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鳳香
(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在傳統媒體時代,盡管存在報紙、廣播、電視這三種媒體組織,但是媒介資源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受眾的選擇權很狹隘。數字互聯網的出現把廣告主與用戶直接聯系起來,廣告主通過數據分析能高效率地對廣告進行編碼,然后借助互聯網平臺傳遞到相應的網絡用戶。在這種傳播方式中,真正實現了廣告主與消費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廣告接收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參與廣告的制作,他們甚至成了廣告制作的一部分,而且能夠帶動別的用戶一起來參與。廣告投放方式使得廣告的曝光率增加,廣告商也更加注重精準傳播,這有效提高了廣告的投放效果。
在海量信息的互聯網世界中,用戶的注意力有限,怎樣抓住用戶的注意力,這是廣告商比較關注的問題。網絡廣告傳播的廣泛性主要體現在網絡的共享性,互聯網門檻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網絡世界中,共享性成了一種常態文化。特別是社交媒體,可以提供廣泛的用戶社交數據和廣告投放依據。社交媒體主要的廣告形式是對話框廣告、鼠標響應、網頁網幅廣告等,所以使用好每一位用戶的資源,加強與用戶的黏合力,是現在網絡廣告商的主要任務。
用戶在網絡中,接觸的信息比較多元化,這就意味著用戶的選擇比較自由。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接觸廣告,而是可以根據需求自由選擇所要瀏覽的內容。
美國《連線》雜志(Wired)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認為一些市場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共有的市場比例,可以和主流產品所占的市場份額相媲美;這就是著名的“長尾理論”。網絡廣告把“長尾理論”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廣告商依靠網絡數據挖掘潛在的市場,特別是個性化的廣告訂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個性化”的廣告帶動了用戶消費體驗,激發了用戶的參與性。
如今是大數據時代,數據更加個性化,我們可以對用戶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延伸數據的價值將成為發掘認知盈余的主流。在網絡上,廣告主可以通過用戶的網絡訪問數據,對所投放的廣告精準計算分析;這可以得到用戶的某一方面的信息,這可以作為廣告主制訂廣告方案和效果反饋的依據。
在用戶個性化彰顯的時代,“人”的價值主要是通過數據來體現。廣告背后是產品,產品銷售的成功就是對反映人的數據的有效整合;互聯網廣告一改傳統的廣告投放模式,由主動投放的角色轉變為邀請用戶參與。在網絡時代,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就要求廣告商要更注重目標用戶背后的資源。
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運用改變了原有的社會關系,這種整合思維也同樣運用到廣告行業中,成了一種新的廣告組合方式。廣告商通過微博、位置簽到等CGM媒體投放廣告,這體現了以受眾為中心的廣告投放特點,這就增加了廣告投放精準度。在廣告創意方面,用戶與廣告商一起參與廣告設計,這已成為一種趨勢,比如現在的廣告用戶調查,免費用戶體驗,用戶廣告策劃大賽等方式,這都體現了廣告商對用戶的重視。
學者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當今的我們處于高維度的媒介環境中,網絡廣告的傳播模式也會發生變化。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廣告產生了廣告交易平臺、需求端平臺、供應端平臺和數據管理平臺。傳播模式的轉變,帶動了廣告投放方式的轉變;廣告傳播由原來的集中傳播變為分散化的傳播,但這并不意味著廣告投放量和投放規模的減少,而是廣告商更注重分眾化傳播,由大眾變為分眾,最后到個體。廣告商收錄用戶的網上的數據記錄,然后歸類分析,建立起用戶興趣模型,基于用戶興趣,推送廣告。網絡媒體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個性化、專業化的廣告,致力于為用戶打造“我的廣告”。
媒介的變化影響了廣告代理制,在大數據時代,出現了專職媒體購買的廣告公司,進行跨媒體多渠道營銷;媒體廣告在廣告市場所占的份額逐漸增大,許多媒體廣告代理采取多元化的傳播與廣告互動方式相結合,出現了植入廣告,例如在直播、電影、電視劇、網游的植入廣告,這些廣告投放形式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
在數字網絡媒體背景下,面對市場份額的“重新洗牌”,無論傳播媒介怎樣變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宗旨是鐵律,廣告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對于受眾注意力的競爭,受眾意味著市場,意味著利潤。各種廣告參與競爭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廣告商向受眾展示自己“賣點”的過程,激起人們的“購買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