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熹漪
(廣西百色市廣播電視臺,廣西 百色 533000)
在新媒體時代下,民生新聞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傳播形式和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多樣化信息需求,急需新的突破和創新。對此,為了謀求長久穩定的發展,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是當前民生新聞發展的首要任務,以媒體融合為導向,要求全媒體各司其職,重視媒體融合過程,以多元化方式提高節目關注度,提高節目互動性,并對傳播形式進行優化和創新,促進傳統媒體的創新,實現民生新聞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民生新聞如何突破傳統模式創新傳統媒體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新媒體時代下,促進多種媒介的融合是民生新聞節目成功的關鍵,為了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要將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整合,調動網絡資源互動,通過微博和微信等互動平臺,掌握互動模式下的民生新聞平臺傳播規律,獲取新聞線索后進行思考,力求網絡新聞與電視新聞的采編融合,提高新聞信息的前瞻性。例如,針對突發線索選題時,采編人員要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采訪,通過文字稿短消息方式在民生新聞網站上發布新聞信息與實時動態,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信息內容,并注明后續節目報道,初步實現民生新聞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分眾傳播方式。在此過程中,新聞采編除了遵循新媒體平臺的時效性,還要遵循傳統媒體的深度傳播原則,創新傳統媒體,實現新形勢下的全媒體聯動機制。這一創新舉措是民生新聞發展的關鍵一步,這主要因為傳統民生新聞在電視媒體運作中,受眾與媒體之間互動性較弱,不符合新形勢下“人人都是記者”的發展趨勢,媒體融合成為民生新聞突破傳統模式的有效途徑,集多種媒介傳播方式為一體,并在實際運行中,分工明確,保證內容創新與模式創新,達到交互作用,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媒體圈,提高民生新聞的報道效果。
多元媒介融合會讓受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并不局限在同一媒介傳播中,得益于大眾的信息資源,而信息獲取強調內容多方向描述,在這一層面上看,傳統電視媒體的多元化傳播改變,會提高民生新聞節目信息發布的實效性和互動性,而這種電視化表達會激發出受眾的關注欲望,媒體傳播形式更為成熟,這是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表達內容的新途徑。
民生新聞要做好互動方式的變革,從傳統單一的電視新聞節目,逐漸走向多種媒介方式融合的方向,選擇適當的策劃傳播推廣方式,在微信和微博等“微”平臺中積極宣傳,為受眾打造互動式體驗平臺,并利用評論轉發等功能,獲取受眾的關注量,還可以采納受眾的意見,形成反饋信息,優化和改進民生新聞采編與傳播,形成節目特色,提高民生新聞的整體質量水平。
制播分離是當前電視節目盛行的一種新的形態形式,如《新聞坊》中的新聞素材一方面來自本欄目采編記者,而另一方面是城市新聞內容,來自下級通聯記者,即為地方區域的新聞記者。民生新聞電視節目也可以借鑒這一形式,將“制”與“播”分離開,本區域新聞記者獲取價值新聞信息后進行采訪,通過互聯共享平臺發布到新聞素材庫中,實現地方區域新聞制作,在上級電視臺進行播放,形成制播分離的共享互動機制,提高民生新聞質量與播放效率。
新媒體的盛行對電視媒體形成了極大沖擊,這種沖擊帶有一定的毀滅性,若不積極探索媒介融合多渠道共生前行方式,由于傳統媒介傳播自身的局限性,必定會影響民生新聞的發展與進步。對此,為了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實現傳統媒體的創新,民生新聞要確定媒介融合方向,并追求融合后的民生新聞傳播效果,保持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生命力。對此,要制訂品牌化發展戰略,堅持“內容為王”,發揮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互補優勢,形成融合傳播機制,應對節目信息傳播方式的變化,定位民生新聞節目品牌,樹立品牌特色文化,強化節目深度和廣度,進而促進民生新聞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本文通過對民生新聞如何突破傳播模式創新傳統媒體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為了尋求新的發展,在新形勢下,民生新聞要確定多媒體融合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各個媒體各司其職,做好節目定位,發揮出各個媒介的優勢,形成新型發展機制;為了實現傳統媒體的創新,實行多元策略、互動策略以及制播分離策略,提高民生新聞媒體的多元性、互動性,達到最佳的制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