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恩多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海南 海口 570206)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使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電視綜藝節目憑借其輕松、益智、文化、人文等特點,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觀眾的生活,遠高于其他類型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也充分證明了綜藝節目的社會影響力。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在我國的快速普及,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收視習慣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新媒體平臺中各種類型的視頻媒體、直播媒體等都對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形成了較大沖擊。因此,面對行業的發展危機,電視媒體需要認真審視自我,以自身在傳播方面的優勢去積極探索電視綜藝節目轉型發展之路,進而有效助推動播電視媒體的穩健發展。
創新力不足是目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存在的通病,具體表現為:其一,經典綜藝節目趨于同質化。比如,同屬于婚姻情感類的《非誠勿擾》與《我們約會吧》;跳水節目《中國星跳躍》與《星跳水立方》;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與《爸爸回來了》等,都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其二,新推綜藝節目多為國外版權引進或直接模仿。比如《中國好聲音》《兩天一夜》《奔跑吧兄弟》等,雖然收視率都非常高,但其過于照搬模仿,一直廣受詬病。
雖然當前臺網融合逐步推進,電視綜藝節目在傳播渠道方面也有了進一步拓展,但由于多方原因,傳播渠道單一化的問題依舊存在,具體表現為:其一,時效性難以保證。雖然綜藝節目能夠在新媒體渠道收看,但與電視媒體無法同步即時播出,在時效性方面嚴重滯后,這對于部分比賽類的綜藝節目而言,重播收看則顯得意義不大;其二,手機端拓展有限。部分電視媒體對手機端的拓展不夠重視,這對于目前習慣在移動端收視的觀眾而言,顯然難以適應,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接收障礙。
電視綜藝節目要帶給觀眾歡樂無可厚非,但在傳播過程中仍需注重內涵性。而當前部分電視臺在制作綜藝節目時為了能夠博取眼球、提高贊助,不惜以炒作話題、惡意營銷等過度娛樂的方式進行宣傳,與電視節目的制作初衷背道而馳。比如有許多節目靠著明星的八卦緋聞、女嘉賓衣著暴露去提高關注度,而對綜藝節目的寓教于樂與審美價值視而不見,導致遭到觀眾的口誅筆伐。
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電視媒體在各類媒體中依舊處在領跑位置,從2017年各大衛視與視頻網站的綜藝招商會中可以看出,其中最為火爆的現象級網綜《奇葩說(第四季)》冠名費約為1.4億,而浙江衛視的《中國新歌聲(第二季)》冠名費則高達5億,可見電視綜藝節目的先天優勢依舊明顯。電視與網絡在節目制作方面雖存在諸多差異,但兩者并非水火不相容的關系,筆者認為電視綜藝節目應當充分利用電視媒體傳播方面的優勢,轉變管理思想,利用新媒體推動臺網融合,同時立足于“內容為王”的基本準則,便能夠促進電視綜藝節目良好且長遠的發展,并且實現與網絡視頻平臺的共贏局面。
現如今,信息技術早已悄然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許多利用新媒體技術的電視節目都收獲了比預期更好的傳播效果,以新媒體手段去豐富原本較為豐富的電視節目制作過程,凸顯了更為現代化的活力。所以,電視媒體唯有革新思想觀念,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拓展新手段、多渠道的傳播方式,才能夠提升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意與活力。
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媒體工作者應當轉變以往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服務理念,以“用戶”為中心,不僅要提供更為優質的內容,還應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務”,如此一來在用戶的良好互動體驗之下,以優質內容、多元服務與良好互動體現的加持,勢必能夠提升電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用戶體驗的提高離不開電視媒體對觀眾的了解,唯有讓觀眾與節目制作共同參與,才能夠促進電視綜藝節目的傳播成果。比如,江蘇衛視在2015年所推出的《超級戰隊》綜藝節目,觀眾在節目收看的過程中能夠實時通過手機微信“搖一搖”參與到節目活動當中,通過選擇所喜愛的明星戰隊且參與答題環節,還可以得到節目組送出的紅包。這一創新之舉大大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也使得觀眾在看電視的同時也能夠“玩一把”,有效實現了“跨屏互動”。此外,湖南經視與芒果TV共同打造的直播真人秀節目《完美假期》,便是以“網絡+電視”雙平臺的方式進行傳播,在互動渠道方面為許多電視綜藝節目提供了借鑒。
