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普及,愈來愈多的大學生開始在這些平臺上接收并發布信息,由于我國對網絡信息的監管尚不規范,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對網絡德育缺乏管理對策、監管不力的問題。為了提高高校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德育修養,要結合當前信息社會自媒體的發展背景,來對高校學生的德育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
自媒體的概念最早是由丹·吉爾莫提出:“由于網絡論壇、博客等”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里斯于2003年共同定義了自媒體的概念:“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 “We Media”即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用各種現代信息技術來傳播信息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并沒有一個規范的制度嚴格審核所發布的信息,這就造成了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真實性。
自媒體在平臺的表現方式上趨于多元化,國外比較著名的有facebook和twitter,國內的自媒體平臺則有騰訊微博、新浪微博、QQ空間、微信、人人網等,近幾年又出現了熊貓TV、斗魚直播等播客平臺。與傳統媒體相比,自媒體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更加“草根化” “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基于互聯網平臺自由的發布信息,從“旁觀者”的身份轉化為“當事人”。由于眾多技術平臺的支持,自媒體的門檻越來越低,大部分的自媒體平臺只要通過簡單地操作就能隨時隨地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也讓自媒體有了比之傳統媒體更加及時、迅速、有效地進行信息傳遞。
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作為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群體,其每天平均上網時間達到了3~5小時,甚至有部分學生每天上網時間達到了8小時以上,上網已經成為普通大學生生活中的必需品。由于大學生群體相對比較自由的時間支配,大部分學生隨時活躍在各個自媒體平臺上,甚至在QQ、微信、微博等APP軟件上自由切換。一般來說,大學生群體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6~26周歲之間,這一群體的年輕人大多存在好奇、同理心、渴望被關注等心理需求,熱衷于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發布信息,以獲得點贊或者轉發量來求得認同感。
通過對微博上的高校官微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國內高校排名前列的清華大學官方微博粉絲數僅有625139人,而國內知名論壇“天涯論壇”的“娛樂八卦”板塊版主“我實在是太CJ了”微博粉絲數量則高達924萬。究其根本原因,高校官微一般是學校宣傳網站的縮小版,發布的內容多與學校建設、學校制度、學校活動等內容有關,而微博“大V”發布的內容則新鮮、有趣,緊密與實際生活相連,符合大學生群體的興趣愛好。因此,高校自媒體應該調整所發布內容,加入學生需求的信息,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提高高校微博的權威性與學生的認同感。
縱觀中華五千年,人的德育素養始終被認為是重中之重,孔子有言:“不學禮,無以立”。經過學習負擔較重的高中時代,大學生涯相對來說比較自由、輕松,大學生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大多數仍處于“心理發展過程的‘斷乳期’”,尚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認知,仍具備強烈的自我意識。由于生長環境的單一和知識儲存量的匱乏,心理上不成熟的大學生很容易被網絡上的各種資訊認知出現偏差。信息時代“爆炸性”的咨詢輸入,讓網絡上充斥著形色各異的信息,多樣化的網絡信息和各種功能雖然迎合了大學生的自身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心理發育不成熟的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自2000年起開始實施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以規范互聯網絡的良性發展,但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自媒體在發布信息時沒有一個統一化的標準,導致了現在網絡上的不實新聞、虛假信息不勝枚舉。為了吸引轉載與點擊量,一些居心叵測的新聞媒體斷章取義,甚至制造假新聞在網絡上散布不實信息,對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也對處于價值觀塑造期的大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網絡監督方面還存在著諸多漏洞,對互聯網信息的監督與管理機制尚不完善,這也是大學生網絡德育出現問題的原因之一。
網絡信息來源廣泛、多元,互聯網的普及,自媒體平臺的應用使得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題材眾多。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既要適應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和價值觀念,又要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相適應,選取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時代雖然在不斷發展,但我國高校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仍然處于固定模式,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媒體的發展對學生道德層面造成的影響,也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依然用傳統的“讀背”教條教育模式,而沒有將網絡發展與學生德育相結合。在世界范疇內,西方國家在信息時代處于強勢地位,網絡的迅速發展讓西方國家開始重視網絡在學生德育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根據本國國情將道德教育納入了高校課程之中,如“英國、美國、日本開設的《道德與網絡道德》《網絡技術與網絡道德》《倫理學與國際互聯網絡》等課程”。在網絡德育方面,中國高校可以借鑒西方先進經驗,將我國學生在網絡德育方面存在的問題以開展互動論壇、協會、網站的方式加以解決,用學生樂于接收的方式加以引導。
