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崢
(山西廣播電視臺,山西 太原 030000)
以民歌為內容,電視媒體作為宣傳手段,實現了民歌在電視媒體的早期傳播。民歌更多時候是作為節目內容的一種元素參與進來,例如在早年春晚中演出的民歌節目。隨著中國電視事業的發展,藝術與技術的逐漸成熟,以“民歌”為專題的電視節目產生了。1999年由北京電視臺出品的電視系列音樂紀錄片《民歌魂》,就是一部利用電視聲畫合一的現代技術手段,完整地記錄和介紹中國各民族、各地域傳統與現代民歌的大型電視專題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對中國各民族和各地域民歌文化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真實記錄的電視系列音樂紀錄片。此后,內蒙古電臺的《音樂部落》、央視音樂頻道的《民歌中國》、山西衛視的《歌從黃河來》等一系列以“民歌”為專題的電視節目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民歌與電視媒體的結合,可以使民歌的傳播和傳承在更大范圍和更短時間內得以實現。電視媒體在民歌傳播和傳承過程中的功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民歌傳播和傳承模式主要是口口相傳、代代相承,這種傳播模式較為單一,同時也存在著較大的隱患,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出現丟失、遺漏、錯誤的現象,非常不利于民歌藝術的長遠發展。對于民歌而言,電視媒體是一種新型的傳播方式,通過有線天線、光纜、衛星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進行傳送,人們通過電視機這個終端來選擇和收看自己喜歡的節目。電視媒體的傳播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適應性,同時普及程度非常高,其觸角可以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地方,從而構成一個多層次和多網絡的結構網。依托于這個龐大的結構網的傳播,更多的人可以很輕松地欣賞到民歌藝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其傳播效率和效果。
電視媒體可以使用更多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民歌、傳播民歌。傳統的民歌的表現形式就是勞動人民直接演唱,最多再加上配樂,這種簡單的藝術手段也不利于民歌的傳播和傳承。電視媒體則不同,電視媒體可以綜合運用光影、聲音、色彩、文字、風景、事物和人物等元素,在電視熒屏上展現出時空變幻、聲色綜合的視聽藝術。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段彼此融合構成了電視媒體的整個脈絡,人們不僅可以聽見民歌的歌聲,而且可以看見演唱者的演唱,了解他的感情和內心在歌聲中的表達,欣賞民歌所代表的風情和文化,這都是傳統的傳播媒介所不能實現的。
電視媒體最基本的特點就是具體、形象、直觀。多種多樣的傳播符號使得觀眾花費最少的精力,接受最多的電視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根據傳播學研究顯示,人們通過閱讀可以記住10%的信息,依靠聽覺可以記住20%的信息,觀看圖像可以記住30%的信息,聽覺和視覺同時作用可以記住50%的信息。電視媒體則可以同時觀看、收聽和閱讀,通過多渠道的綜合感知,可以使受眾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傳播的信息。民歌藝術通過電視媒體進行傳播,其傳播效果是傳統的傳播方式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說,電視媒體可以為民歌的傳播和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使民歌藝術可以更好地生存、傳播和發展。
2013年,湖南衛視《我是歌手》、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江蘇衛視《全能星戰》等節目可以說是流行音樂選秀中關注度、收視率、節目質量都相對較高的節目,這些節目依托于強勢媒體平臺,實現了大眾化傳播,但同時也在擠壓著弱勢媒體的生存空間,使其很難在同類型的節目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同樣屬于音樂選秀,但又具有相對差異性的“民歌”類節目成為弱勢媒體的選擇。
2013年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2012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都是收視率破5的“現象級”的優質電視節目,甚至引發全民的參與討論,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民歌類的選秀節目在收視率和影響力上與流行音樂選秀節目還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筆者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是平臺問題。由于各衛視差異化競爭的需求,強勢媒體選取了適合大眾化傳播的流行音樂,民歌類的選秀集中在相對弱勢的媒體平臺,因此節目在播出環節上就很難取得較高的收視;其次是節目內容自身的限制。流行音樂節目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其適合大眾化的傳播?!懊窀琛北旧砭褪钱a生于特定地區的音樂文化,地理的阻隔也使其地域色彩愈加濃厚,對于民歌的欣賞,不同地區的觀眾往往有著不同的看法,因此一檔“民歌”類的節目想要像流行音樂一樣大眾化、普及化,其自身特點就有著不小的限制。
民歌作為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文化價值很高,民歌的傳承往往依靠口頭傳播,地域的限制和人們價值觀的轉變讓很多的民歌瀕臨滅絕,電視媒體對于民歌的傳承和保護的責任是義不容辭的,民歌節目想要在當前的生態下生存發展,需要主流媒體尤其是強勢媒體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使之從邊緣走向中心,同時相對弱勢的媒體在節目制作和傳播上應更加用心,只有這樣才能對民歌的傳承起到更好地傳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