由此可見,在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制作與傳播中整合新媒體手段,能夠為電視綜藝節目增添新的活力,電視媒體工作者唯有革新傳統理念,把握機遇,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新媒體的主要特征與優勢就在于能夠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受眾展開直接有效的互動,而且現如今的“90后”“00后”從小在網絡信息時代成長,對網絡有著天生的親近感,使其更傾向于在網絡平臺中收看綜藝節目,在平臺中與人進行“彈幕”交流。所以,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中,電視綜藝節目應當充分借鑒互聯網思維,將電視與網絡間的“次元壁”打破,積極推進臺網合作,向雙平臺共贏方向發展。
2015年由騰訊視頻與東方衛視共同推出的綜藝節目《我們15個》開播,這是一檔電視臺與網絡視頻平臺有效合作電視節目,也意味著在當前開放自由的傳播環境中兩者都在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聯手合作道路,都渴望轉變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一方面,傳統電視媒體在節目制作方面有著專業且豐富的經驗,而另一方面,網絡視頻平臺在節目制作理念方面則更加創新大膽,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口味。通過兩者間的取長補短,便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帶給觀眾更加新穎的收視體驗。比如,由芒果TV與湖南衛視一同打造的《2017快樂男聲》則是臺網合作的成功典范,芒果TV則啟用了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的品牌,并利用了湖南廣電的節目制作場地,以時下最為流行的網絡直播、全程投票等方式,給予了觀眾不同以往的節目觀感。
當然,臺網合作并非局限于內容之間的交換,傳統電視綜藝節目與互聯網技術存在著相互吸引,可充分利用這一點去開展節目的制作、播出及宣傳等不同環節。比如,湖南衛視在2016年打造電視綜藝節目《夏日甜心》,正是憑借著直播APP,通過網絡去挑選“甜心”,而觀眾則可通過手機端的APP參與直播,以網絡的廣泛覆蓋度優選出其中的選手,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宣傳效應,使得節目在網絡上未播先火。
在與網絡視頻平臺深入合作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電視臺也正將產業“觸角”逐漸伸到新媒體行業當中。這里我們以湖南廣電舉例,其近年來的發展不僅在電視平臺收視市場大展身手,不斷推出更多優質綜藝節目,同時也全力發展自己的線上平臺“芒果TV”,致力于將湖南廣電打造為融合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全新生態系統。而湖南廣電在未來發展布局中的創新之舉,也給了多家電視臺正面示范效應,多家電視臺結合自身定位相繼推出了自家線上平臺,如浙江衛視的新藍網等。由此可見,推進臺網融合,實現跨平臺發展對于電視綜藝節目而言,不失為行之有效的發展思路。
現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制作技術水平不斷上升,也使得我們收看到的節目的制作愈發精良,但一檔節目能夠歷久彌新,不可能完全憑借技術優勢。不管電視綜藝節目形式如何變化,其內容的內涵性與藝術性都是吸引觀眾的重點,雖然利用大數據分析能夠讓我們精準定位現代觀眾的收視習慣,但這類技術分析僅僅是對過去的數據進行累加,如果過分依賴只會讓電視人的創新意識不斷磨滅。倘若一味迎合觀眾的收視喜好,大量鋪排娛樂類、喜劇類綜藝節目,而忽視了對節目品質和審美價值的把握,勢必會造成節目“泯然眾人矣”。
在當前“內容為王”的年代,倘若電視綜藝節目的制作團隊不能夠對節目模式與內容進行創新,則勢必會被不斷發展的網絡所超越。比如時下火爆的網綜《奇葩說》《火星情報局》等,都是之前在電視臺未出現過的綜藝類型,能夠帶給觀眾收視新鮮感,因此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鑒于此,電視綜藝節目要想長遠發展,則需要提高創新意識與創造力,不斷推出更具特色的綜藝節目。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當中,片面地認為綜藝節目屬于無需動腦的“快餐”,然而真正的娛樂一定有其“大智慧”相隨。在時下過分娛樂化的年代,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受到了全民關注,該節目將中華文化與漢字文化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了我們眼前,其內容本身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一經推出則收獲1.099%的首播收視率,單期最高收視率達到1.33%,僅次于同時期的《爸爸去哪兒》與《中國好聲音》。
不難看出,觀眾喜愛的節目并非《娛樂至死》的內容,也并非大數據能夠精準預判的,唯有堅持“內容為王”的準則,制作出有價值、有誠意、有內涵的綜藝節目,才能夠在新媒體環境下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現如今的電視綜藝節目已站在了發展轉型的十字路口,而縱觀近年來我國電視媒體在綜藝節目方面做出的諸多創新之舉,能夠欣喜地看到在傳播理念方面已變得更為開放,加強了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以合作的方式實現了與新媒體的跨平臺交流,并且充分運用新媒體手段擴大了電視綜藝節目的社會影響力。此外,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國電視綜藝節目能夠取長補短,不斷提升節目的創新性、原創性與內涵性,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之下穩固電視綜藝節目的地位,更好地助推電視媒體向前發展。