網絡德育在我國仍然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雖然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在我國已經普及應用,但大部分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對網絡的認識仍然處于一個極端化的認識。對于大部分中老年人來講,由于不能快速、正確地認識到各種移動終端帶來的便利性,仍片面的認為網絡的存在就是用來娛樂,年輕人沉迷網絡的行為是不對的。對網絡的錯誤認知導致中老年群體對網絡德育的認知也存在偏差,相比較在網絡上開展道德教育,這一群體更相信傳統道德教育模式的效果。隨著網絡知識的不斷普及,我國開始重視對網絡德育的重視程度,先后出臺了“《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計算機網絡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加強高校校園網絡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將網絡德育正式納入高校課程”,利用網絡在大學生中生活中的地位,來合理設置網絡德育的內容、方式,學習國外先進的網絡德育理念,以學生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為主旨,規范高校網絡德育體系的建立。
以新浪微博為例,全國知名高校在這一平臺上都開設有官方微博,而健康、積極、向上的官方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都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發揮著正確的引導作用。
當今時代的高校自媒體平臺就如高校以前的校報,凝聚了這個學校的發展理念與教學思想。隨著社會的多元發展,當代的學生較之以前變得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傳統的高校發展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的飛速前進。基于自媒體發展得高校網絡德育就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的得到教育活動,在網絡德育中,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仍處于主要地位,改變的只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在內容設置方面,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打造符合學生心里尋求的自媒體平臺;在教育理念上,要以“正確引導”為中心思想,通過大數據技術將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加以過濾,篩選出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有利于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信息,打造優質的高校自媒體平臺。
與網絡德育相比,傳統道德教育在現實社會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高校網絡德育,“一方面是利用網絡進行道德教育,一方面是針對網絡的道德教育”,即可以利用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同時開展網絡德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思想道德價值觀。如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在官方微博、微信上開展各種各樣的校園活動,2014年,中山大學就很好的利用了官方微博平臺開展了一次募捐活動,短短的三天之內,轉發量超過20萬人次,募捐總數達到了17萬元人民幣。這種高校自媒體傳遞的正能量就是利用網絡進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典范。
孔子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育主體素質的高低對教育客體的影響作用不可估量,要想提高高校學生的網絡德育,首先就要提高網絡德育主體的職業素養。要轉變落后的傳統的德育觀念,學習先進的互聯網知識,正確、客觀認識網絡時代飛速發展帶來的各種變化。自媒體平臺的產生,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多元化信息資源,并利用各種自媒體平臺展示自我,實現自我理想與價值。網絡德育主體完全可以有效利用各種自媒體平臺,以平等自由的理念與學生互相交流,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積極的網絡思想道德。
總而言之,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我們已經開始逐步認識到,網絡儲存的大量信息咨詢可以加以合理利用來豐富我們的知識構成。但信息內容的良莠不齊和監管力度的薄弱使得處在心理發育重要階段的大學生很容易陷入各種“陷阱”,大學生網絡德育已經成為高校的一個突出問題。為了解決高校學生的網絡德育問題,我國高校不斷地吸取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本國實際,樹立正確的網絡德育觀念,構建高校自媒體平臺,加強網絡德育主體素質,以線上線下同步的網絡德育模式,為自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解決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嶄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