學時間自由靈活
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知識的學習僅局限于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在當前網絡與移動設備普及的環境下,微課恰恰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微課不僅可以在教室、圖書館等固定地點學習,還能通過在線觀看、網絡下載或硬盤存儲等形式,使用掌上電子設備進行播放演示,真正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隨時隨地學習,使學習真正擺脫了固定時間與地點的束縛。
1.2.5 復習檢測方便快捷
微課模擬一對一的教學情景,區別于一對多的日常課堂教學,適合學習者自主學習。微課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自助餐”式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可以自己搜索到所需課程后自定步調的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學習者可以控制播放,反復觀看,便于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后的復習和鞏固。
通過對微課的特點以及計高校教學特點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微課可以很好的應用于高校課堂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通過建立微信移動學習平臺,將學科教育所需展示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料,按照一定的教學設計,制作成各類微課程,并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給學習者,實現移動學習課堂的建設。微信移動學習平臺或課堂的建立,可以讓學習者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隨時汲取自己想要學習和深入了解的知識。同時,微信平臺推送的學習內容涵蓋范圍大,學習者可以隨時查閱獲得專業的答案,實現了學習時間的最大利用效益,也更有針對性[7]。
微課時間雖短,但微課的教學內容是經過教師的精心準備和仔細斟酌后進行設計的,教師前期投入很大,目標是為了讓微課能夠有別于傳統理論教學的枯燥。微課作為依托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設備的課堂形式,促進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相結合,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知識傳播覆蓋面,同時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提高了學習的新體驗。
對于優秀的微課作品,廣大的學習者或專業人士會給出積極的正面反饋和評價。教師通過微課的平臺來與網友互動,對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改革、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交流評價,從而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很多教學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優化教學效果。
要將微課引入到高校課堂教學中,達到提升教學質量及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應遵照以下三點建設工作思路:
微課是整個教學組織中的一個環節,要與其他教學活動相配合,微課應扎根于現實課堂。完整的微課制作除“微視頻”之外,還應包括相應的“微教學資源”,包括例如教案、課件、相關練習、反思、點評、反饋等等,并在使用中不斷完善,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制作豐富的微課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教師提升整合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但對于大部分教師來說,所掌握的視頻拍攝剪輯、互聯網操作等相關技術相對有限,因此,需要在相關領域進行一定的學習與積累,可請相關技術人員給予指導與幫助。
在信息化的推動下,各教學機構會推出分門別類的在線課程或微課程,實現從在校課堂到網絡學堂的轉變,這對微課資源庫、網站、應用平臺等方面的建設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應為教師提供制作微課必備的相關硬件設施,并提供共享與交流平臺,積極加強微課教學團隊建設; 同時可嘗試各校之間相互協作,實現優質微課資源的共建及共享。
微課評價體系是微課制作的指揮棒。但是,關于“微課”的應用是否有效果、效果如何、適合什么樣的教學內容等問題,尚沒有形成明確的答案。在未來的研究中,一方面應探究微課支持的新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應研究微課的適宜內容及其應用效果,即通過內容分析、實驗對比、經驗借鑒等探討微課的適宜內容。
根據現有教育評價的標準和原則,結合微課的特點建設多樣化的評價系統,包括定性與定量評價、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評價等;在學生管理監督上,可建立學習監督系統,幫助教師在課下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指導和幫助。突破單純靠測驗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靠簡單訪談來測量學習動機和態度等的初級效果測驗階段,最終構建微課應用效果測評體系。
微課是多媒體教學方式與網絡結合的體現,不斷適應科技的發展改進教學方式,是今后一個時期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課題。隨著微課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課與高校教學的融合必將更加緊密。微課的引入符合網絡時代學習碎片化的需求,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新的途徑,也為高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微課在高校教學中廣闊的應用前景,將會促進高校教學的新一輪改革與發展。
[1]程 亮.微信在高校教學中應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8):37-39.
[2]劉 靜.高校微課研究現狀及相關問題探究[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4(6):96-101.
[3]McGrew L A A.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543-544.
[4] Kee 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5]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6]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7] 龐 龍,歐 揚.微信課程聯合雙語教學的應用探討與設想-以中醫眼科學教學為例[J].大學教育,2017(1)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