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中國經濟信息社有限公司遼寧分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新媒體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是新時期新聞傳播載體的創新發展。新媒體的“新”,在于創新了傳播渠道、轉變了編輯模式,以全新的媒介姿態,構建新聞編輯轉型的著力點。在筆者看來,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正朝著“信息海量化”“傳播互動化”“發布快捷化”的方向轉型。新的方向、新的發展,進一步要求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要以創新發展的思維視角去謀劃發展的新格局,以適應新媒體的時代要求。本文立足對新聞編輯的研究,就新媒體時代如何構建新聞編輯轉型的著力點,做了如下具體闡述。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轉變了傳統信息單一獲取的局限性,以海量信息的編輯加工實現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新聞信息內容。新媒體為新聞編輯提供了載體平臺、多樣化的新聞獲取渠道,這讓新聞編輯要對海量信息進行編輯,讓新聞信息更加全面,以便能夠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當前,在受眾細分的大背景之下,新聞編輯要向“信息海量化”方向轉型,從“海量”中“細分”,以滿足受眾不同年齡、職業、愛好等需求,讓新聞編輯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傳播性和導向性。
傳統媒介環境中,新聞編輯處于單向傳播的狀態,受眾與媒體的互動性欠缺。而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正向“傳播互動化”方向轉型,強調受眾在新聞編輯傳播中的主體性地位。雙向的互動性新聞編輯,提高了新聞的實效性,更基于受眾的互動內容,為新聞編輯提供方向,挖掘社會關注的話題,讓新聞編輯制作更接地氣兒,更加面向大眾。新華社在“十九大”期間,推出了“點贊十九大”系列互動活動,邀請網友與“愛豆”一起傳播正能量。在新華社手機客戶端上為“十九大”點贊,在網站上獲取、分享“十九大”個性化首日封、明信片,成為海內外網友關注“十九大”、祝福 “十九大”的新方式。接地氣兒的互動式傳播,體現了新聞編輯正向“傳播互動化”轉型。
新媒體時代開啟了指尖上的新聞模式,成為現代人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在新聞傳播多樣化的環境中,新聞的“新”是新聞的生命線,新聞應突出實時性、熱點性。為此,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正向“發布快捷化”方向轉型。新聞編輯更加注重時效性,能夠突破時間、地域等的限制,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一體化新聞編輯,讓新聞更具時效性。
新媒體時代為新聞編輯創造了新的渠道,以新媒體為載體平臺,能夠更好地獲取新聞信息,提高新聞編輯的全面性。以微信、微博為主流的社交媒體,成為現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媒介,以此作為新聞編輯的信息獲取渠道,不僅可以基于受眾的互動交流,創設大家感興趣的互動話題,而且可以立足百姓生活、社會百態挖掘新聞信息,讓新聞編輯內容更加豐富,大大提高了新聞獲取的速度。“百節年為首”,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推出《小新畫新年》春節年俗新媒體報道,重溫中國傳統年俗文化,讓人們體會濃濃的年味兒。初二是姑爺給岳父岳母拜年的“法定日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推出“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互動版塊,很快帶動億萬網民參與其中。
面對海量的信息,新聞編輯應以敏銳的新聞視角,提高對新聞內容的分析,把好新聞質量關。在信息爆炸時代,低俗、浮夸的新聞充斥新媒體平臺,不利于良好媒體環境的創建。為此,要從實際出發,尊重新聞本質,提高新聞分析能力,從海量信息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內容,進行編輯報道,傳播正能量、反映社會百態,讓新聞媒體成為黨的喉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堅守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新華社作為黨和國家的咽喉,其評論員文章就是以敏銳的新聞視角,在每周海量的新聞信息中,以獨到、一針見血的新聞評論,發揮透過新聞看本質的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與肯定。
受眾是新聞編輯的主體,在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應夯實受眾的主體地位,通過新聞編輯整合,更好地契合受眾的需求。新媒體時代開啟了指尖上的新聞模式,而單向的傳播整合,現代人顯然不會“買賬”。為此,新聞編輯要提高新聞編輯的整合能力,能夠從繁雜的、看似平常的新聞中,提煉有趣的、有價值的新聞內容,捕捉時代需求,讓更多埋藏著的新聞內容,能夠在新聞編輯的創造性工作不被埋沒,從而滿足不同受眾對新聞的需求,這是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所必需的內在能力,更是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總而言之,新媒體開啟了新聞編輯的新時代,新的媒體環境、新的載體平臺,要求新聞編輯要向新的方向轉型,以適應多元化的媒體環境。在筆者看來,新聞編輯的轉型,在于實現“信息海量化”“傳播互動化”“發布便捷化”,充分立足新媒體的特性,通過拓展新聞獲取渠道、提高新聞分析能力、實現新聞整合等措施,構建新聞編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